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貧僧假裝有文化

    思想和文字沒有孰優孰劣,思想是內容,而文字就是對內容的表達。

    當我們寫東西的時候,我們自然會在腦子裡有個雛形,有個思路,把我們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體現出來,但是卻不容易做到,一邊需要理清思路,一邊要儘可能的去用準確、簡練、具體的文字把自己比較亂的想法去表達出來。所以,寫是把想法演繹出來的重要途徑,腦子裡的想法,只有用白紙黑字寫出來的時候,才是自己的。

    再多聰明智慧的想法如果只是裝載自己的腦袋裡面,也只是想法,只有當我們用文字將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那才是真正漂亮的思想。有思想但卻沒有文字能力的話,我們可以透過別的表現形式去展現,但是當沒有思想的話,在美好的文筆都只是浪費。在拙劣的文字能力都限制不住思想火花的迸發,文字是思想的載體。

  • 2 # 心旅行緣

    思想當然比文字更重要。

    文字只是表達思想的一個途徑而已,可理解為表;思想是人內在的思維能力,可理解為裡。

    說個最淺顯的例子:“我愛上一個人”

    你是如何理解這段文字?

    所以,個人具備什麼樣的思想,才能解讀什麼樣的文字

  • 3 # JZC1002

    思想是文字的源泉,文字是思想的載體。任何思想都需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否則思想便化為虛無,而沒有思想的文字只是一篇堆砌字元。

    說到兩者誰比誰重要,其實並無可比性,自古先有思想,然後才產生文字,透過文字又進一步深化思想,思想的挖潛再不斷豐富了文字。思想是無限的,文字也將隨著思想不斷豐富。

  • 4 # 晴月0520

    謝謝邀請。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方面,我只從文學角度談談吧。我認為這句話有道理。紅樓夢中在香菱學詩那一章,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談怎樣寫詩曾說到:“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不以詞害意'。”文章沒有思想,再多的文字也變成了沒有靈魂的冗言,失去了傳播的價值。積Niro智的思想能讓質樸簡潔的文字散發出光芒,而消極頹廢的思想讓華麗精緻的語言暗淡無光⋯

  • 5 # 楚雲卿

    偉大的思想家未必是一流的文人,黑格爾、康德、叔本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文筆肯定算不上最好的,他們是以思想取勝者,不會以文筆取勝。

    但是我想說,沒有精當的文字,也無法精準深刻的傳達出思想的含義。

    所以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文字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因為思想在他的腦子裡,也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

    思想到底是否比文字重要,我認為有時要分清楚,看一個人的本職工作是什麼。

    像王國維,他的《人間詞話》,算得上是美學類的書籍,也是以哲理和思想取勝,但他本人寫詩詞,未必就是一流水準了。

    但是作為一個文學理論家,大家不需要他的詩詞能否到達一流水準,而是關注他的理論本身,這同樣為他取得巨大的名聲和成就。

    但是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思想比文字重要,但僅僅文字次於思想而已。

    簡而言之,文筆的水平決定了一個文人藝術的高度,而思想的高低則決定了一個人的層次和境界。

    但是我要著重強調,文字也很重要,文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受眾的廣大與否。

    我們拿魯迅先生來舉例,在今天介紹魯迅的時候,會冠以“思想家、文學家”的稱號,而不是單一的思想家,或者單一的文學家。

    但如果是介紹韓寒,那肯定就是賽車手、作家,而沒有思想家,我的意思我想你能理解。

    回到魯迅先生的話題上來,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就是想以文字來批判那個時代的愚昧和黑暗,來啟迪民眾的思想和覺悟。所以他在心裡給自己的定位,那肯定是思想家、啟蒙者。或者說,魯迅先生有這樣的想法和決定,那肯定是在思想上,高於那個時代,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時代弊病。

    關於文字和思想的看法,魯迅先生是這麼說的:“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求能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肯什麼陪襯也沒有。”

    你可以看做是他對於寫文章的技巧的看法,但我覺得,這就表明,他不是想以文筆取勝的。

    他是靠思想,是靠犀利的、觸及人靈魂的和心理的思想批判。

    看看老毛是怎麼評價魯迅先生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是中國的第一個聖人,中國的第一個聖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聖人的學生”

    什麼是聖人?那就是時代的思想啟蒙者,時代的精神引路人。

    最後,我想說的是,文筆是可以通過後天的鍛鍊來提高的,思想就沒那麼簡單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提高,多看哲學類的書籍,多關注這個時代的發展,苦難與榮耀,發展與破壞,這都需要去深刻洞察,多去體驗,多去經歷。

