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時,乾隆皇帝卻說,袁崇煥其實是一名大忠臣,他是中了皇太極努爾哈赤的反間計,所以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7
回覆列表
  • 1 # 大華273557151

    清朝入關之初,需要吳三桂、洪承疇之流,這時視袁崇煥、鄭成功、史可法等明臣為死敵。到乾隆時,政權已鞏固,民族矛盾也較緩和了,乾隆就大力提倡"忠君"之道了。他把吳、洪視作"貳臣",連開國大學士范文程也被他斥為"大節有愧",對袁崇煥卻大加表揚,要求人們象袁忠於明朝一樣來效忠清朝。

    有人說,袁被崇禎所殺,乾隆崇袁是為了貶抑明朝。不對!崇禎還殺了魏忠賢、賀人龍等人,乾隆表揚他們了嗎?沒有吧?乾隆還表揚了史可法,史可法是被豫親王多鐸殺的,難道乾隆崇史是為了貶責多鐸嗎?說不通吧?

    真正的英雄是連敵人也敬佩的!漢奸國賊連他們的主子也看不起他們!

  • 2 # 等待黎明的一千零一夜

    一是為宣傳忠君報國的官方正統思想,為前朝官員平反更能彰顯自己的大度;二也為貶低崇禎皇帝,連袁崇煥這樣的忠臣都殺,那明朝不是該滅亡嗎?我大清不是順應天時,取而代之,是具備統治合法性的。

  • 3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我覺得有以下理由:

    第一,在乾隆時期,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定,需要一大批像袁崇煥這樣的忠臣出來,輔佐政權,所以才會推崇袁崇煥還有孫承宗等人;

    第二,在乾隆時期,已經開始攻擊前朝,而攻擊明思宗最好的方式和武器就是袁崇煥,所以乾隆要大力推崇袁崇煥;

    第三,不同時期,不同的政治需要。

  • 4 # 剋勀

    同時被平反的有很多抗金英雄,包括史可法。不只是袁崇煥。乾隆同志還編寫了一本二臣傳,洪承疇,范文程都榜上有名!

  • 5 # 京寧話說歷史

    哪個朝代不喜歡忠臣孝子?哪個朝代又喜歡亂臣賊子?清朝乾隆帝之所以大加讚揚史可法,其主要原因有:

    1.統治策略之需要。清朝入關時,兵力不足,為消滅明軍和農民軍,清朝需要投降清軍的明將洪承疇和吳三桂等人為其打江山,此時抵抗清軍的袁崇煥、鄭成功和史可法等明臣自然就是清軍眼中的敵人。

    然而,清朝入住中原,經過順治、康熙和雍正數十年勵精圖治,解決了很多內憂和外患,出現了康乾盛世,到乾隆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穩定,民族矛盾緩和,此時乾隆斥責洪承疇和吳三桂等"貳臣",而大加讚揚袁崇煥等忠君之臣,稱其為“民族英雄”,其目的是希望臣子不要像洪承疇和吳三桂等人沒有骨氣做“漢奸”像反對明朝那樣反對清朝,而要像袁崇煥忠於明朝那樣來效忠清朝。

    2.史可法本身的原因。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民族氣節,南宋的文天祥抗元就是其明證。對明朝史可法來說,他一生有兩點值得特別肯定:一是他為人道德高尚,為官廉潔勤慎;二是他在明朝危機最後關頭誓死抗清,寧死不屈,也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綜上所述,清朝乾隆表揚明朝的史可法,稱其為“民族英雄”,不僅是因為史可法本身崇高的民族氣節,更重要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的需要。

  • 6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袁崇煥被乾隆定義為民族英雄,這也許是某些人對史料揣測後的引申。在憎惡滿清統治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對之做了一些引申,也是人之常情。比如敵人所肯定的,一定屬於敵人陣營的人;比如敵人曾同情過,估計一定是漢奸大拿等等。

    袁崇煥身為明末的抗清將領。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不僅遭受了崇禎帝的猜忌,生前領受寸磔酷刑,被觀刑百姓啖肉飲血,家族流放的流放,為奴的為奴;身後近四百年了,還要招致民間猜忌無數,連釐清清白的機會都沒有,到現在還是個備受爭議的將領。可憐!

    據史料,乾隆曾對其因主昏政暗,卻未能一展報國忠君之遇,深表同情。也僅讚揚袁氏忠君體國。並無追認其為民族英雄。想必乾隆不傻吧?如果追認袁氏為民族英雄,滿清豈不是自認異族入侵撍權,坐實了大清沽名為大明驅賊且篡朝麼。

    先看史料,乾隆曾記,“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作為滿清的皇帝,乾隆實在不怎麼樣。但能作上述的評語,即便是為鞏固滿清的政權,偏向曾經的敵人大明袁氏,實屬大度與難能可貴。

    乾隆對前朝將領的同情評價,昭示著滿清國運已穩。完全不必擔心,有能威脅滿清朝廷的反清運動的存在。正是基於此,作為曾經的對手,如今同情對手中反清較為激烈的明督師袁崇煥,再給予其比較公正、寬容的評價,甚至還曾自認,先祖曾使反間計離間大明君臣。已顯其超然灑脫的姿態。

