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尹瀟深

    崇禎登基時,國內形勢良好,邊患威脅有限,手中好牌一大把,猛將如雲,財政良好,國家機器運轉正常。

    明朝皇帝,洪熙、泰昌在位時間太短,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是一位有為之君如宣德、景泰、隆慶、萬曆,可以掃清邊患,消滅內亂,富國強兵。如果是一位守成之君如成化、嘉靖、天啟,可以維持現狀,苟延殘喘。

    怕就怕遇到和崇禎一樣志大才疏騷操作還特別多,與崇禎並列大明三神帝,長得像明君看似人品不錯的建文和正統。建文肯定涼涼,正統還有戲。

    如果是建文上臺,肯定是和崇禎一樣先把魏忠賢殺了,然後從東林黨找幾個大學者入內閣,丈量土地恢復井田制(沒錯就是井田制!),等到五年自然災害來了,全國一起喝西北風。眼裡不揉沙子的建文還會立刻派大明戰神帶幾十萬大軍出關,誰是大明戰神呢?當然是勳貴啦!英國公什麼的隨便抓一個,也不管行不行就派去了。幾十萬大軍哪來?從南方的衛所湊吧,再把京軍加上。大軍一路打到瀋陽發現瀋陽被澆成了冰塊,大明戰神打著打著就跑了,北京軍油一點就投降了,南京軍不抗凍被凍成了冰棒,後金感動得熱淚盈眶收編了明軍,帶著明軍的補給度過大饑荒,順便一路打下北京。大明五年GAME OVER

    如果是英宗上臺,更不得了,逼著魏忠賢湊了二十萬大軍,跨上戰馬就抄傢伙去打後金,還不看地圖亂跑,在遼東亂兜圈子,皇太極偷偷摸摸地跟著明軍都看傻了,走到錦州時趁明軍混亂突擊,沒想到順利斬首,正統遇到一個小貝勒:“皇太極乎?代善乎?多爾袞乎?”,然後就被多爾袞拐走了,還和後金人成了好盆友,被後金人帶來打北京。大明沒辦法讓景泰登基(沒錯一起穿越了),袁可立打北京保衛戰把皇太極打跑,過幾年正統用自己的男性魅力征服了後金,回來政變把景泰趕下臺,把袁可立等人殺了。不過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還在,讓洪承疇去平推後金就行,後期的正統不是崇禎,不會扯洪承疇孫傳庭的後腿。

  • 2 # 歷史雜貨鋪

    這個有點強人所難了,這個時候換任何人去都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力挽狂瀾,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可能得朱元璋或者是朱棣出馬,這兩個皇帝的能力非常強。雖然說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整個大明朝已經腐朽,可是崇禎也絕對要負很大的責任,不能因為其上吊自殺,就忽略這些,當然崇禎還是很勤奮的。

    明朝的滅亡的確是個遺憾,鼎盛時期的明朝可是名揚海內外,可最後他的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下,最終滅亡。題目問換哪個皇帝能夠力挽狂瀾,或許只有朱元璋和朱棣才有可能挽回局勢,雖說明朝自身問題很多,但崇禎的問題也非常大,他的確是個好皇帝,可他不是個有能力的皇帝。

    首先崇禎在位十七年,如果換朱元璋和朱棣去,這十七年能幹很多事情。崇禎這個人性格比較多疑,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宰相,大將殺了十幾個,兵部首腦換了十幾個,他在位的時候這些重要位置的人總是在不停的換,他對誰都不放心,稍微聽點風聲,不是把這個人殺了就是把這個人換了,崇禎壓根不懂什麼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面對這樣的皇帝,下面的人也不敢放開手腳去幹,只能是崇禎說啥就是。

    崇禎沒有學過帝王之道這是最大的一個弊端,他做事都是憑著感覺以及自己的喜好,崇禎當了皇帝之後剷除了魏忠賢一眾閹黨,這給他帶來了最大的麻煩,那就是文官集團無法控制,本身魏忠賢這幫人可以幫他制約文官們,可他殺了這些人後,自己又沒有能力駕馭這些文官,這些人私底下勾心鬥角,只想著自己的利益,沒有一個人想著為大明去付出。

    上述兩個問題是崇禎自己的問題,如果他能夠早早解決這兩個問題,並且迅速制定出好政策,這兩個問題解決,他就可以慢慢的解決明朝自身存在的問題。朱元璋和朱棣絕對有這個本事,可惜了崇禎,兢兢業業是不假,只是能力有限。

  • 3 # 林夕瀟瑤文化館

    明朝滅亡的本質原因是亡於經濟危機,所以換哪個皇帝也不能挽救。

    棍棒打不破經濟規律,明朝末年全國糧食大量減產,愚昧落後的藩王制度又耗費了巨量的社會資源,即使朱元璋復活,也無可奈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末流民貶低,飢寒交迫,數百萬藩王貴族花天酒地,奢侈無度,封建官僚們有的醉生夢死,有的雖然看到了社會危機所在卻無力打破,最終也會陷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極狀態,可以說整個社會都在為明朝的滅亡做自己的貢獻,這樣的朝廷不滅亡那就沒有天理了。

    至於清朝入關,那自然是以愚昧統治文明,是社會極大倒退,這不在問題範圍以內,這裡不再贅述。

  • 4 # 毀建策

    用那個皇帝替換崇禎,可力挽狂瀾,免江山之即倒?

