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閒新說
-
2 # 井夫子
世間同名同姓者尚多,或許別人不知,但若這個劉鄂,是清末時期那位奇人,可說略有了解,下面就來看一看這劉鄂
清末時期,有位奇人稱作劉鄂,其字鐵雲,乃是清江蘇丹徒人,自幼聰穎,五歲便能背誦唐詩三百首。
他還精於算學,醫學,水利,並留心西洋科學.個性放曠不拘,所見不同於流俗,觀察時事尤其犀利。只是其成年後曾和袁世凱同在山東巡府張曜下共事過,當時袁世凱還因為自己不被重用而鬱郁不得志,也曾請劉鄂託付,讓其幫忙說上一說,好得以重用,只可惜張曜沒同意。
袁世凱卻誤會此事,認為是劉鄂不出力。直到掌握大權,把劉鄂下了冤獄發配新疆,第二年這劉鄂就死了。
此人可以說生的玄妙,死的離奇,生平之中,其實也還有好幾件奇事,我們一一分說。
其一:治理黃河:
當時黃河水患嚴重,不少災民就連屍骨都留不下囫圇個兒,其時候劉鄂主張用束水衝沙法治理黃河,要知道這束水衝沙法,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衝力,衝擊河床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最早使用這種方法治理黃河的是明朝潘季馴,之後歷朝歷代都採用這種方法治理黃河。果然取得成效,造福一段時間人民,其心善當是如此。
其二:甲骨文研究:
劉鄂是個文人,也有文人風骨,其一生之中,曾經收購刻辭甲骨一千餘片,等到一位好友王懿榮死後,也將其收藏轉讓給劉鄂,讓他前後共得到甲骨近5000片。而他努力鑽研還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甲骨文書籍《鐵雲藏龜》。
雖然後世許多人都說他在甲骨文上的造詣不夠深,建樹不夠多,但是我們從另一個方向看,其不光將私人收藏公諸於世,更重要的是,他所收的許多很有可能不會再存於世了!為什麼?因為以前中醫有一味藥叫龜甲,其實許多都刻有甲骨文,如果不知者用了藥,這種歷史遺存也就真的徹底消失了,所以說在這方面劉鄂貢獻著實不小。
其三:著書
劉鶚最出名的就是小說《老殘遊記》,這本書還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全書雖然不長,總共20回,但是卻是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間接,從正面直接抨擊了社會的醜惡!
而且不光是褒貶世事,其本身文學功底很強,在語言運用方面獨特。寫景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鮮明的色彩。還善於運用烘托手法和一連串生動而貼切的比喻,繪聲繪色的描摹出事情來,讓人身臨其境。
但是這樣一位奇人在當時其實不被民眾理解,其因為治理黃河發跡可許多人卻認為他只不過是為了政績才這樣做,後又引進西學辦廠,解決民生問題,卻被傳為裡通外國,後來開倉賑災,更是因為此才被袁世凱定罪,落得個慘死異鄉,觀其一生,雖然有本事有抱負,卻從未順風順水,只是可憐了一位奇人,卻生不逢時。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有名、有記載,名叫“劉鶚”的人有兩位:一位是元朝文學家劉鶚;另一位是清朝末年小說家劉鶚。
關於元朝劉鶚的後世記載不多,其人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卒於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年七十五歲。官至廣東副使,因剿贛寇而死。留《四庫總目》於世。
因此我想,題主應該問的是清朝劉鶚。那麼下面我就來說說清朝劉鶚。
清朝小說家劉鶚劉鶚,漢族,江蘇鎮江市人,清末小說家。咸豐七年(1857年)10月18日出生,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後更名鶚,改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鴻都百鍊生”。
劉鶚的出身劉鶚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劉成忠乃咸豐二年進士,歷任福建道監察御史、順天(現北京地區)鄉試監試官、河南汝寧府知府、開封知府、河南南汝光道、布政使等官職。精通治河、算數之道,成績斐然。與王文韶、李鴻藻同科好友。
受其父影響,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群書,也因此導致他不喜官場。
自古“學而優則仕”,加上父親又是“地方大員”。劉鶚“被迫”參加科舉,或許是有意為之,或許是天意,數次不中。並沒有因其“官二代”的身份,躋身官場。後轉行行醫、經商。
