回覆列表
  • 1 # 唐老師家庭教育

    和孩子明確規則:

    1、別人的東西,未經別人允許不能拿;

    2、該給買的給買,不該給買的,要也不能給買;

    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規則定好之後,需要堅決執行,撒潑打滾,也不給買。幾次之後,就不撒潑不打滾了。

    如果家長不堅定地執行,比如怕被人笑話,或者看孩子哭的厲害心疼了,或者,無論是什麼原因,定了規則不執行,孩子就會誤以為:只要自己撒潑打滾,父母就滿足自己,久而久之,撒潑打滾,就成了孩子要挾父母的手段了。

    父母要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比如語言交流,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撒潑打滾,或哭鬧的方式。
  • 2 # 雲朵朵5024

    這種時候,講道理是不頂用的。

    我最不提倡打罵孩子,但遇這種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是痛快地打一頓,然後提回家反省。如果實在捨不得下手,就轉身離開,任其哭鬧,不要回頭,躲在看得見孩子的地方觀察。此事之後,必須讓孩子深刻認識到錯誤,否則,下次依舊。

    我更想知道,孩子這脾氣是誰養成的?人說:每位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還真是這樣的。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教育孩子亦如此,什麼樣的言傳身教,收穫什麼樣的孩子。

  • 3 # 陳禾

    這裡有兩個問題:

    ⑴“看見別人的玩具就想要”,為什麼會這樣?有兩個原因:

    ①佔有慾:嬰幼兒還沒建立物權意識的階段,對一切看得到摸得到的物品,無論是玩具或食物,都認為“我的”,一定要佔有,在接觸過後發現他不好玩、不好吃,才會放棄。只有在體會到兩人合作一同玩會更快樂,或者是有了自己認定最親愛的人、或好朋友後,覺得把玩具、物品和他們分享會更快樂,就漸漸談化了獨佔的心理。而物權意識還要在認知物品恆存,以及財物有歸屬權之後才能建立,那時就不會見玩具就要了。。

    ②不會玩:不會玩的孩子,看到別人玩的津津有味,便認為那人的玩具好玩,於是不是伸手就搶,就是立刻要父母買給他。如果父母一開始就給予孩子有質量的陪伴,按孩子的成長與特點提供適合的玩具,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不只是玩得投入,還經常一同設計、製造新玩具、改造舊玩具,孩子總是有自己的創意,隨手拿到的物品都能玩起來。相反,如果父母並沒有買玩具的長期計劃,還經常用新玩具來哄孩子,這就難免會養成孩子見新玩具就要買的習性。

    ⑵“不能及時滿足就撒潑打滾”,為什麼會這樣?同樣有兩個原因:

    ①有溝通障礙:親子之間互不信任,父母從來沒和孩子討論買什麼玩具、在什麼時候買的問題,買了玩具也從沒和孩子一同玩,培養孩子玩的能力,這樣,孩子對於玩具沒有特別的愛好,只是要求人有我有。那麼,在不相信父母會“聽”自己的話的情況下,就只有“使性子”,用父母不能忍受的方式來迫使父母就範。

    ②缺乏自尊心:培養及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一些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尊心,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論合不合理,只憑自己的情緒來作出迴應。吼叫、嘮叨、埋怨、責罵,甚至揮手就一巴掌,不管不顧孩子是否受委屈,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自我,令父母難堪的事想做就做。有些父母,就只有在孩子採用這種“非常手段”時,為了面子,就立刻投降照辦,這一來,孩子就養成了“撒潑打滾”的壞習慣。

    該怎麼辦?在上述分析中已經都說到了,就是遵守四大原則:

    ⑴加強親子之間的互信互愛,培養孩子互助合作的能力;

    ⑵有質量的陪伴,提高孩子能玩會玩的軟實力;

    ⑶注意“溝通”,重視孩子的需求;

    ⑷尊重孩子,養成“商量”的好習慣。

  • 4 # i貝兒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情景:

    6歲的豆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路邊商店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機器人模型,於是就要求媽媽立刻買給他。