    雖說崇禎皇帝非常勤政,但可以說其做皇帝非常失敗,縱然明亡不可避免,天意如此,但明之滅亡絕對其要承擔絕對責任,若無其,換成他人,大明絕對沒有那麼快滅亡。

    因為其清可以說是個蠢物,連明朝的建立史,歷代皇帝的起居注都沒讀過,清不知歷代先王設立錦衣衛,東廠,司禮監,加強宦官權力的根本原因,緣由。還有平衡之帝王基本權術。

    所學所知僅大臣忽悠百姓的大路貨,和歷史故事,而沒受帝王親傳,真繼承人教育,如此之人做一循規守矩的大臣,藩王還可,然做一君王,承擔起萬民責任絕對不可以,

    所以當歷史將其推上那個位置之後,其因為沒有那個能力,所以也只能和南唐後主李煜一樣亡國滅種了。

    這不能不說大明朝之對歷代藩王的防範政策做的非常成功,弄得藩王之中可以說基本沒有一個成氣的,

    即便有也養成變態,或沒能力,以致傳承出間路,得從旁系中選繼承人時,國家就面臨危險,甚至最後因此而亡。

    相對來說清朝之皇子教育最成功,一視同仁,共同教育。選賢以能,擇優錄取,暗立防爭,代出明君,縱這樣也不會出這種事。

    而也正因此我認為明朝只要不是崇禎這個半路出家,沒有什麼能力,毫無自知之名,一根筋的藩王,或其它旁枝繼位,只是個接受正規太子,繼承人教育傳承的人,即便學的再差,人再不行,只要有基本的常識都會比其做的好。

    即便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面前,無法徹底所面臨的問題,挽救大明於危亡,但肯定能儘量延長大明的壽命,不會使其那麼短,到崇禎十七年就沒有了。

    畢竟大明還有那麼多明臣良相,即便全國處處受災,也主娶集中在長江以北,而不是財富糧草重地江南,大明之亡不是無人可用,無兵可派,沒糧可吃,無錢可發,而是自己收不上稅,徵不來糧,沒法賑災,發糧發軍餉,不信任人,不敢放權盡力用。

    在這種情況下連木工皇帝天啟天天不管事,僅靠魏忠賢這個大太監幫自己治理天下就可保國無事,並將建奴滿清打得沒脾氣,幾乎亡國,徹底解決問題,更不要他人。

    如隆慶皇帝雖自己不行,但有自知之名,敢於放權。

    弘治皇帝仁愛,即便委屈自己,也不會委屈天下百姓,縱有天災,其肯定也會全力賬災,縱有問題,還有人死亡,沒能徹底解決,人民看其心意,明白其已盡心盡力,盡全力,也不會怪,形成民變成內患。

    如此不加賦,增加人民負擔,得人擁護,沒內患,光靠建奴一人,縱有傷害,其再強,又能奈明若何,過山海關一步?若強盛一過,變衰,豈不任人宰割。

    連這些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君王都能如此使國不亡,保正大明不滅。

    更不要說像朱元璋,朱棣,正德,嘉靖,萬曆,宣德,正統,景泰這些飽經風霜,熟悉萬事,明白一切,在歷史上留下赫赫聲名,從屍山血海中走出的強悍君王了。其必定能力挽狂瀾,攬江山於郎倒。

    畢竟朱元璋以小民,和尚,小兵,布衣之身就能平陳友諒,滅張世誠,方國珍,逐北元,崛於南方,吞併天下,使日月重開,光照大地,鐵腕除貪,解民疾苦,立不世之基,這建奴,農民起義軍又算什麼,能比陳友諒,張世誠,王保保這等明末反王,橫掃整個歐亞大亞的大蒙古帝國之最後騎兵相比,又有誰敢欠其商稅,不上交其應納公糧,不想話了?

    不光是其如此,與之一脈相承,無論手段,能力,性格一樣,相似,清另一個翻版,能以一代藩王,實現千古之未有之皇子逆襲皇位成功,七下西洋,北擊蒙元,編纂《永樂大典》也是這樣。

    就是不說這兩個稱宗道祖的人物,連他那個十七歲繼位,用大禮儀鬥翻滿朝權臣,聰明絕頂,因沒目標,二十年不上朝,天天修仙問道,內憂外患,奸臣,倭寇,北蒙連綿,還能保江山不失,權柄不落,禍患一一剪滅的好孫子嘉靖,還有那個被張居正調教的精明似鬼,完美實現三大徵的萬曆也是如此,

    所以我說明未皇帝只要不是崇禎,郎便換成其十六帝中的任何一個都能保證大明不亡,即便不能力挽狂瀾,也能暫時不滅。

    可惜這一切只是假設,而不是事實。可惜!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草雞蛋和洋雞蛋的區別?怎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