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伍洋
-
2 # 星火文娛天地
因為劉備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而曹操是一個敢作敢當的真小人。
劉備一路走來靠的,無非2點,第一點是和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給自己刷了一波仁義的人社,第二點就是,愛民如此動不動就為百姓流淚,刷了一波仁義君主的人設劉備先後投靠劉表、曹操、袁術、袁紹等君主,反覆無常見利忘義,但是口口聲聲又稱自己仁義,說自己是漢室的正統,其實不過是一介編草蓆子的平頭百姓。他的發跡之路就是依靠不斷的換東家,誰勢力大就跟誰,所以成年人在仔細瞭解了他的發跡之路之後,肯定對這個人是厭惡大於喜歡。
但是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敢做敢當,雖然有狡詐的時候,但是從來不給自己刷各種人藝的人士,是我做的就是我做的,我就是要這樣狡猾,自己黑自己,讓別人無處可黑。 一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雖然給自己帶來了實打實的黑名,但是他卻對此不以為意,心態良好。
更不用說曹操才是真正的仁義的那一個,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在位幾十年一直沒有稱帝的野心,反觀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劉備馬上就跟著稱帝,兩相對比之下曹操才是匡扶漢室的那一個。加上曹操帶政治和經濟上的所作所為,極大的推動了當時的社會發展,所以一個思路正常的成年人是不會去黑曹操的。反而面對劉備這樣一個遮遮掩掩四處為自己洗白的偽君子,黑劉備的反而更多。
-
3 # 誰是誰的菜
小說《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寫的,主要取材於三國時蜀漢及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的史書《三國志》。
《三國演義》明捧劉備,實則暗吹了曹操的觀點,其實是源於正史《三國志》的“尊曹”觀點。因為陳壽雖然原來是蜀漢的官員,但是後來晉滅蜀,他又在西晉為官,西晉的天命是受禪讓於曹魏,貶低曹魏,就是貶低西晉。所以陳壽吃著西晉的俸祿,顯然不能說曹操的壞話。
其實,貶誰?尊誰?一直是各個封建王朝關於尊誰的政權為正統的意義延伸罷了。歷史上,從西晉到北宋都是尊曹貶劉的(也有例外的,比如南朝劉宋),因為他們都是尊曹魏政權為正統;而自南宋以後的朝代都是尊劉貶曹的,因為南宋尊蜀漢為正統政權,以致後世朝代延續了這種觀念。
無疑,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也是受限於當時的時代政治背景,而定下了《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基調。其實羅貫中研究《三國志》比誰都透徹,心裡跟明鏡似的,只不過為了撰寫一部文學作品,沒必要涉及政治問題罷了。
姜子牙所著的《六韜》,這也是劉備最喜愛的一本書中曾描述,文王問姜子牙:制定什麼樣的方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姜子牙回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就是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而是大家的。如果你能給天下人帶來福利,那你就能夠得到天下。如果擅用天下的福利,甚至據為己有,那就失去了統治地位。
人民具有對皇帝的監督權,因此皇帝必須對人民負責,如果治理不好,人民造反,他人就可以取而代之。中國政治傳統上實際上是主權在民。那麼劉備興復漢室的理由就不那麼站得住腳了。因為華夏文明對於血統的較真程度並不是那麼高,關鍵是看人民是否滿意統治者。
如果曹魏政權已經證明其統治要比東漢末年要好的多。蜀漢又有什麼理由北伐呢?令人民重蹈戰火呢?
