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年只拜王陽明

    說明系統不更新,只升級軟體是不行的。無論王莽新法還是王安石變法以及後來的戊戌變法都是失敗在系統和軟體的不匹配。

  • 2 # 熱點歷史

    1127年,北宋都城汴梁被攻破,徽欽二帝被俘和無數王公大臣被俘虜,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對於北宋滅亡的原因,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認為是王安石變法導致的。

    因為宋徽宗和北宋“六賊”,都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而“六賊”的崛起,也是因為他們支援變法。

    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就認為王安石變法是北宋貪汙腐敗的根源“蔡京以紹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致今日之禍者,實安石有以啟之也”。南宋趙鼎也曾說過:“至崇寧初,蔡京託名紹述,盡祖安石之政,以致大禍。”宋高宗趙構也認為:“今日之禍,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亂,生於安石”。

    明朝學者商輅在《續通鑑綱目》裡就認為:“汴宋之禍,始於神宗、安石,終於徽宗、蔡京。君子原情定罪,不當置神宗、安石於徽宗、蔡京之下”。

    其實,有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王安石為北宋滅亡是背了鍋的。

    ①王安石變法增強了北宋的軍事實力,在西夏還收回了部分領土

    ②王安石變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真正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是徽欽二帝的昏庸無能。只不過,宋朝時期,肯定不會指責皇帝,只能找王安石背鍋。

    宋徽宗繼位時,宰相章惇就反對,認為他輕浮。而繼位後,宋徽宗就寵信奸臣,昏庸無能,導致民不聊生,腐敗現象嚴重,把王安石變法的家底全部揮霍掉。金兵打過來了,就退位給兒子,自己跑路。

    據《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載:“‘言路塞蔽,導諛日聞,恩幸持權,貪饕得志。’‘賦致,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利源酤榷已盡,而謀利者尚肆誅求。’‘災異,謫見而朕不悟,眾庶怨懟而朕不知’。”

    然後繼位的宋欽宗也無能,猜忌大臣,結果北宋滅亡了,和王安石變法沒關係。

  • 3 # 周尋史記

    北宋滅亡,我們可以想到的是——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要從宋徽宗開始說起,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由於他對朝政毫無興趣,大肆修建宮殿,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民怨四起,起義不斷。

    1127年,金朝軍隊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

    而對於北宋的滅亡,歷史學家大多認為是“王安石變法”所導致的黨爭所引起的。

    在我看來,王安石變法,顯然不是北宋滅亡的主因!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王安石變法沒能達到富國強兵的預期,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衰落,成為了滅亡的助推器。變法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幾下幾方面:

    1、從王安石開始,丞相權利得到擴大,這為後來皇權集中於一人現象的出現,開了一些先例。在後世,權奸們常以王安石為藉口擅權,禍國殃民。

    2、變法削弱了當時貴族的利益、並加劇了黨爭。

    由對王安石變法態度不同,士人分裂為新舊兩黨,許多變法派只從自己利益考慮,而不以改革大局為重,結果使參與變法的人員鬧得四分五裂。是造成北宋滅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總之,北宋滅亡,主要和直接原因,歸結為徽宗朝皇帝、大臣的腐化墮落、居安而不思危。

    而王安石也確實演變成了黨爭,併成為了北宋滅亡的的助推器。

  • 4 # 愛冬的文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神宗期間,公元1069――I085年,宰相王安石實行的一場社會變革活動。王安石變法是以“理財”、“整軍”為中心,發展生產,富國強民,改變宋朝危機的一系列經濟,軍事,政治的變革活動。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經濟方面: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均輸法。軍備方面:募役法,保甲法,將兵法。改革科舉制度,取士之法等等。具體內容,感興趣的看官,可以去了解一下。

    王安石變法的成敗得失,後世人們評價很多:

    負面評價:

    《宋史》“禍國殃民”。大儒朱熹“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南宋史料《鶴林玉露》“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逆裂,王安石之罪也”

    正面評價:

    梁啟超稱讚王安石“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革命導師列寧“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儘管世人評價眾多,但王安石變法卻取得了很大成就,經濟改革使朝廷財改收入增加,國庫充裕,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軍備改革使朝廷軍力大增,“收復河、洮、岷等五洲,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是北宋時期對外唯一全勝戰鬥。

    王安石變法時期,以王安石為主的變法派系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系之間,因為變法的方式方法產生爭執,逐浙發展至黨爭。

    什麼是黨爭?

