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點小峰
-
2 # 只有悲歡
2011年電影上映的時候,我正在醫院實習。我記得和同學一起坐在空蕩黑暗的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時,觀眾並不多。我是一個淚點和笑點都很低的人,那次也不例外,從頭哭到尾。而就在剛剛,我從網上找到電影資源,又看了一遍,依舊是沒辦法壓抑自己的淚水。重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是,我昨天用了四五個小時將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看了一遍。
小說人物更多,情節更復雜,像一個說書人在娓娓道來一個我們似曾相識的悲情故事,即便猜得到結局,依舊會被他們的命運牽動著心絃。書娟對父母心理變化的描寫,就像是一頓豐盛大餐之後驚喜的是甜品也如此精緻,果真不虛此行,將時間花費在如此佳作上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此外,張藝謀導演的同名電影也是相當不錯。首先故事改編得很到位,將原本繁多的人物關係和情節精簡到幾個主角人物身上,豐滿的人物,緊湊的劇情,成就了一部上乘佳作。再來各位演員的演技了得,女學生將對玉墨等風塵女子的嫌惡、對戰爭的驚恐、甚至不願落到日本人手中,不惜一死了之的情緒演得很好,玉墨等人的表現更是出彩,軟噥噥的南京話、風情萬種的《秦淮景》,她們活得最是真實,並且有情有義。
那年看完電影后,和兩個日本人聊起了那部大熱的電影。我記得日本男生臉上尷尬的笑容,他看看我,又轉頭看看那個日本女生,用不標準的中文說道,“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吧。”我說,“當年南京大屠殺是真實存在的。”後來有一次我和那個日本女生在她的宿舍裡,又聊起這件事,她說他們讀書時去博物館參觀,看到當年的年輕士兵留下的書信以及信物,也是一個個身死異鄉、不得圓滿的悲劇。後來我們兩個都哭了,為了那場殘忍的戰爭,也為了日本民眾被欺瞞,沒有得到正視歷史的機會而難過。
看完小說後,我的心情很複雜,痛恨日本人的罪行,也恨當時中國軍隊的不戰而降,更為南京同胞所經歷的一切苦難而難過。我更想知道的是,當年那些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日本軍人喪失人性,為什麼中國軍隊不戰而降,為什麼南京同胞不早些逃離那座修羅場般的城市?
如今,看著我們祖國先進的武器,雄厚的兵力,我深深為祖國的今天驕傲和自豪。可是那些曾經受過苦難的同胞,不應該被我們拋棄和遺忘,我們要替他們討回公道。生在亂世不是他們的錯,遭逢不幸更不是他們所願,只是時代的洪流、歷史的漩渦,將他們捲入了深不見底、痛苦不堪的一場劫難,我一向不相信人有來生,但我此刻虔誠地祈禱,那些受苦受難的人,能夠有一個光明、溫暖的來生。
書中,豆蔻為了小兵王浦生私自出門去找琵琶弦,結果慘死在日本人手中。她說,她彈琵琶他討飯,和和美美的過生活。這是她的願望,卻也成了她的催命符。人都說,緣定三生,我只願這個痴傻的姑娘和命苦的小兵,來生生在太平年間,無戰亂、無別離,在尋常人家,她彈琵琶,他種田。
“南京大屠殺”期間,有八萬左右的中國女性被強暴,與三十萬遇難者的總數相比,佔不到四分之一的比例。若說屠殺只是對肉體的消滅,以及透過屠殺來進行征服,那麼“Rape”則是以踐踏一國國恥,霸佔、褻瀆一國最隱密最脆弱的私處,以徹底傷害一華人的心靈來實現最終的得逞和征服,來實施殘殺的。
對玉墨這樣的風塵女子來說,一輩子受人輕賤,但國家危難,民族存亡之際,她們甘願以血肉之軀擋在女學生前面,脫下風情萬種的旗袍,換上素雅的學生服;剪掉精緻的捲髮,換成清湯掛麵似的學生頭。那霧裡看花的一場夢,美好得讓人捨不得離開,但最終,還是要奔赴戰場,以這輩子最不敢想的一個身份——女學生,去完成生命裡最完美的一場表演。
她們的犧牲不僅悲壯,而且絢爛。
-
3 # 小丹總
落花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沒人願意低人一等,但大是大非面前絕不退縮!
她們十三人,震撼的不只是她們的高!而是我們民族應該奮發圖強的動力,也是不讓歷史重演的決心
-
4 # 網暈者
這種電影今後最好別拍。電影的名字讓人丈二和尚摸不到頭。大導演的這種風格希望到此為止。何苦呢?像考古一樣,明明白白的一件歷史慘案,應該以具有眾多歷史檔案的記錄片為主,正正經經的告誡人民,警鐘長鳴。
回覆列表
提起這部小說,是由於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後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透過一座小小教堂裡發生的悲壯事蹟,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醜惡,民族的團結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說的內容就要更加複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軍隊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佔領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華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華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裡。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於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姨媽”書娟是寄學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聖瑪麗美國天主教堂裡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聖莊嚴的聖瑪麗教堂後院的牆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豔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於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透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們共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日軍終於衝進了這裡。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電影到了這裡也就結束了,留給觀眾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說的結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證人席上,指正了日軍高階軍官的一次有預謀、大規模的強姦。書娟透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後玉墨並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說的主要故事便是發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學生,官兵和妓女,他們共同面對著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絡在了一起,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於抗戰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說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眾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在故事場景的設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於是免去了那些對戰爭,對慘象的繁瑣冗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聖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彷彿與戰場毫不相干,莊嚴神聖的地方。並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為主人公,起先透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後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透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為了躲避戰亂,一心期盼著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著故事的發展,直到最後為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願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後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華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為,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願為了他人,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隻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願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說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著我們的內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醜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