這種說辭,其實與姜子牙當年的說法一脈相承。雖然對曹魏的行為有所美化,但是基本上反映了事實。
而諸葛亮並沒有反駁王朗。因為從這一點來講,任誰說破了天,也是曹魏佔理兒。中中國人並不承認你血統純正,就該當皇帝。
再說了,劉備的血統也是自己說的,純不純很難講。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問題是中山靖王是漢武帝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離劉備的時代已經兩百多年了。而且這個中山靖王,本人還是個特別荒淫的主,老婆特多,生了一百多個兒子,又繁衍了這麼多年,那子孫就更是遍天下了。誰也沒有辦法證實劉備說的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跟劉備血統相當的人,那民間少說也得有個千兒八百的吧,憑什麼讓劉備當皇帝呢?於是,諸葛亮必時急需火力全開,直接對王朗進行了人身攻擊。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大概是這麼說的,當初天下大亂,不是劉家人的問題,而是宦官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問題。這些人作亂的時候,當時你身為漢臣,怎麼不跟他們拼命啊?還有臉活到現在,你不僅不幫助興復漢室,反而圖謀篡位。你造了大孽了,你缺了大德了,所以你是皓首匹夫,蒼髯老賊,厚顏無恥……
諸葛亮披頭蓋臉一頓臭罵,把這七十多歲的王朗氣得心臟病發作當場身亡。很明顯,這就相當於兩個人在辯論,一方還在那兒好好的說理,而另外一方突然就不講理了,直接開罵,結果不講理的一方就贏了。
作為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對曹、劉二人的評價才是最公正的。如果繼續深入瞭解,您就會更加困惑。其實在曹操和劉備身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並不是“尊劉貶曹”,而是“帝魏寇蜀”。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如此評價曹操: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賅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基本上就是把曹操誇得是英明神武,而且《三國志》是把曹操集團放在中心地位奉為正統的。我們再看陳壽對劉備的評價: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焉。及其舉國託孤與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大體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劉備人不錯,待人寬厚,對諸葛亮極其信任,心志堅定,百折不饒。但是才能不如曹操,所以成就也就更不如了。
當然,陳壽如此評價,很可能是因為他身為西晉的史官是不能貶低曹魏的。因為,西晉繼承了曹魏的正統,膽敢貶曹,就是挑戰西晉政權的正統性。
如果西晉人的評價可能不客觀的話,那麼從南北朝一直到了北宋,後人對曹、劉二人的評價雖然不一定都是尊曹貶劉,但基本上對曹操的評價還是要高於劉備的。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唐朝大詩人王勃,他不摻和政治,而本身又是個佛教徒,在宗教信仰上跟東漢末年存在的儒家與黃老道家之間也沒任何關係,可以看作是完全無關的第三方。看他是這麼評價二人的,先說曹操:
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然後再看王勃對劉備的評價:
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於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什麼意思呢?就是王勃把曹操誇了一通,對劉備卻是相當不客氣地奚落了一番,說他手底下是一大堆牛人,卻敗多勝少,實在是能力不濟。
“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雲,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
南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導致對曹操和劉備的評價反轉了呢?對於朝廷來說,這是保持統治合法地位的需要。我們前面說過,為天下謀福利,是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要的政權合法性的規則,但並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對於南宋朝廷這種偏安杭州的地方行政權,它喪失了中央帝國傳統的政治中心——中原,也就喪失了很大一部分的合法性。在東亞的傳統政治觀念裡,中原地區是天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得中原者得天下,四方諸侯,誰佔有中原地區,那麼他就繼承了政權的正統。對於其他諸侯,也就是偏安一隅的非正義割據勢力,就可以興正義之師討伐之。
南宋時期,金國已經佔據中原,逐漸漢化,統治手段趨向懷柔,長江以北的老百姓漸漸習慣了金國的統治,並以金國為祖國,卻與南宋漸行漸遠。元朝建立後,把北方人作為第三等的漢人,而把南方人作為第四等的南人,正是來源於此。
對於南宋來說,這是非常致命的。如果認同金國為正統的人越來越多,長此以往,如果哪一天金國南侵,南宋軍隊倒戈相向,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當年南北朝後期,天下人心不就漸漸偏向了佔據中原的北朝嗎?南朝逐漸衰微,雖然隋朝混有胡人的血統,但這又如何呢?還不是被當做天下正朔一統了天下嗎?
