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家二郎

    清王朝由於是以滿族為主體統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還有很多特殊內容,如首崇滿洲之政策、八旗制度、其內部處理機要大政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保障滿族主體統治的官缺制等等.另外,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影響,又引進了近代國家的一些政治制度.因而清朝政治制度應研究的內容,又比漢、唐、宋、明等王朝廣泛

    (一)清入關前,是清政權興起而又變化複雜、迅速演變的時期.其間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1、從努爾哈赤建立政權起,到皇太極天聰五年七月設立六部,為滿族政權的領主貴族政治體制時期,具體表現為該政權完全以八旗領主分封形成統治體制,八旗旗主也即領主,全部是努爾哈赤及其子侄,按照家族宗法分封,汗努爾哈赤類似西周大分封時期的天子,自領兩黃旗,封授子侄統領其他6旗,這6旗旗主又如同受封之同姓諸侯,各領本旗旗人,與本旗下人有君臣之分,只不過不令各旗主在地方建立藩國,而是聚居於中央都城.而且由於努爾哈赤既是汗,又是其他旗主的大家長,因而憑藉這種雙重身份實行中央集權式的汗權專制統治.皇太極繼位為汗,不具備汗父努爾哈赤大家長的身份,對其他旗的中央集權性控制力有所削弱,但其體制未變.在這種體制下,各旗旗主是各該旗的最高掌權者,而且世襲,另一方面,他們又處在中央、汗的統一領導下,國家大政,由汗集合八旗旗主為首的掌權者集體議決.所以,這種統治原則、行政方式,又可稱之為是中央集權控制下的領主貴族政治體制.

    2、天聰五年七月至順治元年.是領主貴族政治體制向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政體的轉變時期.天聰五年七月設立六部,將各旗下諸種事務的處理權,集中到中央,以六部分類處理,而六部長官(管部貝勒及承政)又分別對汗皇太極負責,從而以分割旗主、旗下權的方式,加強了汗權、中央集權.(這種制度,在努爾哈赤時期也曾實行過,但不正規、也不繫統,皇太極採納漢官建議,仿漢族王朝而實行六部行政制度.)此後,後金——清政權又設立監察機構都察院、管理蒙古等事務的理藩院,以及內三院,皇太極又進一步提高其汗的至尊地位而稱帝,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旗主及旗下相對獨立的旗權進一步削弱.但八旗的宗室領主分封制仍繼續實行,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先後編設之時,皇太極沿襲舊的分封制度,將這兩部分旗人也分封予宗王旗主,並使這兩種旗與旗主原領之滿洲旗為同一旗色,成同一統轄體系,這兩部分旗人,也與滿洲旗旗人一樣,成為宗王旗主、管主的屬人——諸申.

    皇太極時期,後金——清政權還把其分封統轄體制擴大到歸附的漢官、漠南蒙古貴族乃至北韓.對於帶領部隊歸降後金政權的明朝官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則不納入八旗體系,而使他們仍統舊屬,對舊部軍隊有一定私統性,行政上聽命於中央,又具有某些自主權,且駐轄專城,與宗室一樣封王.對漠南蒙古中歸附的絕大部分部落,則以分封、劃牧地為領地的形式,使其成為臣屬清政權的受封“藩部”,既有一定自主權,又接受清朝中央之政令.北韓之國王、王妃、世子等,也須接受清廷的冊封,奉清之正朔,無論其國王、世子、使節,對清帝均須行三跪九叩的君臣之禮,以表示對清國的臣屬.

    (二)清入關後的順治元年至康熙前期.是清王朝承襲中原漢族明王朝之國家建置,並保留原有一些機構(主要是滿族政權特有機構),而建立統一的清帝國國家機構及行政制度的時期.

    中央機關.其中的中樞機構,以內三院行使內閣職能,逐步演變為部院之上的中樞機構,最終定名為內閣,成為國家最高機關.原議政王大臣會議,保留宗室王公以貴族身份而非官員身份參預

