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篇分別為:1、《梁惠王》上、下2、《公孫丑》上、下3、《滕文公》上、下4、《離婁》上、下5、《萬章》上、下6、《告子》上、下7、《盡心》上、下二、《孟子》的其他資訊《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擴充套件資料一、《孟子》的藝術特色《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二、《孟子》的要點1、道德天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2、心性論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3、義利之辨(道德價值的論證)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屬於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於禽獸之處,這種“異於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慾矇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一、七篇分別為:1、《梁惠王》上、下2、《公孫丑》上、下3、《滕文公》上、下4、《離婁》上、下5、《萬章》上、下6、《告子》上、下7、《盡心》上、下二、《孟子》的其他資訊《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擴充套件資料一、《孟子》的藝術特色《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二、《孟子》的要點1、道德天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2、心性論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3、義利之辨(道德價值的論證)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屬於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於禽獸之處,這種“異於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慾矇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