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蘇峻既是東晉王朝未期的一位梟雄又是一位叛將,出身官宦其父是安樂相蘇模,他因平王敦叛亂有功升至冠軍將軍、進爵邵稜郡公,可惜在晉明帝死後外戚權臣庾亮掌權被奪兵權改為大司農,心生怨憤聯合祖約起兵反叛結果兵敗被殺,亂世梟雄終落悲慘結局。祖約既是東晉王朝未期一代名將豫州刺史鎮東將軍祖逖之弟,又是一位悲情悽慘而死的叛將。在其兄憂憤而死後他繼其兄之位拼接管其兄軍隊,可惜後因對外戚權臣庾亮心懷不滿而助蘇峻起兵反叛,但屢戰屢敗無奈逃奔後趙梟雄石勒但不久慘死石勒之手,既毀了其兄忠貞之名又葬送了自己性命,可悲的叛將。

  • 2 # 品茗讀史

    蘇竣是東晉初期的著名將領,勇武多智,堪稱一代梟雄;而祖約才智平平,只是因為繼承了哥哥祖逖打下的基業,接管了祖逖的部隊,才揚名世間的。

    蘇竣、祖約率領的兩支軍隊是非常精銳敢戰的。可以說這兩支部隊是東晉抗拒北方後趙政權的主要軍事力量,它們共同構築成東晉防禦北方政權進攻的重要屏障。

    蘇竣是山東掖縣人,一介書生,生逢亂世,竟然召集流民,自成一軍,轉換身份,變為領軍大將。後來,蘇竣率部南渡,成為東晉的一方將領。

    祖約,河北淶水人。一直在西晉、東晉當官。他有一位好哥哥,就是那位“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名將祖逖。祖逖雖然北渡長江,志在恢復中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東晉朝廷對祖逖很是猜忌,對他毫不支援,甚至還派人來搶奪祖逖的勝利果實;祖逖在極度的憂憤之中,抱病而死。臨終時,讓弟弟祖約接掌了自己的軍隊。

    東晉初期,皇室衰微,“王與馬共天下”。後來這個“王”家的領頭羊——王敦,在公元322年起兵叛亂,一時間震撼天下。

    皇帝號召四方將領來討伐王敦、勤王護駕。蘇竣、祖約都率部前來參加平亂,二人都在平定王敦的叛亂中立下功勞,而蘇竣勇猛善戰,功勳更是最大。

    在平定王敦叛亂過程中,東晉元帝氣死了;後來,東晉明帝病死了,即位的東晉成帝才5歲,庾太后臨朝聽政。於是,朝廷大權落入了外戚庾亮的手中。

    庾亮是東晉成帝的舅舅,此人志大才疏,處理政事尤其心急、求治過嚴。在他執政過程中,與宗室、大臣都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但是這不過是朝廷內部的事,無傷大局。

    可是,庾亮很快就把手伸向了駐外將領的身上,這就釀成了大禍。

    庾亮與當時的著名將領陶侃、蘇竣、祖約的關係很差,他認為這些人都很不可靠。而這些人因為晉明帝死時,遺詔褒獎大臣,都被遺漏了;所以他們都懷疑庾亮從中作了手腳,對庾亮都很惱恨。

    庾亮採取措施,準備削奪蘇竣的兵權。他下詔徵調蘇竣入朝作官。

    蘇竣這個人,雖然時常有些不服朝廷法度的出格表現,但是卻沒有叛亂的心思。接到朝廷詔命,他就打算奉詔入朝。

    但是,蘇竣的部下認為蘇竣一入朝,就落入庾亮的掌心,恐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就極力勸說蘇竣起兵討伐庾亮。

    蘇竣醒悟過來,於是就派人聯絡附近的祖約,拉攏祖約一起起兵,去討伐庾亮。

    就這樣,東晉兩員重要將領、兩支東晉最精銳的軍隊,被庾亮逼得起兵叛亂了。

    庾亮把蘇竣逼反了,自己卻毫無禦敵之策;別人獻計獻策,他還不聽。最後,蘇竣率軍攻入都城建康。庾亮倉皇出逃,逃往尋陽去了。

    蘇竣進入建康,對部下官兵進行封官加爵;而對朝廷大臣也不得罪;因此,蘇竣應該的確不是處心積慮地造反謀逆的。

    在東晉都督江州諸軍事的重臣溫嶠主持下,陶侃率軍前來,檄調各地軍隊,共同討伐蘇竣。

    由於蘇竣所部戰力強大,陶侃等人都不願與之作戰。溫嶠極力勸說鼓勵,不讓他們退兵。

    雙方經過數番激戰,不分勝負,戰局就這樣僵持在那裡了。

    但是,蘇竣忽然出了狀況。

    在石頭城外,雙方正在激戰,蘇竣的部下經過血戰,打退了對方的進攻。蘇竣看了,很是高興。他喝了很多酒,帶著醉意,也去衝鋒陷陣。結果,馬失前蹄,把蘇竣摔倒在地。晉軍士兵急忙擲出幾支長矛,全部刺中了蘇竣。