    可是這個月豆豆已經買了2件玩具了,而且都價格不菲。

    對於這個要求,媽媽只好說下個月再買吧。

    誰知,豆豆立刻不同意,大聲叫喊,見媽媽還不買,坐在地上便開始號啕大哭起來。

    即使媽媽狠心將他拉回了家,但是回家之後豆豆沒有吃晚飯,還是一直哭。

    媽媽沒有辦法,就只好告訴爸爸,將玩具買回了家。

    這樣的情景,在我們育兒過程中是不是隨處可見。

    當孩子哭鬧起來,你最起碼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先檢查孩子身體方面是否受到損傷,或環境是否有危險。

    如有,要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

    2.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給以忠告,不要和他有任何形式的互動

    既然你來到孩子身邊準備傾聽他,孩子就會尋求你的幫助。

    你的忠告或明顯的不安,只會妨礙他理解所發生的事。

    孩子哭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對四周事物全不在意。

    他如果已把注意力收攏在康復過程的進行上,否則無法完成該過程。

    他哭的時候,聽不進你的忠告,你的任何責怪也只會加深他受到的傷害。

    等孩子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會急切地想知道你的態度。

    這時你只需點到為止。

    3.靠近孩子,輕輕地摟住他,讓你們的目光相接

    撫摩和愛撫的目光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援。

    摟住孩子並注意相互位置,讓他在願意時能望到你的眼睛。

    不要讓他趴在你的肩頭上哭,或一直把頭埋在你的膝頭上。要溫和地鼓勵他抬頭望著你,感受你對他的愛。

    當孩子安靜下來以後,要平靜地告訴他,他的做法是不對的。

    然後在告訴他應該怎麼樣,才能夠做到他的想法實現,讓孩子對下次有個期待,以後有此類情形時,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哭,而是你提供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孩子哭與笑一樣,只是一種情緒的表現,這是一種“原生”的能力。

    嚴格來說,“哭”其實比“笑”發育得更早。

    初生嬰兒在飢餓、疼痛、尿布潮溼或有其他不適時,就張嘴啼哭。

    這是嬰兒特有的語言,透過“哭”來告知自己的需求,尋求幫助。

    這個時候孩子是處於全能感時期,他會認為自己是“全能的”,哭能控制一切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清醒面對,瞭解這一特點,冷靜處理:

    1、允許孩子暢快地哭,不要有時間限制

    孩子哭起先是為剛發生的事,

    然後可能是為以前發生的傷心事。

    如果他是初次得到傾聽,他會哭得很厲害,很久,一般達半小時到

    孩子用哭來消除自己壞情緒時,你要留在他身邊,提供他所需的支援,使他在整個過程結束時,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

    所以,在孩子開始哭時,我們應當停下手邊的事去傾聽他,以便有助於癒合孩子受到傷害的感情。

    2、作為家長想了解,哭泣是傷口和過程都會自愈的過程。

    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可以設想他們站在一條窄窄的平衡木上。

    在平衡木上,快樂情緒使他們善學,樂於接受我們的建議或幫助。

    由於感到安全和受到關懷,他們能不斷嘗試,一次不成就再來一次。

    但他們這種寶貴的自信心和對他人的信任也很容易受干擾。

    所以,傾聽哭泣的孩子,能使他得益於所面對的困境,並從所受的傷害中恢復過來。

    3、小事情會引發大的情緒波動

    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緒消失——這種康復過程會很自然地發生在孩子身上。

    每當他們感受不到愛或喪失信心時,就會啟動這個過程。

    有時,孩子在為了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哭一場後,能夠告訴你他大哭的真正原因;

    有時,孩子可能哭完就跑出去玩,什麼也不說。

    我們也有許多話要說:比如,作為父母有多難,我們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時讓我們多麼惱火,對孩子的擔憂、失望和希望。

    如果父母們之間能建立起一種彼此傾聽的夥伴關係,就能滿足這種需要。

    這一點太難做到了!