  • 2 # 小黑炭說古今

    從官員的管理制度來說,因為清朝時期中央集權達到了鼎盛時期,設立軍機處,大臣只有跪地接旨或聽皇帝的口諭然後擬旨的份,皇權完全集中於皇帝一人。而明朝時雖然廢除了丞相,但內閣制和言官制度的設立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所以明朝時的內閣大臣敢和皇帝對立。同時,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荒廢朝政、不務正業,但靠著內閣大臣的勢力,明朝還是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從正德年間到明朝滅亡,期間沒有一個靠譜的皇帝,但明朝依然繼續存在了100多年。反觀清朝後期,雖然從乾隆後期就開始衰敗,但後任的嘉慶、道光、光緒依然比較勵精圖治,而咸豐和同治時期,皇帝也沒有長期不上朝的情況,從咸豐時期到清朝滅亡也不過60多年,中央集權的弊端也在這時體現出來。簡單來說,清朝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發展到頂端。明朝廢除丞相。土改歸流、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永不加賦,滿清把封建制度那一套東西發揮到了極致,要不是碰上西方殖民者,說不定真能打破自古以來大一統皇朝封建制度不超過300年的詛咒;清朝實行攤丁入畝賦稅制度和他沿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條鞭法,明朝自中葉以後,賦役制度極端混亂,繁重的田賦與差徭像兩條絞索一樣,榨盡了人民的血汗膏脂。其中尤以差徭害民最甚,它的名目簡直繁雜得難以想像。所以從英宗朱祁鎮以後,人民起義便接連不斷,並且愈來規模愈大。為了緩和這種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多少給農民一點喘息生存的餘地,便產生了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精神是把各色名目的差徭雜費統統合並起來

  • 3 # 西山講歷史

    任何一個朝代的制度建設,都會吸取前朝滅亡教訓,來針對性的提出改進。

    明朝滅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分封到各地的皇族,不加限制的生孩子套取中央的供養,活生生把明朝的財政給拖垮了。比如,封在山西太原的晉王,光兒子就有一百多個,除了長子襲爵晉王,其他的都是鎮國將軍,這些人都要國家的財政養著,所以到明朝末期,各省的財政收入都不夠各地的皇族花費,這才導致明朝末年中央財政匱乏,進而亡國。

    清朝成立以後,就吸取了明朝滅亡的經驗,成立宗人府管理皇族,並且規定皇族不可以輕易離開京城,把皇族都控制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作為皇族也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的,但是這些封地,藩王自己不能控制,由宗人府代為經營,這樣也有效防止清朝皇族禍亂地方百姓。

    把皇子皇孫們都放在皇帝的眼皮子下,這麼做方便管理,而且還能防止這些皇族去外地生事,還防止了藩王做亂,所有清朝除了康熙年間的吳三桂外,就沒有藩王再作亂了。

    還有就是實行削爵制,清朝除了開國時功勞特別大的幾家藩王封為鐵帽子王,不用削爵外,其他藩王的爵位每繼承一次就要削爵一等,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清朝靠著幾十萬滿族人,能統治中國兩百多年,靠的就是吸收了歷代王朝的施政得失,發揚了歷代的長處而針對性修改了歷代制度的短處,在制度上,可以說是封建王朝制度設計的頂峰。

  • 4 # 閒人閒得慌

    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會延用前朝的制度,吸取前朝的教訓,該限制的限制,該廢除的廢除。清朝入關之後,基本上全盤延用了明朝的制度。

    除了明朝的制度在當時是比較成熟外,同時清朝也為了穩定當時的統治地位,延用前朝的制度,穩定朝廷內外環境。說白了就是制度還是那個制度,你們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只是換了個皇帝而已。當然清朝也會在某些方面進行改進,並且增加其一些制度和職位來進行限制。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與清王權相識終,是實行的軍民合一的制度,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清朝統一後,軍隊主要由八旗和綠營兩部分組成。

    最高權力

    清初時期皇帝之下權力最大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前期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制度,又稱"國議"。是早期清朝的最高權力機構。隨著清統治疆域不斷擴大,皇權的不斷加強,象徵著權貴的"國議"必將與皇權產生矛盾。清朝入關後,延續明朝的內閣制度,建立內閣,不過只負責一般事務的票擬,此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依然掌握大部分權力。康熙十六年設立南書房,南書房原來只是用於研討學文,吟詩作畫而設,後來便成為一個由皇帝控制的核心機構,隨著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將內閣某些職能內移,實施高度權力集中的重要步驟。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上,"國議"雖然繼續存在,其權力在經過內閣、南書房削弱後,所議之政無關乎軍國大事。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務,隨即清王朝最高權力轉移至軍機處。

    清朝的內閣沿襲明朝,其權力和地位與明朝大不相同。

    其餘制度均與明朝相仿,當然也在原基礎上進行些許改變。比如清朝官制為復職,即一漢員一滿員,每司掌印為滿員,辦事為漢員。

    清朝特設的機構還有理藩院和內務府

    理藩院 是清朝負責處理回部、番部等其他遊牧民族事務的機構。

    內務府 是清朝定都北京後設立,專門管理皇族日常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戰爭片最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