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追風無影

    在大觀園裡,她既是個主子,但又不似其他小姐那樣,享有著主子特有的尊貴。貌似小說中,黛玉就是為了跟寶玉配戲而來的。

    黛玉讀書多,識字多。這既是她的優點,也是她的致命之所在。她的才華,得以讓她在大觀園裡,贏得眾姐妹的崇拜與讚賞;同時,才華又使得她自恃有才,經常在一些場所中,未免自大,甚至輕狂。眾多悲涼、低落、陰晦的文字,又一步步的,把她的心緒引向絕望,進而走向死亡。

    整個大觀園裡,除了個賈寶玉,整天價的把個黛玉心啊、肉啊的疼著,其實,黛玉在大觀園其他人的心目中,人緣挺一般般的。

    在奴才們的眼裡,她貌似是個主子,但大家除了憐惜她的多病多災,心裡並不把她當主子看,只是迫於她說話不帶刀,卻能置人於死地的一張嘴和老太太的疼愛,才對她畏懼幾分。

    而在小姐們的眼裡,她又是個寄居她們家門下的客人,有之不多,無之不少。

    黛玉的不謹言慎行,有很大成分是相比於寶釵來說的。

    寶釵,識字懂理,為人八面玲瓏,做事面面俱到,既有探春的果敢,又兼鳳姐的周全。既會討長輩的歡喜,又得同輩及奴才們的喜歡。

    相比而言,黛玉更像是年少人夢中的一個幻象,而探春則是現實中的國民好媳婦。

  • 2 # 非爾13

    對於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從何而來?我認知的黛玉,仙子容顏,玲瓏七竅,出身高貴,卻因父母早亡,本就多思敏感的性格愈發善感,雖有外祖母百般疼愛,卻因是舅舅家,加上舅媽並不憐惜,所以謹慎是從踏入榮國府就開始了,見過僕從之後,擔心行差落錯,惹人笑柄,明明啟蒙已讀過《四書》,聽說姐妹們自謙後,便改說些許認得幾個字罷了,舉止之間更是以客居身份融合賈家,四、五歲便如此懂察言觀色,難道逐漸長大反而會少了謹言慎行,我沒從原著看出來,這個問題也無從考證。

  • 3 # 狼煙一九三一

    就小說說小說。

    林黛玉的家庭狀況。

    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出於貴族之家,其祖曾封列候,至林如海父親一代又襲,到林如海一代便不再襲了,子孫後代便走科舉之路,林如海文才了得,青年得志考中探花,古代舉子皇帝殿試,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林如海科班出身,而且又受皇寵,後娶賈府賈敏,門當戶對,一路官運亨通,至鹽政,被點為巡鹽御史,也就是國家派往地方糾查各地鹽業官員的欽差大人,在清代,國家收入,一是農業稅,二是鹽稅,三是鐵稅,四是織造稅等。是個肥缺。御史的權力很大,一旦發現下層官員有徇私舞弊現象有權向上級反映罷免當地官員之權,也有向皇帝直奏之權,所以說林家的財富大多來自了地方官的孝敬。

    但不幸的是林如海後代乏力,僅林黛玉一人。

    林黛玉入賈府後狀況。

    賈敏又死,林黛玉寄居賈府,林如海為林黛玉送往賈府的妝斂應是不少,且不久林如海又病故,賈鏈代為料理後事,林家財富全部入賈府,賈鏈應貪不少。

    故林黛玉的命運全部寄託在賈府,林黛玉直系親人也唯有賈母了,有賈母在,黛玉尚有一線生路,無賈母在,黛玉定無下場。

    林黛玉實陷囹圄,賈母是其唯一希望,雖在賈母庇護下怎可

    放肆?

    以此觀之,林黛玉絕不會放肆到胡作非為地步的,除非涉及其生命底線,她做為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時常處於驚恐之中,不肯多走一步路,不會多說一句話,恐被人抓住把柄,怎會不謹言慎行?

    至於與賈寶玉的交往,及眾姐妹來往,又是在賈母的首肯下進行的。越矩越規之事,林黛玉斷不會做。

    林黛玉下場。

    但即使如此,還是被好言者造謠生事,賈母一死,賈家被抄,寶玉被押,林黛玉還能活嗎?所謂“樹倒猢猻散”第一個受迫害的就是林黛玉。

    因此說林黛玉不謹言慎行不成立!