    我們太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我們自己有好心情,別人也該如此。

    當我們自己信賴著一個傾聽者時,我們會更好地理解孩子是怎樣努力要信賴我們。

    讓傾聽者瞭解我們自己有多麼傷心、勞累,有助於培養我們傾聽孩子的耐心,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擺脫煩惱。

  • 5 # 積木育兒

    孩子常常喜歡索要別人的東西,覺得玩具都是別人的好,別人的玩具,自己家裡其實有,但就是想要。關鍵是呢,孩子的表現方式往往是大人所不能接受的,很多孩子甚至會滿地打滾,或者去撒潑,不行,你就得給我!然後哭鬧的不行。讓家長感覺非常的尷尬。

    怎麼處理這些事情呢?孩子由於年齡的侷限性,他的社交手段也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說缺乏一些社交技巧的,他想去拿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他想不到更多能夠直接跟對方小朋友進行溝通的方式,他的表現方式無非就是兩種,要麼直接去搶,如果他覺得搶是不對的,我不能去搶,那怎麼辦呢?那我就求助於父母,而求助於父母這種方式,孩子往往會選擇當中更極端的更強烈的方式,就是滿地的去打滾,去撒潑。當我用這種非常強烈的方式表達不滿的時候,我覺得母親就應該能理解我了,我的父親就應該能夠幫助我去完成這個社交問題,這個實際上也是一種社交手段,當我們覺得跟一個人搞不定他的時候,我們會求助於同事,求助於上級,來協調這段關係。

    所以這個是孩子的一個社交技巧,父母應該把它理解成這是孩子想要東西的一種表示,而不是把它當做一種沒有教養的體現。那麼具體如何處理?父母在處理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關注到自己的情緒,就是你自己著不著急,如果你的情緒已經被激發起來了,你已經感覺到尷尬了,感覺到很不舒服了,感覺到這個被別人怎麼說,鄙視,或者說被別人所不開心了,那麼這個時候,我不建議你當著一群人去處理孩子的問題,這個時候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管孩子怎麼去阻止你,你應該把它抱離到一個相對安靜,或者說相對偏僻的一個小角落裡面,也就是說保證周圍沒有人在圍觀的情況下,跟孩子處理問題。

    這有兩方面的好處,首先第一個,他讓孩子感覺到周邊沒有那麼多人去支援他,或者是沒有那麼多人去關注他,他更容易跟你去溝通,第二個,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能讓你的情緒儘快安撫下來。我們說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父母是一定不能急的,你的任何急躁的情緒,或者說發洩情緒的表達,都會被孩子所學會,並且很快掌握下來。最明顯的一些是什麼呢?比如說一些家庭,喜歡對著孩子大吼,他們的孩子會喜歡什麼呢?他們的孩子會喜歡大叫。如果父母喜歡用責打,或者是拍一下手,或者是撥剌他,或者是推他,或者是擰他,拿手掐他,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發現出明顯的跟其他的朋友的交往當中,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當他們不舒服的時候,他們就喜歡去打人,他們就喜歡去推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處理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能著急。所以我希望你把他抱離到一個安靜的環境,抱離到安靜的環境之後,幹什麼?第一件事仍然是要先處理情緒問題,也就是說把剛才的事情簡單的敘述一下,寶貝,你是不是特別特別特別想要剛才那個小車啊?或者是那個小玩具呀?

    一定要等到孩子用眼光看你,並且說是之後,再開始告訴他道理,以及以前的規則。我們說過,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或者怎麼怎麼怎麼樣,這是以前商量好的一些規則和原理,一定是在孩子用眼神望著你之後,才去跟他講明。之前的一切,在之前你只要進行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就夠了。你可以雙手控制住他,比如抱住他的雙肩,寶貝安靜一下,安靜一下,不要著急,也不能催他,要給他一個時間去緩一緩。只有當他把這個勁兒過去之後,再講道理才有意義。

  • 6 # 教育心理學博士汪梟

    首先,我想知道,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是怎樣解決的呢?

    我先來說說家長經常會做錯的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法就是給孩子玩具,這個方法只能帶來一時的緩解,孩子會鞏固一個記憶點,就是自己只要哭,咆哮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的就會越來越多,歇斯底里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第二種方法是,從拖走尖叫的孩子,並沒有任何解釋。我們不顧及小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所以這兩種方式都不是很好。

    我們必須要告訴孩子,為什麼媽媽不能讓你去玩別人的玩具。

    我們可以在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帶上幾個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你就鼓勵孩子,拿自己的玩具和別人換著玩。或者把多種玩具組合在一起玩。這樣也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還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在家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要去搶他的玩具,看看他會怎麼辦。讓他自己有一個方案。

    在出去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你在家裡是怎麼做的?

