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墨淺白
-
2 # 江上弄舟
三國的故事可謂人們耳熟能詳。不僅有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書籍,還有評書、電影、電視劇。每個人都可以隨口講上一段。
說到三國,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之所以“老不看‘三國’”?是因為三國裡滿滿都是講的計謀和爭鬥。本來就“人老奸,馬老滑”,再看了三國恐怕要“成精”。現在雖然不打仗了,但商場如戰場,職場如戰場。
三國裡最出眾,最讓人傾慕的,莫過於諸葛亮。不僅人長得神采飛揚,更是滿腹經綸。三國中很大篇幅寫諸葛亮,並且貫穿整本書。隆中對,未出茅廬先三分天下;過江東,舌戰群儒聯吳抗曹。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
諸葛亮是人們交口稱讚的神仙級人物。但諸葛亮有一件事,卻讓不少人替他惋惜。那就是娶妻黃月英。據說黃月英極醜,人稱“黃阿醜”。
諸葛亮,既英俊,又有才,怎麼就會娶個醜女?這實在讓現代的人們想不通。你看人家周瑜,娶妻小喬,花容月貌。看樣人們心裡都有“英雄美女”、“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情懷。
諸葛亮娶醜妻。為此自古人們就不斷八卦。
民間就有傳說。說黃月英不醜,並且很漂亮。她爹那麼說,就是為測試諸葛亮的品性。洞房之夜,黃月英整塊紅頭巾蓋在頭上,看諸葛亮是不是猶豫。諸葛亮毫不猶豫揭開了。後來結婚掀蓋頭就來源於此。看來古人對諸葛亮娶醜妻也是耿耿於懷,這報復平打的也是美好。但可惜,實際上黃月英真的醜。
現代有人說諸葛亮品格高,不以相貌取人。這就好比曹操墓地裡挖出一副小孩的棺材,有專家說,這是曹操小時候的。這不僅是“小兒語”,更是把諸葛亮當傻小子。吃飯不知飢飽,睡覺不知顛倒,娶媳婦看不清美醜。
這些說法都背離人之常情,實在難以讓人信服。那諸葛亮娶醜妻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這就要從諸葛亮的身世講起。諸葛亮祖籍徐州琅琊陽都,這個地方在今天山東省的沂水縣。諸葛亮的家族在琅琊本地也是名門望族。他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做過泰山的郡丞。郡丞就是當地除了郡守以外的二把手了。可以說諸葛亮的家世也是顯赫的。
無奈諸葛亮命苦。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諸葛亮那時太小,沒有辦法只能跟著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沒成想,諸葛亮十六歲時,叔父又病死。這時諸葛亮可以說是一個窮困的農民。雖有才華,但不當吃不當喝。能吃飽飯就好,根本不敢奢望娶妻生子,也沒有能力娶妻生子。
正是這時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和諸葛亮是亦師亦友。提出把姑娘嫁給諸葛亮。這無疑是及時雨,雪中送炭。這是老師抬舉他,諸葛亮當然不能回絕。何況醜怕什麼,總比沒有強。
諸葛亮知道黃月英醜,但也知道黃月英心靈手巧。據說諸葛亮頭一次到黃承彥家,在院子裡被兩隻狗追趕,後來才知道是兩隻木頭做的狗。做狗的人就是黃月英。諸葛亮後來發明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才得以完成。
再有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是當地名門望族,和許多社會名流都有關係。諸葛亮應該是看到了,和黃月英結婚,岳父將來肯定能提攜。就是不提攜,透過這層關係,會打通很多關節。這對將來的發展肯定有好處的。後來的發展,也證實正是因為有這種關係和鋪墊,才得以結交高朋,聲名鵲起,才得以和劉備相逢,憑藉驚世奇才,造就驚世之功。
綜上三點,所以諸葛亮娶醜妻是一種境遇的無奈,也是一種明智之舉,更是合乎人性情理的。
-
3 # 素顏韻腳詩歌
我從三國故事中得到一些看法,從人才觀角度來看,《三國演義》中強調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眾將易得,主將難求的人才觀。
《三國演義》反覆強調"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將帥合理流動的社會現象,剖析了從始而終的愚忠思想。
從得賢臣者昌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推崇具有戰略意識的高層人才,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才"破格選用"尤為讚賞的開闊思想。
《三國演義》總結歷史經驗,肯定個人在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毫不誇張地說《三國演義》是在宣揚一種英雄主義。
站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縱觀《三國演義》的用人觀,不難看出它旗幟鮮明地強調重視知識,尊重人才。誰能夠看到知識的巨大作用,誰能夠充分發揮高層人才的用武之地,誰就能夠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和激流旋渦的軍事角逐中成為勝者!