  • 4 # 朵朵佬爺

    《紅樓夢》給人的真實性,隨處可見。黛玉進賈府,不敢走錯一步路,生怕講錯一句話。大家以為黛玉是謹小慎微之人。可沒多久,周瑞家的送宮花,黛玉便說出刁鑽的話來。寶玉在薛姨媽喝酒,李嬤嬤勸諫,黛玉搶白一番,弄得李嬤嬤下不了臺,說:“林姑娘的嘴像刀子一樣厲害”。這樣,在賈府上層,對黛玉形成了刻薄的印象,連王夫人也說黛玉愛計較。黛玉的變化為何這麼大?在大觀園裡,人物性格變化大的只有黛玉,其它人物似乎都是靜止的。黛玉的這種變化,符合生活邏輯。昨天,我女兒帶外孫女朵朵(五歲,黛玉進賈府的年紀差不多)來寧鄉妻子家玩,開始偎在母親懷裡,很靦腆的樣子,也很守規矩。下午,我們到一個農家山莊去玩,在原生態林間散步,朵朵腿勁很好,跟大夥聊得很開心,回家之後,陌生感沒有了,開始亂來,她們走後,桌上一派狼籍,收拾了許久。

  • 5 # 海闊天空詩酒花

    不大瞭解題主此問的具體含義,“不再”一詞彷彿有前後對比的意思,不知道題主是否指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或者經過某件事之後,黛玉的性情發生了變化,從謹言慎行變得不謹言慎行?

    我印象中不存在這種特定的時間或者事件。誠然,大家比較公認的是,林黛玉在沒有確定賈寶玉的心意之前,經常動不動就對寶玉耍性子,給人感覺是多愁善感不易接近。而自從寶玉贈送兩條舊帕子,黛玉明白了他的心意之後,黛玉就變得開朗多了,不僅幾乎不再對寶玉發脾氣,對別人也是活潑熱情不計較。但這是感情方面的轉折所帶來的表面上的變化,實際上黛玉的性格還是和以往一樣,既敏感尖銳,又靈動活潑。

    黛玉是一個聰明人,心裡始終是明白的,謹言慎行與否,只是外在的表現。對林黛玉來說,這種表現的程度是分階段的。

    剛進賈府的時候,黛玉只是一個小孩子,但是已經讀過《四書》,聰慧敏感的程度顯然勝過了同齡人。書中詳細描寫了黛玉進府的過程,一路上街道房屋佈局、賈府眾人打扮、長輩說話含義、吃飯起居禮儀,黛玉都不動聲色暗中觀察揣摩,這裡就不多說了。總之從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詳細描寫可以看出,此時的黛玉是相當地謹言慎行。顯然,初到陌生環境,不亂說話、亂表現,是林黛玉奉行的準則,反映了她的聰敏和教養。

    但很快黛玉就表現出了另一面。第七回的送宮花事件就很出名,黛玉因為周瑞家的最後一個才把花送到她這裡而表示不滿。第八回,寶釵向寶玉暗示“金玉良姻”,隨後到來的林黛玉句句話都帶著機鋒,最後讓寶釵忍無可忍地在她臉上擰了一把,說她的一張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歡又不是”。

    這時黛玉已經在賈府呆了好幾年,和寶玉已經有了青梅竹馬的情誼。這些“尖酸刻薄”的言語看起來有失風度,至少不能算是謹言慎行,因為很明顯會得罪人。

    其實這些表現對於一個聰明的女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這種女孩子讀書多,腦子靈,嘴巴又快,所以往往不但話多,而且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享受在言語較量中佔據上風的感覺。只有一種情況可以遏制這種聰明女孩的表達欲,就是她處在一個被貶低被壓制的環境中,或者一直被告誡不能這樣說話做事。

    黛玉顯然沒有受到這樣的壓制,也沒有被告誡,我覺得,這正好說明黛玉進府之後得到了賈母的特別寵愛,所以其他人也都對她很客氣。因此,在適應了賈府的生活之後,黛玉感到放鬆了,本性中活潑靈動的一面自然就顯露了出來,說話做事也就不再“謹言慎行”了。其實這麼做是會得罪人的,但當時心性還不成熟的黛玉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身邊的人知道她受賈母寵愛,自然也不會有人告誡她這樣不妥。

    不過黛玉本身很聰明,又很善感,隨著年齡增長,她越來越能體會到自己的真實處境。父母不在了,原來的家已經回不去。但是在賈府,自己到底是主是客,將來何去何從,這個身份定位和前途路向始終模糊不清。加上和寶玉互生情愫,但這份感情卻一直懸在半空落不了地,種種無法說出來的不安和焦慮,都讓黛玉越來越趨向孤獨憂鬱。

    體現在外在形式上,就是黛玉越來越沉默了。雖然說出話來還是充滿機鋒、一針見血,但是至少學會了抓大放小,除了和寶玉的感情,其他人和其他事黛玉是越來越不計較了。所以在後期,很難再看到黛玉對誰發火,相反,她對婆子和丫環都說話客氣、禮貌賞錢,和寶釵也放下前嫌成了姊妹,抄檢大觀園這麼大的事,她也不發表任何意見。

    這個時候的黛玉,可以說又恢復“謹言慎行”了,只是出發點已經和小時候不同。小時候是因為不懂而不敢亂說話,現在是知道了一切,已經不必再說什麼。所謂“而今嚐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黛玉在不同階段“謹言慎行”程度的不同,恰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個境界,反映的正是黛玉逐漸成長、心性逐漸成熟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星座的情感分析準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