    這說的都是處理事件本身。

    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有對應的,比如不能一直對孩子特殊待遇,有些家長喜歡把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停止區分對待孩子,孩子就不會養成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梟叔是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首位教育心理學博士。如果家長有育兒問題,可以繼續向梟叔提問。

  • 7 # 漠小西育兒時間

    別人家的飯看起來真是美味;

    借來的書總比自己的有趣;

    別人的玩具怎麼就那麼好玩?

    哦,還有,媽媽掛在嘴邊的“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一種讓她念念不忘的生物?

    哈哈怎麼樣,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題主描述的情景我們分兩部分來看。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孩子想要別人的玩具,這種現象真的很正常。

    第一,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表現。從兩歲開始,很多孩子自我意識萌發,開始認識到宇宙中“我”這個存在。在他們的觀念裡,“我”就是中心。也不必過分擔心,在與其他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多數人能平穩度過自我中心的階段。

    第二,說明孩子開始有了物權意識。嗯,沒錯,孩子知道“我的”是什麼了,可是他們還沒那麼容易區分“我的”和“你的”的區別。只有讓他們真正瞭解擁有是什麼,今後才可能樂意分享。

    第三,孩子在交往中學會了模仿。看到別人在玩,而且玩的很開心的樣子,孩子也想親自試試,模仿一下。成長不就是伴著諸多的模仿而來的嗎?

    其次,第二個問題是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會做出很多反應,撒潑打滾是他們為達到目的做出的試探。我通常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應對的:

    和孩子解釋玩具不是ta的,想玩必須要徵得主人的允許。如果別人不想和ta分享,那就引導孩子瞭解玩具主人有不共享玩具的權利。不妨來個角色扮演,假設其他人想要ta最愛的玩具,是不是ta也不情願呢?讓孩子認識到撒潑打滾解決不了問題,態度要溫和,行動要堅決,否則孩子以後習慣用這招解決問題可不是個好現象呢。另外,提前和孩子來個約定也很有必要哦,出門前就跟ta約定下別人的玩具不能搶。

    ——————————

  • 8 # 月光下jiu

    我是“倆娃的爸”,我來回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首先說一個教育專家說的話,就是“孩子是家長的影子”,當然在這裡沒有說孩子管別人要東西是爸媽教唆的意思,而是想說孩子要東西是靠爸媽去約束和管理的 ,第一次管理好, 接下來就不會再發生很多這樣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以我家大娃的經驗來看分析會有以下幾點:

    現在孩子以獨生子女為主 ,還有就是家庭條件比以前更優越了 。我們小時候基本上沒有玩具。 要想要玩具 ,就等大一點的時候自己來做。 而現在孩子基本上想要什麼玩具 ,家長或者是長輩都會滿足孩子的願望。 所以在孩子的心裡面覺得玩具就應該是他擁有的。現在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耍的時候 ,大多數會說: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一玩。或者說: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吧。這樣孩子就認為:我的玩具給別人玩,那別人的我也要玩。3.對於孩子的細心照顧太多, 所以孩子用打 滾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知道了原因就好解決了。

    說說我自己的例子。我家大娃在三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時候,當時沒有去訓斥孩子 ,也沒有讓對方家長難堪 。

    而是跟孩子說 :你是不是特別喜歡這個玩具?

    孩子說:是。

    我說:那玩具是別人的 ,我們不能玩,只能看。如果你想玩 ,我們現在只能回家去,找一找, 看看你有沒有這樣的玩具, 你是想回家?還是想在這看?看別的小朋友玩好不好?

