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維新理說
-
2 # 安羽心理
背景資料和資訊都太少了,一兩句話,無法做出明確的診斷,雖然“總是對自己沒信心”,“經常一做完事情就後悔”,都是抑鬱症的症狀表現之一,但這些資訊還不足以判斷就是抑鬱症。
如果想要做明確的診斷,還是建議去三甲醫院的精神心理科或者心理門診去檢查一下吧。
一方面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判斷你情緒和心理的確切狀態。
不要自己網上隨意找資訊對照就對號入座,你可以參考,但不要自我診斷,對自己還是負責和 有愛一些。
-
3 # 文蘭心理諮詢
患抑鬱症的人對自己沒信心,做完事又後悔,但並不代表對自己沒信心,做完事又後悔就是抑鬱症。“對自己沒信心,做完事又後悔”這種情況有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你的性格,另一個是你抑鬱了。你說你最近有“對自己沒信心,做完事又後悔”,也就是你以前不是這樣的。那請問你除了對自己沒信心,做完事又後悔之外,有沒有對未來失去希望,對感興趣的變得不感興趣了,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用,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提不起精神,覺得活著有沒有意思等等?最好去專業心理諮詢中心看一下。
-
4 # 心理諮詢師孫雲梅
一做完事就後悔,僅根據這一點不能界定為抑鬱症,而很可能是你所說的,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缺乏自信,就是自卑,就是內在懷疑,對自己不相信,所以就表現出猶疑,懷疑和後悔。
這要從提升自信方面來解決問題,每一次做完事情之後,當後悔的時候,就跟自己說,我剛才已經拿出了我的最高水平,這已經是我的最高水平了,即使重來,我也是就這個表現。允許自己慢慢成長。
心理諮詢師雲梅。
-
5 # 阿爾法心理研究所
對自己沒信心,做完事情就後悔這不一定是抑鬱症的表現。
抑鬱症的表現有以下幾類:
認知表現的第一條還是說自我評價低
他跟自我消極情感不同在於它會有一些標準,人的智商應該是什麼樣,人的成就應該是什麼樣。他的標準比較高,然後他的眼睛朝上看,老是跟上面的人比較。
所以他就對自己的評價,比如說我智商不夠好呀,我是不是劣等人種啊,在進化論裡就應該被淘汰掉。81% 的嚴重的人都有這種情況。所以他為什麼他不想活呢,這麼低劣的這個狀態,你說我還活著幹嘛,他就是這樣想的。
輕度的呢他自我評價低,但是,當你用資源取向去幫助他、看他的積極的方面呢還可以糾正。但是中度的自我評價就更低了,也可糾正,但是易變,糾正糾正又回來了,所以要不斷地提升他的現實感,不斷地提升他全面客觀地去看待他自己的能力。那麼重度的自我評價就低到底了,根本就不可糾正,你要跟他說你其實很好,他會恨你,他會很生氣,他會覺得你在嘲弄他,就是說瞎話。
第二個就是消極期望
78% 的人會有這種絕望感,就是非常消極的預期。我們說有很多人把什麼事情一歸因就歸因到這個不好的結果上,就好像他的存在一定會引發很多不好的東西。當然這個從很多深層次的角度來講,有很多原因就是什麼都往壞的想。那麼在比較輕度的時候呢,這種消極的這種想法,他會產生懷疑,「這個一定不會好的,是不是很糟糕的」,但是還可以調節。慾望減退
嚴重的抑鬱症會出現食慾性慾減退,這個是最容易發現的。比如曾經你是一個吃貨,但是突然抑鬱的時候,你會變得對美食完全不感興趣。
還有比如一個男生突然對女生沒感覺,甚至一些性的誘惑都無法勾起他的慾望,這些都是不正常的。
自我封閉
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也不敢和別人說怎麼回事。非常想說,但是說不出來,因為就是痛苦。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就不說了,而且先入為主的認為,就算說了別人也理解不了。精神上鑽牛角尖
對一件事情不停的像篩篩子一樣篩自己的內心,一遍遍想,一遍遍的鑽,越鑽越小,打轉轉出不來,嚴重的時候回明顯的感覺到情緒已經是一種物質了。情緒的任何波動都會耗費巨大的體力。而抑鬱症的感覺就是每天情緒在跑馬拉松。
無法體會正常的快樂
抑鬱症患者基本情緒情感的感受度都會非常低,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不光對於快樂的事情沒有太大反應,甚至對於悲傷和憤怒也不是很敏感。
這樣的虛空狀態也是很多抑鬱症患者無法承受的。
培訓/學習經歷:國家心理諮詢師系統面授培訓、曾奇峰精神分析60講、武志紅心理學課、熊逸佛學50講、施琪嘉創傷療愈系列課程、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醫師彭旭《走出抑鬱,學會自我療愈》系列課程等
