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大眼看歷史
-
2 # 家郭山河
公元91年竇憲滅北匈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220年漢亡,263年蜀亡,280年吳亡,316年西晉亡、、、匈奴被滅中原大亂,百餘年間從蒙古高原到六國故地無不洶洶難平,這可能已經不是儒家的仁德能解釋的了得,而是由北而南的大旱導致的,北胡內附,漢人南遷正好切合這個歷史論斷,在新的歷史危機面前,傳統的建立在粟米之上的文明體系已經找不到應對之道,遊牧民族就更是艱難了,所以魏晉的文化氛圍整體上是偏玄學的,玄學嗎,聽者不知所云,完全失去了秦漢士大夫務實精進的作風,因為從大的時代背景看,他們並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就如大明稀奇古怪的亡了,不久後隨著西方人開闢的新航路而興起的國際貿易帶來了玉米和紅薯等高產新作物,大清湊巧就統治了中土並綿延200餘年。其實統治集團的問題是可以取探討和研究的,但老百姓吃不上飯,餓死人是必須解決的。漢晉與大明碰到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人口繁衍甚巨又碰上寒冷乾旱的歷史時期,神仙也救不了,國家需要的是更加抗寒耐寒又高產的作物。而這靠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是解決不了得,只能依賴國際貿易或內遷邊民帶來新物種。
這個新物種就是小麥,小麥在中土早已有之,但耕作與加工方式不適合使其長期不能當做主糧,然後漢末兩晉南北朝的亂世其實就是一個探討研究小麥的最佳種植方式的過程,到了北魏末年《齊民要術》成書,這個歷史程序才告一段落。
以上是對大的歷史背景的交代,具體到西晉的滅亡,晉末的八王之亂從廣度和烈度上與漢末大亂相似,也都是一代人的時間即亡國,這是統治集團的政策方針嚴重偏離民生困難的後果,也是世家政治自漢亡以後的迴光返照。
“世家”一次源自太史公的《史記》,就是一方諸侯的意思,曹魏起自閹宦屬世家之不入流者,其政策方針大致能代表民意,曹操用人不講出身唯賢是用,隨後曹丕頒佈的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保證人才的流動使民意得達天聽,而司馬氏是大世家之一,代表世家政治勢力對曹魏的反撲,甚而到了裂地封王的程度,其倒行逆施導致整個西晉統治集團和下層百姓脫節,給而後五胡入住中原製造了機會。實屬歷史罪人。從這方面講,不及東吳遠甚。
-
3 # 仁者厚德載物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因果報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都是陰險毒辣的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殘殺曹魏皇族及忠於曹魏的大臣,司馬昭甚至殺害了曹魏皇帝曹髦,最終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雄才大略的晉武帝司馬炎又消滅東吳統一全國。
可以說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代都是智商極高的人精,到了司馬炎兒子這一代智商急劇下降,司馬炎的大兒子司馬衷是一個弱智的孩子,可憐的司馬衷連野生的青蛙都問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貧困的老百姓沒有飯吃司馬衷居然問為什麼不吃肉,這樣弱智的司馬衷卻娶了一個陰險毒辣的妻子賈南風,在賈南風的幫助下,司馬衷保住了儲君的地位,並在司馬炎死後即位成為晉惠帝。
晉惠帝司馬衷這樣一個弱智的皇帝當然無法控制西晉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又是一個淫蕩弄權的女人,她剷除了楊太后家族以後獨攬大權,又挑起八王之亂,西晉的八個親王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自相殘殺,連皇后賈南風都死於八王之亂,最終其他七王先後被殺,東海王司馬越成為八王之亂的勝利者,司馬越大權獨攬,毒死了晉惠帝司馬衷,立晉惠帝的弟弟為晉懷帝。
但八王之亂已經讓西晉元氣大傷,北方少數民族趁機造反,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天下大亂局面,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國軍隊大舉進攻西晉,西晉亡國之君晉懷帝晉愍帝先後被匈奴漢國俘虜,西晉徹底滅亡。
西晉滅亡以後,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但司馬睿大權旁落,有王馬共天下的說法,最終司馬睿在王氏叛亂中鬱鬱而終。不過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仍然存在一百餘年,但比晉惠帝司馬衷更加弱智,連寒暑冷熱都不知道的東晉皇帝司馬德宗被權臣劉裕殺害,劉裕最終篡晉建宋,進入南北朝時代。
-
4 # 一二史話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個朝代的衰敗往往在幾十甚至幾百年前就埋下了禍根。
先看下西晉的時間表:
公元265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司馬炎,改元泰始,曹魏滅亡,西晉開始。
公元279年,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
公元280年,孫吳孫皓投降,司馬炎統一全國。
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晉惠帝繼位,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擴大。
公元301年,“八王之亂”持續爆發,至306年,晉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東海王司馬越專政。
公元304年,匈奴起兵。
公元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實際是跑到北方建立了東晉),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五胡亂華”開始。
可以看到,從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到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中間不過短短36年時間。很多人認為這是晉惠帝的無能,但在我看來,西晉覆滅的禍根從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就埋下了。
“成也司馬炎,敗也司馬炎”司馬炎是司馬昭長子,有著“超世之才”。在當皇帝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司馬炎在政治上安撫人心、寬鬆政策,收穫了多方勢力和人民的好感;在軍事上,以善取勝,統一全國,為中國的統一程序做出了貢獻;在經濟上,分田到戶,興修水利,使得農業生產逐年上升,人口逐年增加,出現了“泰康繁榮”之象;在文化上,積極弘揚民族文化,為中華民族古代燦爛的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
可以看到,在位的前十幾年,司馬炎是個不折不扣的“明君”。那麼為何說“敗也司馬炎”呢?