    小孩當然想在外面玩 ,不想回家 ,然後我們就在那一直看,一直看 。

    一個小時,孩子跟我說:我看夠了 ,我們回家吧 。

    那以後,孩子沒出現過類似這樣的問題。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孩子的習慣,也要靠大人來養成和約束

  • 9 # 夕陽山外田

    由於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佔有慾望,使孩子看見什麼玩具都想要,想據為己有,為了達到佔有的目的,孩子會想盡一切辦法,而他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鬧撒潑打滾。

    很多家長都會對哭鬧的孩子妥協,孩子就會覺得哭鬧撒潑打滾能達到目的,所以他慣用這一招數。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決不能滿足孩子用哭鬧想達成的目的。不管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想買玩具也好,想買衣服也好,想買其他他想買的定西或者是想去淘氣堡玩耍等,堅定地告訴孩子,如果哭鬧,一定不會滿足他,否則孩子只會變本加厲。

    第二,遇到孩子哭鬧撒潑打滾的情況,父母不要覺得很沒面子,火冒三丈拎起孩子就是一頓暴打。這樣不但會讓別人覺得父母修養不夠,孩子也會身心受挫。孩子的態度也會更加不好。

    第三,把孩子抱到無人處或者家裡,讓他一個人“表演”。就放縱他讓他哭的自己不想哭了,再去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玩具是別人的,如果你想要,可以等你表現好了考慮買一個,哭鬧的話不但得不到玩具,還要被批評。

    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什麼都懂,他會想辦法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他的辦法行不通,而你恰巧為他指示了另一條路,他會試著按照你說的做的。任何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要從小教育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去獲得自己的需求。

  • 10 # 學慧幸福嘉

    我每次遇到問題都要想問題背後呈現出來的是什麼?

    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就想要,說明什麼呢?不及時滿足他他就會撒播打滾兒,又能說明什麼呢?

    孩子要的真的是玩具嗎?還是關注,還是掌控感?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如果我們單純的在玩具上糾結,買還是不買,或者批評或者教訓,或者是毆打或者冷處理,這對孩子只能是傷害,沒有看清他真正的需求,這樣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有的孩子表面上是再要玩具,而實際上是在證明你是否愛我。

    請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在過往的生活中,孩子有要求,我們是及時滿足還是講條件,或者是拒絕呢?

    親愛的,我們每一次的粗暴拒絕,只會讓孩子的慾望更加多。

    在這裡我給出的意見是

    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孩子感受性的支援。並且讓孩子感受到無論如何我們都是愛他的我們願意去滿足他的需求。

    但是到了商場,孩子又想要玩具,可是我們帶的錢不夠,現實沒有辦法滿足孩子,孩子躺到地上打滾兒了怎麼辦?

    那就讓他在地下滾一會兒,並且微笑著告訴他你滾,我也喜歡你,但是真的沒有辦法買給你。

    等孩子發現自己打滾的這個策略,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慾望的時候,他會改變策略,或者是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放棄打繼續打滾兒。

    最後總結一下

    如果我們有條件滿足孩子,那我們不要吝嗇滿足一下孩子吧。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辦法滿足她,那麼就接納她的感受,允許她打滾兒,同時堅定的告訴他你打滾兒,我也愛你。

  • 11 # 兜媽育兒園

    孩子為什麼看見別人的玩具就想要首先是佔有慾,就像我家孩子,雖然他就只有一歲多,他一樣是這樣的。

    我選擇不理會,有一次帶他去拿藥,那個診所生意爆好,所以門口一直有一個人在那兒賣玩具,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就給他買了一個魚,拿回家新鮮勁過了也就扔在那裡了。這次去他看見別的小朋友在買他偏偏要買,我就不同意,告訴他我們家裡已經有一個了,不能再買了。他直接就大哭大鬧,旁邊排隊的人就勸我說,孩子要要就給他買吧,你看他都哭成啥樣了,又管不了幾個錢。弄的我也怪不好意思,就說:家裡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了!當時我媽有點動搖了,說那麼多人看著不買別人還以為我們虐待他咋的。

    我堅決不同意,抱著孩子就走了,我說不能縱容他,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讓他知道哭鬧沒有用下次他就不會哭了!後來我家孩子,再也沒有這樣大哭大鬧過。

    所以說很多習慣是大人慣出來的,這是我個人建議,有不同意見可以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老師髮狀態說球隊得冠他走,球隊失冠他留,說的是杜蘭特還是倫納德,會如他所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