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虛懷靜思君
-
2 # 超級學習觀
1、什麼是“觀其大略”的諸葛亮式的讀書?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獨特的讀書法,也被廣為流傳。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 也。’三人問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後來諸葛亮官至蜀漢丞相,而石廣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級官職。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即提綱挈領地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的讀書方法。用今天的話就是不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也學習了這種讀書法。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唐代李白對諸葛亮的讀書方法極為讚賞,他在《送孟贊府兄還都序》中說:“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覽於載百家之書”。
總之,諸葛亮式的讀書方法核心就是“簡約實用,注重義理”。
2、諸葛亮為什麼會選取這種讀書法?
從人生的高度講,他一開始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出將入相,這個從他的號“臥龍”就可以看出來,他從小立下了經天緯地之志,於是從這個角度去擴充自己的知識。他廣泛涉獵儒 、道、法家精髓,這些在後來成為蜀國宰相時刻都演化成為治國方略,比如在入川奪取劉璋政權後與劉備和大臣討論治國方略時刻,堅決使用嚴刑峻法,迅速讓蜀國社會安定下來。選取國家人才時候, 重用了法正、李嚴等當地名門望族。在誡子書中規勸自己子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體現了老莊道家思想。
3、不同讀書法的區別。
從諸葛亮與好友三人務於精熟不同的讀書方法看,我們可以找到三種明顯區別。
第一角度不同,石廣元等人從治學角度,專注一經,諸葛亮是從解決當下社會問題出發,問題複雜性肯定 不可能用一種理念和方法能夠解決。第二、思維方式,石廣元等人是線性思維方式,往往就事論事,講究先後因果,而諸葛亮則是戰略性思維,先解決大問題,在一個個解決小問題,大問題 解決不了,會有無數種小問題。
第三、從理解方式將,石廣元講究循序漸進的格物法,而諸葛亮講究 頓悟,高屋建瓴的站在作者,甚至於高於作者角度看問題,想問題。當然對其才智和能力要求甚高,不然四個人同樣老師,竟然學生成就各不相同。這樣看來,學生真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自己學會的。
4、亮式讀書法的現實意義
馬雲年初去美國西點軍校,重新闡述了領導力的這個概念,我覺得和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相得益彰。
世界需要領導力,不是去證明自己有多厲害,而是人類一起共同解決問題。要 更好地走向未來,應該靠創造更多價值。領導者要做別人不想做的事,要做社會需要的事,人民需要的事。在當下社會,我認為學習領導力就是新時期學習學習“觀其大略”讀書法,目標專 注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俗話說望山跑馬死,拘泥於方法永遠會陷入群山不得出,只有求其上,才能的其中。領導力不僅僅是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帶領團隊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領導 自己,分配自己的資源、注意力,將自己的目光面向創造未來,為更大、更多人群增添價值上。
現代科學分科越來越細緻,究其一生都不一定學的完一門學科所有知識,那麼學習知識還有什麼意義,所以現在大學高等教育興起了跨學科選拔人才,人工智慧興起之後未來大概專業性人才稀缺會緩解,那麼管理型、領導型人才會短缺,如何利用現有知識、資源解決問題,正如一千八百年前的諸葛亮面臨東漢末年亂世局面,你將如何學習、如何讀書?