    蘇竣就這樣無厘頭的死去了。

    蘇竣的部下推舉他的弟弟蘇逸為領袖,繼續作戰。

    由於蘇竣所部軍隊精悍善戰,這場叛亂又繼續了很長時間。

    可是,叛軍因為失去了蘇竣這位強勢的領導人,而蘇逸、祖約都不是能夠挑起大梁的領軍人物,所以,叛軍最終失敗了。

    祖約最後只帶領幾百人,投降了後趙。由於祖約所部長期與後趙作戰,雙方之間有著血海深仇;再加上後趙石勒一向尊重祖逖、而鄙薄祖約,因此,石勒就在大臣的勸說下,殺死了祖約。

    結語:蘇竣、祖約一開始並沒有發動叛亂的預謀。只是因為執掌朝政的庾亮行事有誤,才逼得二人起兵叛亂。這實在是一場悲劇!蘇竣、祖約之死就不說了,而東晉失去了能夠抵禦北方政權的兩支精銳勁旅,實在是讓人痛心。從此,東晉在南北對峙中,長期處於防守態勢;即使北方大亂,東晉也無力向北方進取了。

  • 3 # 懷愁不寐齋

    蘇峻量小,能扶晉室之危,難奉朝廷之命。

    祖約氣高,宜處卑賤之職,勿領藩鎮之兵。

    歷史背景:

    東晉初年,政局呈現出一片紛然亂態。匈奴和羯人的南侵迫使正朔朝廷只能擁有半壁江山,在北方,前趙劉曜與後趙石勒在互相角逐間時時覬覦著東晉這塊肥肉,而偏居江南的東晉政權除奮力自保外更是別無他志。

    在以晉元帝司馬睿為精神偶像,丞相王導率領下的東晉王朝逐漸完成了與當地士族大姓的接洽融合。然而作為一個渡江初來的草創帝國來說,是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其脆弱主要表現為無力對抗外來或內部的軍事壓力,其敏感則體現在對搖搖欲墜的君權的患得患失。

    外患雖少,內憂卻甚。一次是爆發於322年的王敦之亂,另一次就是327年由蘇峻、祖約為主導的叛亂。這兩次內亂直接導致了東晉數年來的休養生息毀於一旦,如果南北大國之間有場競賽,那麼“賽季報銷”就是東晉此時的結局。

    整體形式:

    對東晉歷史有粗略瞭解的人就會知道,在這段時期君權的統治是很不牢固的。門閥士族集團佔領了政治地位的制高點,他們的聲望也達到了頂峰,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這種君臣共治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熟知的“王與馬共天下”。

    而蘇峻、祖約並不屬於第一流士族之列,祖約屬范陽祖氏家族,其聲望不能與渡江而來的其他大姓匹敵。而蘇峻只是在山東地區糾集流民建立塢堡的流民帥。這二人既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得不到士族的認可,所以他們始終沒有能夠渡江而南,他們的叛亂也是有不得已的因素在內的。對此,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做了很精到的總結:

    “流民帥少有內輔京師以備宿衛的機會,與東晉政權互相猜忌,所以他們也都不願脫離自己的部屬和集團,貿然過江,以為朝廷緩急之用。”蘇峻、祖約:

    下面我會對在開頭給予二人的評價做進一步的分析:

    在王敦第二次叛亂時,蘇峻能夠及時起兵相救,其“扶大廈於將傾”的行為是很夠意思的。當時東晉已經沒有自家兵力可用,不得不依靠外來的流民力量。戰爭前王敦派蘇峻的兄長去說服蘇峻投降,蘇峻不從,起兵抵抗,說明他對東晉王室還是很有忠心的。這是他“能扶晉室之危”的表現。

    平亂後,蘇峻得任歷陽內史、冠軍將軍,因為有功於國,威望漸重。此時東晉朝廷由庾亮掌握大權,為了制衡軍事力量過大的將領,需要削弱其兵權。先是庾亮徵蘇峻入朝,蘇峻不肯,怕失去軍隊的依靠,進而優詔升任蘇峻為大司農,仍不肯就職。蘇峻心懷“狡兔死,走狗烹”的怨望,“素疑帝欲害己”(《晉書》),走上造反之路也是遲早的事。這也是他心胸狹隘,“難奉朝廷之命”的表現。

    其實早就有祖納對皇上請求要抑制祖約的官階,不可使他領重兵、守要地,否則必成禍亂。可惜皇上沒有聽取祖納的建議,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亂局。所以對祖約來說,“宜處卑賤之職,勿領藩鎮之兵”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最後總的來說,蘇峻、祖約雖然都有可取之處,但也無法洗清他們的罪名。二人都在《晉書》第七十列傳之中,這是列傳的最後一篇,這篇列傳中所載的“陳敏、杜弢、孫恩、盧循”等其他人也都是叛將。這等於是官方給蘇峻、祖約的定性。功過自有後人評,我在開頭也給出了自己的評價,用通俗一點的話說:他們是十足的壞蛋,但也閃爍著好人的光輝。

  • 4 # 賢聚史齋

    蘇峻,有勇無謀的將軍。祖約,無能無德的小人。但他們也是非常可悲的人物,因為不是大世族出身,被庾亮等人排擠,被迫造反。蘇峻死的十分無厘頭,陣前炫武馬前失蹄被殺,祖約北逃敵國,被石勒所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星馳《新喜劇之王》票房堪憂,星爺時代真的過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