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命的追問
-
2 # 龍戰於野888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歷史可以使人明智。一個擁有聰明智慧的人,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歷史是由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和浩如煙海的事件組成,一個人要想在歷史當中汲取一定的人生經驗,就應該有目的性的選擇不同的書籍去學習,去感悟。
首先,我們應該對不同的歷史事件要有自己明確的認識和分析。成功的歷史事件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的經驗,失敗的歷史事件同樣可以給我們許多少走彎路的教訓。
比如商鞅變法是成功的。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了?分析了變法成功的原因,對我們自己事業的成功是有很大幫助的。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變法措施符合當時秦國發展的需要,商鞅個人的努力,這些都是變法成功的原因。
1、透過分析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我們可以認識到,在當今社會,一個人要想事業成功,首先就必須和領導處好關係,使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領導的支援,這是其一。
2、自己也有一定的想法,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3、還有面對工作,我們應該有一種兢兢業業持之以恆的精神。
又比如王安石變法最終是失敗的。其失敗的原因有,變法過程當中用人不當,變法損害了統治者的利益,招致的許多的反對聲音。
1、這告訴我們,一個人事業要想有所成功,就必須善於用人,努力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同時在工作當中要注意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工作才能一帆風順。
其次,我們要善於從歷史上的人物身上,分析歷史上的人物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結合自身不斷的反思,使自己在為人處事當中少走彎路。
也許在學習過程當中,我們依然會走很多的彎路,但是,吃一塹,長一智,相信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會讓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當中,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遊刃有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像歷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人生的成長,同樣如此。
-
3 # 貳仔曲追
感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過去的經驗,歷史是過去的總結。透過讀史可以鑑今,這是閱讀歷史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贅述了。那麼我們現代人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或者姿態或者態度去閱讀歷史呢?我認為陳寅恪先生觀點就很值得借鑑。陳寅恪先生提倡要用“瞭解之同情”的態度去看待,這是治史的大境界。
首先得要什麼是“瞭解之同情“呢?它指的是我們現代人去看待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時, 要站在那個時代的環境、背景下去思考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或者歷史人物所作所為的所思所想的時代背景,不能用我們現代的觀點,現代的時代環境去套在古人的身上,這樣是極其不嚴謹的,也是不正確的。這個說起來是很簡單的,但做起來非常難。要用”瞭解之同情“的態度去看待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這得翻閱多少書籍、瞭解多少方面的內容,包括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理環境甚至還有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等,非常多的方面需要去涉及,因此,“瞭解之同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其次,我們現代人怎麼透過閱讀歷史幫助到自己的生活。我認為這就需要個人結合生活的環境、心理狀態去綜合思考了,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樣。我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個人在單位受到職工的排擠或者針對性的遠離了,那麼這時候他應該怎麼做呢?這時候我們就要借鑑孫子兵法的各種計策了,其實人心即戰場,百戰之內皆為攻心。這時候這個人的分析,自己受排擠的原因是什麼啊,他們是以小團體還是個人的形式啊,如果是小團體,那你就得“謀定而後動”,先“知己知彼”,再“因敵變化”逐個擊破。這就是一個借鑑歷史幫助自己生活的體現啊。
-
4 # 陳大波
歷史和現在的文明是惜惜相關的,現在的文明也是未來的歷史。
歷史的發展像證著一個文明的興衰。很多都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當你懂得歷史發生過這個故事後,你會覺得人吃一塹長一智,如三國的草船借箭,空城計,還有近代的鄧世昌甲午戰爭等。
下面我說幾個在生活當中值得我們去借鑑的故事來改善我們對生活的態度。
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世人勸學,經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不只被古代讀書人奉為經典,也鼓勵不少現代學子努力向上。
其實這句詩出自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這個皇帝算是比較有爭議的一位皇帝了。29歲登基,在位25年,初登寶座時他勤政愛民,是個難得的好皇帝。他最受後世爭議的是,36歲時他御駕親征抵抗遼軍,在局勢大好時,卻定盟和解,約定每年給遼歲貢,丟盡了大宋的顏面,他也被認為是最懦弱的皇帝之一。不過正因如此,此後大宋得到了一時的太平,也進入了空前的經濟繁榮期。這樣軟弱的皇帝,一生最尚文,喜歡研究詩詞,更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勸學詩》。
二,鐵杵磨成繡花針。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閒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幹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三,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有時候有高學歷好想法,不如豐富的生活經歷和閱歷。
四,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籲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籲,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讚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所有的歷史文化故事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思考,今天分享幾個在我們生活當中比較有名的詞語,背後是怎麼樣的一個歷史,流傳至今的故事意義。
-
5 # 素人思歸
您認為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或者姿態去借鑑歷史從而幫助到自己的生活。
這個問題其實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就可以準確的回答。不過,我覺得為了更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展開來說比較好。
與我們生活有關的婚嫁、職場、育兒甚至是如何賺錢等等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可以借鑑或者參考的事例。
比如育兒方面可以借鑑“孟母三遷”。比如職場可以借鑑某位成功的歷史人物處理相似情況的方式方法。比如婚嫁流程可以借鑑《六禮》等等。
但是,歷史和現在畢竟不會完全相同,只能去尋找相似點,然後再自我篩選歷史上相似事件較為成功的處置方法。從而幫助自己解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這就是“取其精華”。
另外,時代不同,在時代背景下對人們各方面的要求和束縛也必然會有所不同,如果全搬硬套,也必然會在處理困難是引起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比如“不為三鬥米而折腰”,古代和現代對“三鬥米”的定義就會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古代的理解去做,就有些逃避現實之嫌。這個例子雖然不太恰當,但也能說明,我們借鑑歷史時必須要“去其糟粕”。
回覆列表
入其心,感其靈,會其神,吸其氣。其:古人之經典——
多讀經典。古云:六經皆史!(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之後,諸子百家,史記,資治通鑑。但讀的時候,不要太抱著一種目的去讀,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讀通了,到用的時候,自然就會用上。反過來,如果抱著為用的目的,反而會狹隘而不得要領。
在這之前,為了總體上了解,可以先讀讀《中國通史》,版本很多,符最簡單的是大學用的教材。之後,再去讀經典,就可以按圖索驥有一個脈絡和線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