-
3 # 熱帶雨林的午後
“觀其大略法”是以諸葛亮的學習經驗而聞名的讀書方法。它是以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獵食”方式的讀書辦法。學生當然可以應用,只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使用,不能絕對化。它更適合擴大知識面、求全型搜尋性、實用型閱讀的需要。
諸葛亮用此法,完全是和他的讀書目的直接有關。他讀書不是為了應試,不是為了顯擺。他是真刀實槍地要應對面臨的現實戰爭、治政,在當時的亂世之中,做有用的學問。
觀其大略法,誰用都要根據自己的讀書目的靈活操作。搞研究,用於泛覽大量文獻,搜尋有用文獻資料;遇到有用的,則要精確閱讀理解,做好筆記和摘錄,這時候動筆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做論文的時候,一天泛覽幾十本書也不是稀罕事。
學生則主要用於擴大知識面,積累資訊,修養精神,尋找知識精華。
用觀其大略法,可以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容易披沙瀝金,用取所需。如果是為了擴大知識面,可以根據興趣所在,不大關心的略過或者略讀,遇到有興趣的則要細讀。這種細讀,如果只為留個印象,享受讀書之樂,只要記下一些中心詞、主要意思就行。基本上就是把瀏覽中看到的關鍵詞聯成幾句話,準確理解核心就可以了。
當然,遇到很重要很精彩的部分,那就是遇到了“金子”,把它記下來、背下來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就不能像讀一般材料那樣一帶而過。部分輕重,輕鬆放過這些“金子”,那就太可惜了,這些“金子”是觀其大略中最重要的收穫。雖然一般泛覽也很有用,很多得到的資訊、語句會進入意識之中,但就含金量而言,一本書、一篇文章的精華部分,其價值那是其它部分所不能相比的。我們看的一般讀物,尤其是現在的快餐式讀物,有點用的,也就那麼幾句話,讀這種書,就為找這麼幾句話,最適合用觀其大略法了。
觀其大略法,是泛覽中有細讀,粗中有細,快中有慢,略中有精,看似走馬觀花,實則務在有得——觀其大略留印象,粗中取精得真傳。若能長期堅持,知識和思維,精神境界,心理素養,以至研究工作,必能踏上更高的臺階。
回覆列表
諸葛亮式“觀其大略”的學習方法,個人理解就是一種觀其綱領,重點篩選式的讀書學習方式。讀一本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去粗取精,對不那麼重要或不必深究甚至是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泛讀。其好處在於,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習樂趣,有時間和精力閱讀更多的書,並且不拘於其中的細枝末節便於自己的發散思考。所以諸葛亮天文地理政治軍事奇門遁甲五行八卦無所不曉,可謂一代全才。
但作為現代學生能否用“觀其大略”的“亮式”讀書和學習方式,個人覺得還有待商榷。
首先,中國歷史上像諸葛亮一樣雄才偉略足智多謀的大師可謂鳳毛菱角。這種讀書學習方式對個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學習者要有開闊的眼界格局,能夠將紛雜的知識點構建成清晰的體系框架。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透過概念定義就能推導延伸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趙括、馬謖雖飽讀兵書,但卻缺乏這種根據實際情況舉一反三的能力,他們想成為真正的軍事家只能靠多實戰,就如同大多數普通的學生只有透過多看例題多練習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內容。還要有較高的創新能力。但很顯然,大多數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其次,現代教育學科學習,尤其是理科,知識具有承前啟後的連續性,每一個知識點都可能是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專業領域的學習,更為細化。僅泛泛而學可能會造成基礎環節薄弱和難以達到一個很高的專業水平。
最後,這種讀書方式也被陶淵明表述為“好讀書,不求甚解”,當今不少人也以此為由,稱讀書是為了樂趣,不能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讀。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而且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倦怠找藉口。殊不見陶淵明還道“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認真地讀一本書,做好筆記去理解作者的意圖產生自己的見地,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作者的尊重,否則讀書就成了一種消遣娛樂,難以自我提升,尤其是學生形成了這種讀書習慣反而不利。本人很喜歡讀書,但一直以來也是泛泛而讀,僅知道了個大概皮毛而且還老忘記,直到去年開始改變了讀書態度和方式,對迷惑或興起之處反覆推敲並認真標記記錄,現在的讀書狀態就不可同日而語矣,所得所悟更為豐富。
所以,個人覺得,“觀其大略”式學習讀書方式是一種很理想化的方式,適合於生而知之的天才、本身已經掌握了書中的知識要點和只為興趣愛好開拓眼界的佛系讀者。作為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的重點還是要放在基礎知識和具體學習方法上來,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能慢慢窺到甚至領悟“觀其大觀”的真正門道,否則只是空中樓閣。就好比《道德經》中的一些至理,如果你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長期的思考積累是很難真正領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