    一個思想有高度的人,他不僅能洞察當下的時代,還能著眼於未來深處。

  • 6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有這樣的說法,並且,即使是同一句話,在不同的人那裡意思也是不同的。

    言不盡意說和言盡意說,是我們古代文化中彼此對立的觀點,譬如魏晉玄學時代便是兩種觀點針鋒相對走上臺面的時候。另一方面,西方人的歷史也如此,譬如柏拉圖以後的神秘主義(包括柏拉圖)。

    如果追溯根源,那麼,《易傳》首提這個觀點,但並非純粹的言不盡意說,到了莊子,才產生出真正意義上的言不盡意說。言是否盡意,即語言和文字(這裡雖然只有言,但在具體爭論中,古人常將言和字放一起)能否表達出深刻的思想,便是爭論雙方各自的觀點之衝突所在。

    比較有典型性的,則是宋明理學和清朝樸學之間的衝突。宋明時期思想博大精深,在當今世界上流傳也比較廣,各方面華人和西方人的專著和論文比較多,而清朝樸學,相對來說要略遜一籌,不過這要看是何種哲學體系,譬如語言哲學,跟樸學聯絡就緊密些。

    當代,人們已經發現了宋明理學和清朝樸學各自的弊端,如理學中,只有朱熹最嚴謹,這是由於他本人很重視文字訓詁。樸學在文字和語言的成就上很大,但他們在思想義理上比不過宋朝人,這也是為何宋明理學更願意被西方人當作哲學接受的歷史原因。因此,在這個層面上,說思想比文字更重要,是有些道理的,弄文字的人在不同的哲學流派眼裡,地位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低,有的高。

    古代的言盡意說,強調語言能夠反映思想本身——無論如何複雜的思想。這同當代分析哲學有一定相似性(不是全部,有些是反對這個看法的,如後維,斯特勞森等),我個人也偏向於分哲和語哲,在此之前,認為語言不能完全反映思想,在此之中,則認為能夠完全反映,現在只能說保持中立,這個中立,是把思想和語言、文字當作同等重要的內容——當然,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

  • 7 # HSP大腦教育

    文字並不能完全描述真實的思想。

    在我與之前所有人相處的情況來看,就樂觀這個人生態度,不同的人理解還真不一樣。

    有的人認為不斷上進是樂觀,順其自然在他們眼裡是消極,

    有的人認為順其自然是樂觀,不斷上進是虛無。

    所以一個人的文章,你未必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思,除非你是他本人。

  • 8 # 梁悅

    首先表明筆者的觀點,我覺得這兩者沒什麼可比性,就像你問我香蕉和土豆哪個好吃一樣,沒辦法準確的說明是否有道理,抑或有什麼道理可講。

    首先,思想應該寓於文字,併為文字賦予靈魂。

    大部分名著名篇之所以膾炙人口,萬世流芳,大多源於其思想的深邃和藝術性。而一篇文章如果想獲得認同,也需要有堅實可靠的理論思想支撐。

    這一點從歷史上足以看出。大部分文學家不僅文筆造詣頗深,在對世界對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也都是極具創造性的,所以他們的作品當中所展現出的美感才更為深邃。

    但反過來看,文字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視與輕視。文字,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是思想的終端,是世人窺見某種思想核心的視窗。

    縱然思想為文字賦予靈魂,讓文字真正具有某種價值,但缺少了文字的思想也無法真正被人們認同與接受。

    恰如那些名留史冊的大部分思想家們,同時也大多兼具極為優美的文筆,如伏爾泰,恩格斯,馬克思等人,他們的文筆或優美或簡練,但無論何種風格都能從中看出他們的高瞻遠矚,因為那些文字都是他們思想成果的結晶。

    而相反的,即便有豐富的思想,如果不能恰當的予以表述和闡釋,也無法真正稱之為一種思想,只是孤身一人在空喊口號而已。

    因此筆者認為思想和文字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存在誰比誰重要。沒有思想的文字顯得空洞乏味,宛如沒有靈魂的人;而沒有文字的思想也只是一團看似五顏六色,華彩斑駁的混沌之物,我們儘管能理解它的美,卻無法從中體會到具體的含義與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兒子還沒結婚,馬上23週歲,我想和他分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