-
4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三華人物眾多,每個人都有其特點,幾個文人雅客在一起就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看似那麼的人物,經過歷史的篩選,時至今天我們仍然還得一位人物,那就是關公。
如今已是神一般的存在。要說三國我們就不得不先說關羽。可以這麼說沒有關羽的三國是不完美的三國,沒有有關羽的三國也可以這麼說就不能說三國演義,只能算是三國爭霸罷了。那麼我們就先來說說關羽。
要說清三國文化,我們不得不先弄清什麼是文化。才能談談三國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發展歷史程序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綜合。
關公文化即是指關公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精神氣質及其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影響。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意義是在精神方面,主要是在倫理道德方面。關公文化精神價值的核心在於道德價值。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關公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倫理型文化,倫理道德是其核心內容。關公的忠、義、仁、勇,滲透著儒家的倫理道德精神。千百年來,人們崇拜關公,本質上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關公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關羽是蜀漢名將,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其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而聖的1800多年,就是關公故事精神流傳-信仰風俗出現-關公文化形成的過程。
關公文化中最根本的理念文化--關公的忠義仁勇和誠信精神。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這種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成為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根本;衍生了關公產業文化,各地官方民間舉辦的的關公文化旅遊節,相關的文化產業鏈的形成。
從三國文化裡我們可以學習到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豪邁。
從三國文化裡我們可以學習到劉備三顧茅廬的禮賢下士。
從三國文化裡我們可以學習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耿耿。
......
三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當你自己去讀去體會時,才能學到你自己想要的東西。畢竟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只要你認真的去了讀了,一定會有所收穫,至於收穫是多是少,那就全靠你自己了。
畢竟求人不如求己不是嗎?
-
5 # 黃風怪
人格魅力和形象是十分令人崇敬的、故事情節多數是作者編創的,但許許多多的智謀在現實中確是實用的、不信您試試。
回覆列表
《三國》之所以能夠讓人津津樂道,就是不同的人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啟發。前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後人有一本《三國演義》打天下。
讀《三國》有很多感觸,很多不經意的事件,往往道出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袁紹、曹操和許攸小時候三個人是發小,一起吃喝玩樂,關係好的不得了。隨著歷史的程序,三個人都有了不同際遇,袁紹成了北方霸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都城,許攸成了袁紹的謀士。本應守望相助的發小,最後為了爭霸天下不得不兵戎相見。
袁紹做慣了大哥,對小弟曹操略有不捨,雖然爭霸,卻更多的炫耀自己的武力,意圖讓小弟乖乖投降。所以袁紹否決了謀士直入許都的戰略,而是選擇正面對戰。面對時代的變革,袁紹選擇了不變,最後被小弟打敗,一命嗚呼。
許攸本來是大哥袁紹的謀士,可畢竟能力有限。大哥袁紹沒給他足夠的尊重。大哥不重用,就是去投靠兄弟曹操,拿著大哥的機密情報,去換取曹操的尊重。曹操畢竟得到了好處,開始對許攸還算尊重。許攸卻總是覺得兄弟曹操,還是小時候的曹阿瞞,人總是會變的,曾經的兄弟,現在卻是你的老闆了。許攸被殺了,死的毫無價值。許攸兩次忘記自己的身份,不知道身份地位的改變。在袁紹處,以為是兄弟就應該有權力,可能力在那裡。在曹操處,以為是兄弟就應該高人一等,可畢竟是叛逃過來的人。許攸死的不冤。
曾經的好友或者是兄弟,隨著人生際遇的不同,都會有身份和地位的變化,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方式去交往,那麼難免會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