1.縱情享受,豪華奢侈
西晉建國初期,司馬炎分田到戶、興修水利、嚴禁奢侈之風,隨之而來的是政治的安定與大量的財富。但是在此之後,司馬炎開始縱情享受,致使整個西晉公卿貴族之中奢侈之風瀰漫,社會風氣也開始敗壞。據記載,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其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由於奢侈腐敗,導致貪汙納賄,斂財加劇,為整個朝堂的腐朽埋下禍根。
2.沉迷女色,色令智昏
司馬炎好色。在平吳後,將吳王孫皓的數千後宮全部納為己有,致使後宮人數過萬,不過這種事也只是導致司馬炎無心朝政,生活腐化。導致更嚴重後果的是司馬炎對皇后楊豔的過分寵愛,由於過度寵愛楊豔,司馬炎在明知司馬衷(就是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是傻子的情況下將其立為太子,而且在明知賈南風醜陋、善妒、詭詐的情況下還聽信楊豔的話讓其嫁給太子。錯立太子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後面“八王之亂”的發生,可見此事為西晉覆滅埋下了最直接的禍根。
3.民族觀狹隘
不像今天,古時候歷代統治者都將自己的種族視作上族,而將其他民族視作“蠻夷”,晉武帝自然難以例外。而自漢朝以來就有很多胡人向內地搬遷,因為被統治者看不起,所以這些胡人多是做奴隸這種下等工作,受到統治者的不斷剝削。“八王之亂”後國力日衰,這些被壓迫的胡人就起身反抗,終導致西晉滅亡。
分析可知,西晉的覆滅其實從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就埋下了禍根,而後發生的事情也都是由此而起。以史為鑑,我們可知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還需秉持勤儉樸素、不懈奮鬥作風,需得防微杜漸,切莫姑息養奸,不然終會釀下大錯。
回覆列表
很多人印象中,西晉滅亡後,建立了統一的晉朝,之後五胡亂華,司馬睿才跑到南方偏安。豈實細讀歷史,中間只有30多年!公元280年晉滅吳,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中間只有37年!
西晉相對於其他大一統王朝來說,實在是太不光彩了,不僅自己亂成一窩粥,還造成了北方的大戰。一直到300年後隋朝楊堅才又重新統一了的中國。話說,三國鼎立時,都是吊打周邊的,曹操北征烏恆,諸葛亮七擒孟獲,孫權屢平山越!為什麼統一了反而這麼狼狽呢?
第一、統治的昏庸!司馬炎晚年就已經開始浪了,他不像其他的開國皇帝,他是從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那裡拿的現成的,所以不知道創業的艱難。到了統治後期就開始作死了,立了個好太子!娶了個好兒媳!讓手下大臣比著奢侈糜爛!司馬炎去世後,中央統治力減弱,各個諸王蠢蠢欲動,最終暴發了“八王之亂”,朝廷的正規軍事力量被消耗怠盡!
第二,從東漢就開始的,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的政策。北方有大量的其他民族。看到中央的衰落,看到司馬家的內訌,這些少數民族紛紛開始了建國運動!
公元280年,晉滅東吳,孫皓投降西晉,到了洛陽後,晉武帝司馬炎對孫皓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誰又能想到三十多年後,司馬家的子孫真的只能在江東重新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