劉鶚的思想主張青年時拜入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門下,學習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從此以後他一生致力於創辦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劉鶚的短暫的仕途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光緒二十一年,憑藉其父在官場的關係,先後入河南巡撫吳大澄、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辦治理黃河,熱衷於西方技術,成績顯著。根據其父的治河經驗和自己的實踐,寫有《治河五說》、《三省黃河全圖》、《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河工稟稿》。除《河工稟稿》外,其餘四部刊印出版。因其在治河上的功績,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
“只得官名,不得官權。”
好在他志不在此,並沒有因此而“鬱郁不得志”。
劉鶚的著作《老殘遊記》
劉鶚把他早年間懸壺濟世,所見所感。編撰成書---《老殘遊記》,以郎中老殘的視角,對社會矛盾深度開發;對清廷官場進行批判,著重揭露“清官”和“好官”之惡。更是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併成功塑造了“清廉的格登登”的酷吏形象:玉賢和剛弼。
《鐵雲藏龜》
因家學,自幼喜歡收集書畫碑帖,文玩字畫,金石之物。自1902年得到好友王懿榮收藏的甲骨後,對甲骨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總藏甲骨5000多片。之後深入研究甲骨文,於1903年11月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對“甲骨四堂”中的二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有著直接或間接地影響。
《抱殘守缺齋手抄琴譜》(現存殘搞)
劉鶚精通樂律,是廣陵琴派的傳人,曾為其琴師張瑞珊先生刊刻了《十一弦館琴譜》,還刻有《抱殘守缺齋手抄琴譜》(現存殘搞)。喜歡收藏古琴,他所藏的唐琴“九霄環佩”,琴面有黃庭堅題記,後來歸入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近世四大名琴之一。
另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術》;醫學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鐵雲藏陶》、《鐵雲泥封》傳世。
劉鶚的罪名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應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籌採山西礦產經理。後又曾參與擬訂河南礦務機關豫豐公司章程,併為福公司擘劃開採四川麻哈金礦、浙江衢嚴溫處四府煤鐵礦,成為外商之買辦與經紀人。
三年後,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向聯軍處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糶局以賑北京飢困。
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以“私售倉粟”罪把他充軍新疆,次年死於烏魯木齊。
劉鶚的死因成謎1900年劉鶚購買倉米,1908年被以“私售倉粟” 罪發配新疆。清廷為什麼在八年之後才逮捕劉鶚,這其中又有什麼隱情呢?
對此疑案,百餘年來已有不少解釋,但大都集中在私售倉粟一事,羅振玉在《劉鐵雲傳》中說:
“柄臣某乃以私售倉粟罪君,致流新疆死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援引了羅氏之說,謂:
“上書請鐵道,又主張開山西礦。既成,世俗交謫,稱為‘漢奸;“後數年,政府即以私售倉粟罪之,流新疆死”。劉鶚在南京被捕,連夜兵船押至漢口,未經停留,直經河南、陝西、甘肅押解至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可見清廷對劉鶚事件的急切。
我想當時就是沒有飛機,要是有飛機,或許清廷會直接用飛機“空運”到新疆了。
而記載劉鶚案件的絕密檔案,現存於臺灣。曾流傳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十七日,清廷下旨緝拿劉鶚,迄於同年七月初六押解新疆,前後僅19天,共下電文17道。從中可以看出清廷對該案的極度重視和焦躁緊張心理。劉鶚案所涉人員,中央機構有慈禧太后、袁世凱、世續、軍機處、外務部、度支部和法部,地方大員有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河南巡撫、陝西巡撫和新疆巡撫,所涉人員和機構級別之高,地域之廣,令人不可思議。並且劉鶚發配新疆不足一年便突然暴卒,死因也是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