-
6 # 汐煒醫生
抑鬱症中也可能出現沒信心,我們成為自我評價過低
抑鬱症,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裡情緒低落,在負性情緒作用,出現悲觀,自我評價低。很多患者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總是徘徊在做與不做之間,或者自責與後悔之間。
當然,單單憑藉這一條還不足以診斷抑鬱症,首先,診斷抑鬱症要滿足病程的要求,也就是說,最少要2周的時間裡,患者出現了樂趣缺乏,睡眠減少,自責,幾乎每天都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所以做事後總會出現內疚,嚴重者會有悲觀厭世的想法或行為。臨床上我們可以同時參考量表分數,結合臨床症狀給予診斷。
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的核心是焦慮。更多的指的是個體從小就形成的一種不良性格基礎。
患者會明顯的迴避社交,迴避新事物。之所以迴避,是因為他非常害怕出錯而被指責,所以,很多時候,他是帶著自己的不自信拒絕和對方接觸,除非患者能明確確定對方喜歡自己(這裡的習慣不侷限於男女朋友關係),否則他表現出來的,始終是格格不入的。
這些個體會因為很小的事而感到自尊心嚴重受傷,比如走在大街上,別人看了他一眼,他都會反問自己“我穿著哪裡出錯了吧”?為此可能會出現臉紅,或是之後的永續性迴避行為。所以,題主說的情況也可能見於後者。
有資料顯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約為2.4%,通常起病於嬰兒期或者兒童期。但多數人到青少年時期才明顯顯露出來。
通常人格障礙,沒有特效藥可以緩解,更多的是透過心理治療,逐步鍛鍊患者的社交能力,恢復他的自信心。只不過恢復速度會比較慢,我身邊的一位患者,之前上街都要戴著口罩,後來最大的突破就是能夠強迫自己摘下口罩每天出去轉轉,後來一直沒有再回來,到現在,我也想知道他恢復到了何種程度。
回覆列表
總是對自己沒信心,最近經常一做完事就後悔,是抑鬱症的表現嗎?
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是一種自卑感。而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感到後悔,就是抑鬱的傾向。但這還不一定就是抑鬱症。確定是不是患有抑鬱症,不是由個人的感覺來確定的,而是要經過專業醫師的全面測量和診斷,才能確定是否患有抑鬱症。
我這樣說並不是想把責任推給專業醫師,你的問題裡已經有了明顯的反映。
首先,你說“對自己沒信心”,這也可能是對自己沒把握,有的工作難度大,自己的能力又不強,難免會不自信。
其次,你說“最近經常.....後悔”,“最近”是多久?是近三五天?還是近一週?抑鬱症的最終確定有一個時間指標,那就是最少在半年以上,或一年左右。
再次,“經常”後悔,只是抑鬱傾向的特徵之一。不能因為有了“後悔”的感覺,就認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抑鬱症的“後悔”,是發自內心的,是不知不覺的,是身不由己的。而你的“後悔”則是來源於對自己的“沒信心”,或考慮不成熟、準備不充分、條件不具備等。這是由於“事”所引起,而非由“心”引起。即你的“抑鬱傾向”是由現實問題引起的,你明白了嗎?
那麼,一個人該如何減少“後悔”的次數呢?常言道:世上沒有後悔藥,有錢難買早知道。“早知道”就是說,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對眼前的事情有一個清醒的全面的認識。如果連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性質都沒有搞清楚,那結果一定會出現各種失誤。到時候會產生“後悔”的感覺,“我為什麼這麼笨呢?”“我為什麼這麼傻呢?”“這一點我怎麼沒想到呢?”有意義嗎?沒有!
古語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當你完全把握了眼前的事物,而且也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準備,怎麼會對自己沒有信心呢?
心理學中有個重要的思想,叫做“只有做好了心理準備,才能做到心理應對”。如果做到這樣的準備程度了,你還對自己沒有信心嗎?
此時,那些具有大將風度的人會說:我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你呢?不也應該是這個樣子嗎?
如果你此時還是對自己沒有信心,那我只能說你缺乏實踐,需要歷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