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前201年,西漢封越王勾踐後人鄒搖為海陽齊信侯(侯國封地在今粵東閩南,國都在韓江中游),公元前195年漢朝晉封另一位越王勾踐後人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封地閩西贛南(國都今武平),海陽齊信侯國歸其管治。公元前191年漢庭晉封海陽齊信侯為東海王,領族人榮歸故里北遷東甌封地。不久南海王反漢被滅國,海陽地歸南越國,閩西歸閩越國。 公元前111年南越國反漢被滅國,原海陽地設揭陽縣(今潮州市)領粵東閩南歸南海郡(今廣州),第二年漢朝滅東越國後設冶縣。公元260年東吳設建安郡(今建甌)公元282年西晉分建安設晉安郡(今福州)。公元331年東晉分南海郡設東官郡(今深圳),撤揭陽分設四縣。公元413年設義安郡(今潮州市),分海陽設義招縣(今興梅地區),管轄綏安(閩南)等五縣。 591年隋朝撒義安郡設潮州(領六縣),第二年綏安縣併入泉州(今福州)龍溪縣,到此閩南第一次脫離粵東歸福建。686年在閩南設漳州(今雲霄),領漳浦懷恩二縣。 711年潮州從嶺南道劃歸閩州(今福州)都督府,751年潮州和漳州歸嶺南道,758年潮漳二州劃福州都督府,漳州二次歸福建,771年潮州迴歸嶺南道,到此潮州和漳州分道各屬。
1
回覆列表
  • 1 # 嚁月

    粵東與閩南自古是有邊界之分的,南越是南越,閩越是閩越。秦統一南越時,閩越其實還是存在的(趙佗拿下南越時,並沒有打閩越。可見當時閩越國的實力是很強悍的)。一直到了西漢時,閩越國被西漢中央政權所滅(古閩人被滅殘餘強遷是有歷史記載的,而後開啟了中原人入閩的歷程。閩南地區大約分三個歷史時期才逐漸形成如今的閩南語系的)。因此在漢前是各自管轄的。那麼在三國時,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以及湖南、湖北部分地區是由孫權管轄。到了元代粵東是由江西中書省管轄,明清時粵東恢復廣東省管轄。從歷史上的行政分割槽看,粵東與閩南是鄰居關係。不過由於閩人南遷(主要是宋代興化遷民),造成兩地同化。大概的歷史就是這樣而來的,謝謝邀請!

  • 2 # 幻影千度

    歷史學一向追求嚴謹,對於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屬於推測、闡發的部分,原則就是“無徵不信”,“孤證不足為據”。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歷史的事實是從矛盾的陳述中間清理出來的(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件)。從《史記》幾處矛盾的陳述中間,我們可以清理出今天閩南粵東是劉邦說的“亦越之世。”

    唐代以前,閩南,其實是指當時的潮州。

    古文沒有標點符號,以字達詞意,並沒有現代解讀那麼多詞。《史記》的列傳,意思是並列的傳記,以南海、南越並列記載為南越傳記,以東甌、閩越並列記載為東越傳記,從而也就把越分成東南兩部分,而不是《史記》分了一個東越國,一個南越國。更不是後世認為的南海國屬南越國,東甌國屬閩越國這樣的想當然。至少,漢平定南越國之前是這樣。

    秦剛南征不久就瓦解了,不可能像漢一樣有效管治東南沿海,以漢之設定為秦的版圖背書,這不是歷史,而是杜撰,更不可先以漢為秦背書又後又說漢承秦制。所以,漢滅兩越之前的歷史不能被忽略。

    前208年,秦瓦解,“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史記·南越尉佗傳》)也就是說,秦南海郡界域只到了橫浦關,(在今廣東仁化縣北一百三十里);陽山關,(在今廣東陽山縣。);湟溪關,(在今廣東樂昌縣西南二里)。趙佗從縣令升任南海郡尉。公元前204年正式自立南越國,至少,趙佗自立的南越國就是這個範圍。這不是秦漢南海郡,有學者說陽山是揭陽山,純屬削足適履。

    秦置閩中郡更像是以漢置為秦界背書。一直就存在爭議。好不容易才確認秦只是用招安方式設定閩中郡,說明只是閩中間的一個郡治。至於邊界,當然就只是原住民的勢力範圍,何來秦漢之境界。

    秦南海郡、漢自立南越國、漢南海郡域界並不相同,雖說郡治在同一個地方,但邊界並不一樣。閩中郡也是一樣,只是一個虛名,國都還一度被廢為縣治。

    從漢高帝劉邦說的“亦越之世”可以推定,南越國、閩越國之間,是一個更早屬於漢廷的地域南海國,南海國被淮南王所滅,兩越並沒有參戰,地盤不可能被兩越瓜分,而應是直屬於漢廷。所以,才有史定世襲揭陽(秦定揭,漢海陽合稱揭陽)的歷史出現,同期歸漢的蒼梧王,桂林監居並沒有世襲舊地。這就是粵東閩南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

    餘善大逆,自稱東越王,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了福建歷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這個東越,自然是東甌和閩越,當然也包括蒲田,虛了幾百年地的蒲田,居然是潮州人的祖宗?得出這結論的學者,其實是族譜的奴隸,所謂族譜大部分都是杜撰的,它越是顯赫,虛假的就越多。潮州成為歷次移民生息地,不是因為無人或被遷眾,而是因為民風好。

    倒是這段時間,源自粵東潮州鳳凰山的畲族,整體擴散閩西北贛南。畲族起源於廣東潮州的鳳凰山,在隋唐以前主要聚居在粵贛閩交界處,為何到後來畲族不斷向北遷徙,今天的畲族主要聚居在福建東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區,江西東北部和安徽東南部也有畲族遷徙過去。