在國家政權正統性的認同危機當前,為了重塑百姓的三觀,南宋朝廷狠抓意識形態的建設,將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理學,提升到了“國教”的高度。按照理學的解釋,南宋雖然把中原丟了,但是國家機構還俱全,因此仍然繼續繼承了正統政權。為了理直氣壯地以正統自居,南宋政權就必須在歷史上找到先例。
千年之前,偏居西蜀,卻仍然堅持興復漢室的劉備,還有他下面一群創業的小夥伴,而民間又有那麼多關於他們的傳奇故事,這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完美素材。因此大力宣揚蜀漢的正統性,這就是南宋朝廷必須要做的事兒。
自此,南宋的理學王權獨霸天下,後世王朝承之。於是,就有了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其實老羅本人心知肚明,“尊劉貶曹”只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已。您說羅老這麼做違心不違心啊? -
4 # 島雲蒸大海
三國演義給了劉備一手好牌,被劉備打的稀爛,曹操總想把別人的好牌都摸到自己這來。
劉備賣鞋的時候一無是處卻能撿到關張這樣的萬人敵,曹操對關羽仁至義盡卻始終無法博得英雄歡心,趙雲殺了五十戰將都曹操不捨殺他,結果還是死心塌地跟著劉備,還有殺的曹操割須棄袍的馬超竟然也奇蹟般的到了劉備陣營,更不用說三國演義四大牛掰軍師三個都給劉備服務過,那可都是得一人可按天下的主,就是這麼個陣容,所謂王炸四個二在手。劉備同志出牌風格是一個二接著又一個二。明知關二爺瞧不上東吳竟然讓他守荊州,明明心裡想取益州,卻叫鳳雛喝酒裝好人,說那裡主人是自己親戚,不能不仁不義,到了益州有了法正就冷了諸葛亮,導致諸葛同志內心起了波瀾,不好好提建議了,沒事刺激老黃忠去表現,結果白白折了一員虎將,最後不聽趙雲,諸葛勸去打東吳,終於一把好牌打成全是單牌,從此只能順。
再看曹操,小時候作風不好連別人媳婦都偷(當然長大了也不好),還是宦官後代,誰也瞧不起他,他卻敢提著腦袋去刺殺第一黑幫大哥董卓,讓天下英雄側目,自己兵少,沒事,收編黃巾軍,將少點,從呂布那摸個張遼,從袁紹摸個張郃,連關羽都被他暫時摸去砍了顏良文丑,軍師就更不用說了,能用的都招來,用不了老孃扣這,也別給別人用,曹老闆的用人原則跟某位偉人很像,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沒人都能物盡其用,連老爹被人害了都能被他當成藉口去打地盤,硬生生湊出一副好牌,一直當地主,鬥孫劉兩家,看著人品不咋地,內心都會佩服這樣的英雄。
-
5 # 渡之秋
角度不同,三國鼎立時期,三方領袖,孫,曹,劉。孫權,家情懷,一切行動為了江東父老,家族利益,目標單一,一生任務達成,得善終。曹操,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目的,平定天下,不廢漢室,不稱帝,無遺憾,得善終。劉備,心胸不廣,假情懷,一心稱帝,道德綁架諸葛亮,子無才,擔心死後江山被篡位,死不瞑目,沒得善終。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男一號正角,男二號反角,男三號陪襯角,這三個領袖怎麼排序,男一曹操,男二劉備,男三孫權,一目瞭然
-
6 # 沉140769451
因為你和羅貫中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你與羅貫中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羅貫中一點也沒有表揚曹操的意思,他給劉備塑造的形象,就是他以為的仁義君聖的形象,他所處時代的儒家思想這樣教育他的。到了這個時代,你受到的教育完全是相反的。你實際上連《三國演義》都看不懂。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明捧劉備,實則暗吹曹操,確實有這傾向。
正史上的曹操,身長不過六尺,容貌醜陋短小,矮胖普通,雖則望之英氣逼人,不過權勢加身罷了。演義中的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已然有君子之態了。演義中第一回寫道:“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可見曹操從小就具有治世的非凡才能。
演義中的劉備,描寫的太虛偽了,象個偽君子,不太真英雄。在呂布的事情上,先答應救呂布,後又鼓動曹操殺呂布,做事出爾反爾。還有摔阿斗,就顯得過分假仁假義了。劉備城府極深,喜怒不顯臉上,和曹操喝酒,一個大雷打來,劉備故作驚荒失措,好讓曹操看輕他,不把他當做對手,從這點看,劉備表演得很好,但起馬很虛偽。
演義中的劉備描寫太過,以至虛偽象小人;曹操奸雄小人倒象真心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