    寬容無疑來自於自信,尤其是對於曾經的敵人。

    先從滿清的封建統治歷程說起吧,滿清自後金擾明邊,至入關,再至雍正朝設下軍機處始,其對國家的統御力,從氏族部落的鬆散無為,至達到2千年來封建社會皇權制國的頂峰。顯然說明了清雖承襲明制,但比大明的控國能力要更為強悍。

    同時也證明,滿清權貴對中原文化的參悟力極為驚人,運用得也是相當成功。這一點,做為今天的我們,既無庸避諱也沒法無視。才入關多少年?直接從奴隸社會跳到封建社會的巔峰。當然,這與滿清站在2千年來中原文化的肩膀上,也不無關係。

    滿清透過軍機處的行政架構,來消弱士紳階層的實力外,愚民政策及培養官僚階層的忠君的價值觀,當屬其在治國中不可或缺的兩大保證。

    冶國層面上的剛柔兼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透過康熙王朝的開疆拓土,和雍正王朝的勵精圖治,反映在國力上的提升,為乾隆朝提供了雍容優裕的經濟和政治環境,然後,乾隆帝才出於施政的自信,方開始了柔性治吏的階段。

    自古以來,“治統”和“道統”,一個掌控在皇權手中,一個擎舉在士紳手中,遠的不說,大明的文官,曾以“道統”為武器與各代皇權周旋良久,逼得各位皇帝在深宮中煉丹、開豹房、做木工。為啥?皇上上朝太生氣了,動不動言官就勸諫,動不動內閣就封駁,動不動諍臣就以“道統”對峙“治統”。一個人,怎麼擺得平一大堆的大臣呢?索性就不管了。

    距離既產生了美,也產生了格局。

    大明皇權雖說對士紳退避三舍,但對國家控制力還是不錯的。開國的幾個強帝不說,象後來的嘉靖、萬曆、天啟帝都還可以。並無因遠離了朝政,而失去對國家控制。靠得還是藉助宦官和皇家間諜兼警察,來遠距離控制朝政的格局。

    到了末帝崇禎就不行了,崇禎帝一改遠距控朝的大明成制。登基才17歲,執政經驗不足,一上來就先剷除魏閹宦黨(不是魏忠賢不能剷除,而應先削弱一下魏閹,要徹底扳倒魏閹,等到先把王承恩培養成強力宦黨時再說),等於變相地去扶持東林臣黨。而大明文官既有下克上的傳統,又有下克上的實力,更慘的是,大明又歷來重文抑武,遇到皇權有事,武官也幫不上忙了。

    “冶統”親自入場與“道統”肉搏,距離和由距離產生的從容觀察對手時間的優勢就全沒了,崇禎帝這不是找死麼?偏偏又遇上小冰河期,農作物欠收、赤地千里、餓殍遍地、內憂外患。經濟和政冶的環境的護佑全沒了。貼身肉搏,沒一個幫手,你一個高中生,怎麼會是老油條們的對手呢?不偏聽偏信、亂殺無辜才怪呢。

    而滿清的政權架構,因為軍機處的設立,從執行方式來看,與大明政權的架構已全然不同。軍機處是繞過內閣的。而大明的內閣,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起,雖已無中書省(宰相衙門)之力,但仍易與六部及地方官結黨,結黨後,文官力量以內閣為支點與皇權博弈,它的力臂就是大明整個的文官系統,相當的長而有力。皇權非藉助於宦官系統或錦衣衛及各廠衛,不足與之抗衡。

    而滿清的軍機處是皇帝私人班子,雖為實質上的中樞,卻是個臨時機構,隨設隨撤。不僅人員由皇帝從內閣中親選,後臨時入值,連機構都是臨時的,面對雙臨時,文官誰敢造次?這樣一來,內閣作為最高的行政機構,就被半架空了。一旦失去了內閣的支點,以臨時的軍機處來作文官系統的支點,顯然又不行,那是會被皇權隨時抽去支點的。所以,滿清就無東林黨的現象,也就無需宦官制衡的存在,當然也再無宦官干政的現象發生。

    乾隆朝正是憑著臨時軍機處的緩衝,加上經濟自信和政冶自信,皇權不需什麼幫手,就敢入場與文官系統博弈,文官系統因找不到合適的支點,無法對皇權發力,而皇權卻可以隨隨便便透過軍機處和內閣發力於文官系統。

    另外,乾隆朝還有個八旗兵的親兵軍事集團,在文官旁邊虎視眈眈。即使處於這樣的優勢狀態,乾隆帝仍不忘用”文字獄”和忠君價值觀,來剛柔兼濟、雙管齊下文官系統。以取得皇權的絕對優勢。所以,他用寬容和看似公正的態度,來評價袁崇煥的忠君體國,並不是隨性而為的,而是有深刻的體制原因的。即便猖狂地自認了皇太極曾用過反間計,那又怎麼了?又不會重蹈大明朝政的覆轍。因為文官系統早在雍正朝軍機處的成立伊始,就毫無機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專案發展需要,要求應聘崗位者帶金入職,大家怎麼看?謝謝大家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