    漢廷升海陽齊信侯為東甌王的理由是:舉高帝時越功,“其民便附”。正是這個歷史評價,可以證明海陽齊信侯駐越之世十年,升遷東甌王跟隨大量畲族原住民,隨後南武侯織南海國被滅也形成這樣的遷移走向,這就是海陽齊信侯及南海國存在於閩越贛的歷史軌跡。

    海陽齊信侯駐“越之世”十年,南武侯織“亦越之世”升南海王五十多年,是陽山至盤坨嶺之間的畲族王國。而隨後的齊信侯北遷浙南,“其民便附”,跟隨了大量畲族人,便形成了今天浙南畲族聚居區;南海國滅亡,更加劇了這種逆歷次中原移民走向的遷移,這是唯有畲族山民才能完成的歷史。

    越族後裔海陽齊信侯駐越及以後的北遷,無疑加速了畲甌融合的程序,奠定了獨特的粵東閩南文化的基礎。而隨後的揭姓人史定,無疑就促進了中原和畲族的融合,哺育了客家文化的萌芽。這段歷史剛好是漢代。

    漢代以前,粵東閩南文化是潮州浮濱文化時期形成的,距今3500年,粵閩民系祖先是商周移民沿東海岸遷閩粵沿海,《山海經》南次三經描述的南稿之山、南禺之山就是形成浮濱文化的地方,浮濱文化是粵東閩南民系的源頭,血緣和文化的源頭,DNAF2188及CTS5063是其特徵單倍群。所以經過漢代的大融合,文化基本定形,就有了今天的文化粵東閩南文化。

    漢初墓葬出土的漢代地圖,可證明潮州城建城已經二千一百七十年以上。墓主葬於前168年,地圖標註的是秦未漢初的城邑,在漢初的韓江東南岸,地圖標註著一個和南越國一樣的圖示。位置是今天的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至金山一帶。可見,從意溪至澄海龜山至金山,未置揭陽縣之前,這裡就已經存在一個和南越國一樣的古城,最有可能就是海陽城。歸湖出土漢墓、澄海龜山出土有漢兵器製作廠鐵渣、瓦窯,說明從歸湖、意溪、金山、澄海之間,漢代就是一個相當規模的古城,潮州城外的三利溪從西湖流向揭陽,以前就是可撐大船的大河俑,韓江水利樞紐河床挖出大量整齊折斷的大樹頭,都說明韓江改道東南,紅外線探測實際也已經測出韓江舊河道。

  • 3 # 倚樓風雨

    提問者的粵東應該主要是指潮汕吧,潮汕古稱潮州府,據文獻記載,也就晉朝治轄越到福建一邊!

    公元413年,當時的朝代是東晉,國家的行政建制分為兩級,一級是郡,一級是縣。現在的潮汕地區在當時是屬於義安郡所管轄,而義安郡管轄下有五個縣,分別是綏安、海寧、海陽、潮陽、和義招五個縣。其地域包括了現在的潮汕地區,梅州一帶和福建漳浦、龍溪一帶。(在這裡關於海陽一詞有必要強調一下,它也即是今天的潮安,1912年,海陽因為與山東海陽縣同名而被迫改為潮安)

    不過潮州府統治區域越過福建也就設義安郡時期!也有說秦朝趙陀,任囂五十萬秦兵平定百越,統轄嶺南就設揭陽嶺了,但此時中原人移民寥寥無幾,揭陽嶺統治範圍不只整個粵東,福建靠近廣東大部分領土皆是!

    真正的中原漢人大規模遍佈粵東潮州府和閩南,還要從三國統一說起,史載司馬炎篡魏後先攻蜀後滅吳,實現天下一統,三家歸晉,但好景不長,也可能是得國不正,西晉第二個皇帝竟然是個白痴,之後各個叔叔王爺不服爆發了八王之亂,相互攻之,最後耗空了國力,北方的胡人大肆入侵!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漢人第一次被胡人侵略家園,統治中原,其慘烈程度前無古人,史載北方漢人被殺得十室九空,更有甚者將漢族女子當成兩腳羊,夜則奸虐,日則屠殺充飢,此族後被北方雄起的漢族將領滅亡!(不細談,有興趣的搜搜!)之後西晉朝庭衣冠南渡,中原八個士族隨之南遷,衣冠有文明之稱寓意華夏文明暫時南渡,八個士族是林 陳 黃 鄭 邱 何 詹 胡!

    當今閩南的人口排名為陳林黃王何,除王姓外其它四姓皆為南遷計程車族之一!(閩南多個市具體資料可能有出入)鄭姓估計分佈在福州或南渡臺灣,潮汕的姓氏排名為陳林黃吳鄭,除吳外四個是南遷計程車族姓氏!唐末黃巢之亂之後河南光州固始縣黃峭南遷福建邵武,固始縣擁兵統領王審知也南下福建,後世稱之閩南王,估計閩南王姓大部分來自這人!而潮汕的黃姓85%也是來自黃峭山的後代!不是衣冠南渡那支!

    最後兩者可以說同根同源,語言風俗很大相同,名賢輩出,希望別出現互相敵視的形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4 # 嚴家慶

    粵東和閩南在古代主要是潮州管轄。潮州是東晉南海郡析置的義安郡,在隋朝時“撤郡設州”中改名的。潮州當時地域很大,東到福州,北到虞州(贛州),西到循州(惠州)。幾乎囊括了閩南粵東。

    公元678年,唐朝割潮州三縣設泉州。686年,又割潮州三縣合泉州兩縣設定漳州。1733年,清廷又割潮州三縣合惠州兩縣設定嘉應州。至此,潮州僅剩下八邑。1739年,潮州被劃入廣東管轄。1743年,又劃回福建。1751年再劃入廣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建工程領有本企業生產的產成品按成本還是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