    黨爭是兩派政治勢力間因為政治經濟利益而發生的政治鬥爭。說穿了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只要你贊成的,我便反對。不針對事只針對人。

    王安石的變法內容,涵蓋面廣,涉及朝政的方方面面,變法力度大,出現“急政”、“苛政”。反對的人較多,也有些人只是對變法的具體實馳方法有疑問,是中間派。王安石沒有加以區別,罷官的罷官,降職的降職,辭官的辭官。以至朝中沒有官員可用了。為了快速推進變法,王安石便大量提拔官員,提拔標準是支援變法。至於人品道德方面就不加考慮了。新提拔的官員們形成了變法派。而這些被驅逐的官員形成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這是王安石變法演變成黨爭的起始。

    沒有區別對待中間派,取得中間派的支援。使保守派力量壯大,減弱了支援自己變法的力量。王安石變法信念非常堅定,但他不能接受不同意見,即使這些意見是針對變法措施中的一些弊端。這些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隨著變法的不斷推行,暴露出不少弊端。一些基層官吏借變法巧立名目,貪汙受賄,橫徵暴斂,變法偏離了預先的設計。王安石超常提拔的官員時沒有考慮人品道德的隱患顯現出來了,其中的一些官員貪汙腐敗。保守派抓住這些大肆攻擊。變法派為了變法,也為了到手的權勢。開始了真正的黨爭。

    從王安石罷相―起用―再辭相,可以看出雙方鬥爭的激烈程度和最後的結果。隨後王安石和支援變法的宋神宗的相繼去世。王安石變法失敗了。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王安石也死了。但黨爭之勢並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造成的惡果也慢慢呈現出來。這和兩個人有關,一個是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個是被王安石提拔起來的官員蔡京。

    司馬光,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資治通鑑》的撰稿人。此公在王安石罷相後任宰相,便開始“廢除新政”,不聽蘇軾將變法中有益的部份保留下來的建議,而且是所有變法新政徹底廢除,恢復舊政。同時將變法派官員盡數罷免。更加詭異的是將王安石指揮下戰得的土地還給了對方。這才是深得黨爭的精髓。

    變法派失勢後,保守派內部分化為三派。彼此間又鬥了起來,此時政務無人管理,相互攻訐。宋哲宗時期,新帝要恢復變法新政,變法派人物擔任了宰相,把保守派官員逐出朝廷。甚至要把己逝的司馬光的諡號消除。

    黨爭的危害:

    此後的北宋時局,則是保守派和變法派交替主政,國內政令矛盾,政務懈怠,軍紀松馳,國力逐漸衰弱。王安石變法時國庫盈餘足夠朝廷二十年開支的財力,也在幾年內花費“殆盡”。滿朝文武官員為了保身,紛紛選擇站隊。官員精力都用來內耗。

    保守派和變法派的輪番鬥爭,使得皇權“困擾不堪”,新帝宋徽宗都拿黨爭兩派沒辦法。於是選出了一個雙方都接受的人擔任宰相,這個人就是蔡京。

    蔡京,一個政治投機者,在王安石變法時,擁護變法,王安石提拔升官,進入權力舞臺。在司馬光“廢除新政”時,蔡京五日內就將所轄地方的新政廢除。得到保守派的認可。由此成為兩派都能接受的人物。

    宋徽宗和蔡京的搭配,宋徽宗奢靡享受,蔡京賣官鬻爵。一個昏君,一個奸相。北宋走到了盡頭。

    王安石變法固然有許多弊端,但取得的成果很大。“富國強民”的目標效果十分顯著,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如果司馬光能以公心加以修茸後繼續推行,就直有可能使北宋中興。

    或許黨爭是變法引起的,但變法失敗後保守派和變法派的黨爭則完全是,兩派從權勢利益出發的政治傾扎。

    毛主席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意指容許有不同意見。做事方式方法可以商量,但總目標要一致。

    借鑑是今天學史的原由。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懶人享瘦貼片真的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