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微講堂

    《食事》

    汪曾祺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美食家。無論是家常小食、還是地方風味,在汪曾祺的筆下都添了一分文化意蘊,多了一筆閒情雅緻。本書收錄了汪曾祺有關美食的散文佳作,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美食的誘惑,以及美食背後的文化底蘊。

    《雅舍談吃》

    梁實秋自嘲嘴饞,一生中寫下無數談吃的文章,這些文章帶有濃濃的故土情懷,是名家談吃中的經典作品。一代散文大師梁實秋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歷史、人情、故鄉和記憶的味道。

    《隨園食單》

    研究傳統菜點、提高烹飪技藝的餐廚聖經。經典譯註,名家詳解,全綵裝幀。海鮮江鮮、羽族水族、有鱗無鱗、雜牲雜素、小菜點心、飯粥茶酒等,完美呈現自然飲食的天然旨趣。重塑生活格調的文化藏書。

    《蔡瀾旅行食記》

    收錄蔡瀾先生近兩年的新文章,涵蓋以尋味為目的的旅行遊記和雜感隨筆。看世界,從莫斯科到布宜諾斯艾利斯,閱盡歐美風情風物;遊中國,從遼寧大連到香港上環,品味不同民俗美饌;聊飲食,從杯麵、醬料到魚卵、咖哩,指點美食,激揚文字。

    《民國吃家》

    自古以來,美食很多時候是靠名人、文人墨客和民間所推動,這一點在民國時代表現得更為突出。吃吃喝喝絕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這是一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它直接影響了現在的“美食地圖”。作者將傳奇般的古法技藝拂去塵埃,詩化翻炒出幾近失傳的美味,飄香出最入味的民國風情。

    《老味道》

    在《老味道》這本書中,汪曾祺回憶了自己一生吃過的好吃的東西和多少年後還一直念念不忘的東西。他把我們帶回到過去的年代。那時的食物和生活令人嚮往。書中插圖藝術家東子所繪,與汪老的文字結合,意境很深。

    《品嚐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

    作者精彩地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講述了關於“品嚐”的各種故事,以及我們的味覺在之後的幾十年會如何演變,為讀者提供了一場美味的知識盛宴。

    《一夫食堂》

    本書是新浪微博百萬大咖“一夫食堂”談吃文章的收錄總集。用直抵內心的文字,真實而感人的情感,記錄了47種有故事、有態度的食物。向所有在熱鬧的城市中不愛吃飯的人傳遞一種正能量。幸福就是好好吃飯。

    《食物:味道的歷史》

    這是食品歷史學家第1次嘗試挖掘食物的浪漫的吸引力。這裡是文明的成就,從史前到現在,到用餐的樂趣——配料、準備和演示等各方面。主編保羅·弗裡德曼蒐集了法、德、比、美和英的歷史學家的全面、從史前到現在的歷史味道散文。

    《味的道》

    作者以詩人和美食家的雙重身份,與袁枚的《隨園食單》對應,解讀隱藏在兩百多年前隨園會所裡的佳餚,探尋“味道”的本源,同時也遠眺一下今天的“味”與那個時代的“道”之間的距離。

  • 2 # 小彌勒悟道

    唐魯孫的《中國吃》《天下味》《酸甜苦辣鹹》等,京味兒十足的文字,吃食卻不拘泥於北京的吃食,天南海北都有。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不但有寫吃食,還有寫如何做,比如獅子頭的做法。汪曾祺的散文集。高陽的《古今食事》。

  • 3 # 名人言記

    食家飯(俞沁園) 《半間灶披間》,文字妙得張奶奶衣缽,又別有一種溫情。而且,拆解技巧,毫不含糊。文質並美。小的鄭重推薦。

    蔡珠兒 《紅燜廚娘》等。

    殳俏,很多本,不用說了。

    沈宏非,飲食男女,都是他擅長的話題。

    歐陽應霽,也有很多本,資訊量大,混搭得法。《半飽》、《快煮慢食》、《天真本色》都是助人下廚的,《天生是飯人》記錄的是四海訪友的食單。

    林文月《飲膳札記》,兼及親朋師友憶往,還有童年的上海日租界。其中甚至有館子水平工夫菜,佩服她宴客的無比誠意。

    舒國治,《臺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等。

    焦桐,新詩體《完全壯陽食譜》,哈哈哈。大陸引進的有《臺灣味道》、《暴食江湖》。

    木心有一篇《吃出名堂來》。

    韓良憶,居遊系列n本(希望她繼續寫哦)慰我Continental鄉愁。《我的音樂廚房》別有綺思。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講西廚訓練經歷。

    許億《舊時光的味道》等。

    薛理勇,是上海地方史專家。好歷史博物那口,薛先生有《說魚道蝦》、《素食雜談》、《談瓜論果》、《點心札記》等等數種。

    從上海地方文獻角度,周彤的《本幫味道的秘密》饒富烹飪大師口傳經驗,講解技術相當親切,值得一讀。

    石光華《我的川菜生活》。

    張新民《潮菜天下》、《汕頭味道》、,《潮州幫口》等。

    汪朗為汪曾祺公子,克紹家學,亦有《叼嘴》、《衣食大義》、《四方食事.胡嚼文人》、《食之白話》等諸種。

    小寬,著有《100元吃遍北京》、《青春飯,我們都愛重口味》、《飯否》、《汁吃詩》,近日名篇《道可道,肥腸道》。

  • 4 # 明述的讀書札記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飲食吃食,不光可以填飽肚子,解決溫飽,有時候更是人生的一種樂趣。為此,“食物”“飲食”等題材的內容也時常出現在一些文學大家的作品中,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

     

    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4本名家寫食物的散文書,它們分別是汪曾祺的《萬事有心,人間有味》、蔡瀾的《碗淨福至》、林文月的《 飲膳札記》、蔡珠兒的《紅燜廚娘》

     

    (1)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

    汪曾祺作為美食圈扛把子,曾用一枚鹹鴨蛋向全華人民安利了高郵。細細讀過他的作品才發現,老先生的字裡行間處處透著對著生活的熱情與愛,他寫小人物、寫美食、寫人間草木。

    汪老先生寫字、畫畫、做飯,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並把他對生活的熱愛透過一字一句傳達給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詩意的。

    透過汪曾祺的獨特視角,生活裡每一處細小的平凡都變得美麗燦爛。

     

     

    (2)蔡瀾《碗淨福至》

    蔡瀾先生在他的《碗淨福至》中有許多對美食的描寫。

    他描摹各色風味,趣品百態世相。

    寫佳餚美食,也是寫別樣的風土人情和世相人心。

    既有對各地美食的悉心記錄,也有對生活中常見食材的獨特解讀。

    臺灣失傳的辦桌菜,小樽魚市的八角魚,

    難得正宗的潮州味,捨命一吃的河豚宴……

    食物誘人的香氣彷彿能從書裡冒出來,

    最終又投射在我們的平凡生活裡,化作用心對待的一日三餐。

    吃,也是一種學問。有時候,吃是一種很個人化的行為。有時,我們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鄉愁。

     

    (3)林文月《 飲膳札記》

    翻開書的正文,看到林先生記下的十九道菜,不由驚歎,原來菜譜也可以這樣寫,這樣隨心的說著,就象一個優雅的婦人,正在廚房裡忙碌著,一邊忙著一邊輕聲說著,看書時,我的腦子裡真的一直浮現出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真的襯得起“優雅”兩個字.....

    林先生做菜不單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精心安排宴客時的喜悅心情,還有看到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時滿足的心情。

    看林先生的書,除了看到她細細記錄的這十九道菜的做法,也看到她宴客時的心情,以及對宴客時歡談的懷念和留戀,更有對早年溫馨親情的懷念。

     

     

    (4)蔡珠兒《紅燜廚娘》

    《紅燜廚娘》以漢字下廚,用文字烹飪。它從鮮啖、煮炒、蒸熬、燜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詳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與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

    做廚娘其實是件累人的事情,她卻很樂於享受,花好幾天準備材料做家鄉的粽子,反覆不同材料嘗試,最後自己吃不上幾個,都樂於分給朋友分享了,自己試驗積累的秘訣也一一貢獻在書中,熱愛美食熱愛廚房的人最享受的是整個做菜的過程吧。

    她把每樣食物的熱愛寫的絲絲入微,俏皮可愛,一點也不覺得繁複,而是願意一口氣看完。

  • 5 # 使用者張廣範

    許地山

    屋後有二畝隙地,母親說叫它荒蕪著怪可惜的,你們即然愛吃花生,就把它開劈出來作花生園罷。

    於是我們便動土的動土,擔水的擔水,下種的下種。

    過了一些時候居然收穫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蝦餌料蛋白含量高是好事嗎?真的都能消化吸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