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茫的大學生

    首先對於第一個問題,人們對孔子的評價有好有壞,主要是基於評價者自身的利益以及自身的知識閱歷。而這兩個方面每個人都有所不同。

    趨利性對於所有生物來說都是本能,這不僅僅是人類的特點,相對於其他的生物,人類的趨利性只不過是更加的高階,更加的複雜而已。對孔子的評價也是這樣,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判斷,符合自己的利益的話,便自然會承認他讚揚他,對於自己的利益有所損害,自然會抵制。舉個例子,比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這些人是對孔子典型的批判者,之所以批判孔子,主要是因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阻礙了他們建立新文化的程序。是他們建立一個新的自由民主的,國家的最大的敵人,因此他們會很自然而然的去批判。而那些封建文化的衛道士自然會使用者孔子,因為孔子思想沒有被打倒,他們的統治地位也不會被打倒,他們的利益自然也會得到保障。

    而現在網路上很多人很嚴厲的批評孔子,或者很激烈的讚揚孔子,主要是一他們對於孔子思想的瞭解程度不同,有的人只看到那個壞的便批評,有的人,只看到了好的便讚揚,有的人兩者兼顧便會有一箇中庸的態度。同時其固有的思想對孔子的評價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有的人深受西方的理念面自然反對孔子。有的人骨子裡是東方的思想,便很容易擁護孔子。在這之中,新聞媒體對於孔子的兩面性以及矛盾性對於廣大網民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問題對於有些人言辭激烈,目

    前在我看來這些人主要是存在於網上。這便不難理解,同樣也是兩個原因。1.網上沒有什麼限制,又不像在現實社會中你說的話人家會認識你,記住你。因此大家完全可以在網上侃侃而談,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不違法就行。因為沒有限制自然會偏向於極端。2.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其實都有點兒想發言的慾望,但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被社會所邊緣化的,在現實生活中很有可能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去這樣發言。這種情緒在心底裡被壓抑自然會累積,而網路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緒宣洩口。越極端的發言心裡越爽,內心越滿足。因此對於他們有關孔子激烈的評價,與其說他們的關注點在問題本身,不如說他們的關注點在於自身情緒的釋放。孔子好壞不重要,他只是個引子。

    這便是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兩個問題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這兩個原因並不可以管住所有,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是最重要最有影響的。

  • 2 # 沙啞禿筆AAA

    回答這個問題,我確實也很糾結!一是本著個人對孔子的尊重與熱愛,二是對那些反駁孔子與儒家思想的年輕人的無奈!

    孔子是個大思想家,否則,不可能他的思想統治了中國這麼多年。孔子的思想現在依然很實用,所以,我是孔子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隨者。儒家思想已經全世界遍地開花了,很多的孔子學院就是一個證明,所以說,儒家思想並沒落後!!!

  • 3 # 業9163

    我認為孔子是位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我們都知道人性是有善惡兩面的,而他一生都倡導人們向善。他留給我們的東西大部分是可取的,他為我們怎樣去做個好人指明方向,也是他兩千多年來受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他是生長在東周的春秋時期,當時周王室是懦弱不堪,中央朝庭發號施令無人理採。那時期天下無主,各個諸侯各自為政各施各法。沒有統一的國家法令,也沒有統一的利益分配,從而加劇了各個諸侯國的對立。繼而強國吞併弱國,使得整個社會動盪不安。他把動亂的根源全盤歸究為禮壞樂崩,正好忽略了統治者殘酷不仁,視民眾如草芥的根本原因。這是他思想所不足的部分,他更加輕視歷史潮流不可逆轉的事實。在自然法則中,一種事物的消亡會伴隨諸多力量的瓜分和消化。西周的滅亡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各個諸侯恢復周朝的高度統治已經是痴人說夢,誰會放棄到手的利益,誰會把吞入肚子裡的肉吐出來,這是不符合人類的生存規律的。所以他的思想是不能用來治理國家的,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最好的證明。在人治的國家制度下,是永遠不會達到他所追求的理想高度,反而會種下國家顛覆的禍根。因為人治的封建社會,本身統治者的權力是不受任何約束,全憑君主個人意志行事,反之人民群眾的人生受到絕對限制。在這樣不平等的制度框架下,要求民愛君是絕對可以,那麼要求君愛民呢?群眾可是君主剝削和魚肉的物件呀,他會愛嗎?所以封建統治者利用這種思想的不足,作為統治工具灌輸到人民群眾的思想裡。久而久之使人們變得麻木,變得人們不能分辨是非。那怕是自己的君主變成了魔鬼,也要說聲我愛你然後讓他吃掉。初期建國的君主經歷過人生磨難,還是可以勉強做到君愛民的,但是經過幾代的圈養,這些君主已經不再是人了。不過在他那個主弱僕強的背景下,他的君君臣臣情結是可以理解的。我是相信他的理想是美好的,他所追求的願望是世界和平、人人向善、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愛惜。他思想的核心價值,是愛的傳遞。他的思想作為我們的一面鏡子,能看到自己的醜陋面從而進行改正,能使人們變得善良、可愛。從這點來看,他不失是位聖人。

  • 4 # 野渡小舟

    你說的就是那個向多國呈送簡歷想當幹部,因為沒有錢財、又沒有背景關係,只會向領導搖尾乞憐而不得志的孔家老二吧!他只是一條喪家狗而已!但他的學說維護專制皇權,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在宋以前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5 # 1李澍民

    對孔子的褒貶不一,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孔子思想涉及領域多,包羅範圍廣。是孔子思想的豐富性所形成。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 教人誠心學習,積累知識,謙虛做人之類,不論今天或將來,對人們和社會都有益處。但對維護封建專制的理論基礎――皇權至上,由於社會在不斷進步,社會理論在不斷髮展,在今天看來不但是落後的,更是反動的。其二,是人們不同的世界覌,導致對同一事物截然相反的看法所決定。比如對:學而優則仕。有的人認為求學做官,高人一等,獲祿享樂。給做人指明瞭道路。有的人認為,學得技術本領,要服務與祖國,效力與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十分厭惡,必須唾棄的。

    孔儒學術思想在封建社會被尊為治國的聖言至理。今天我們對千百年孔儒思想客觀,辨證、科學的認識是――甜澀共體,益悖兼有,優劣並存。我們對孔儒思想的社會態度,應該是取用精華,棄除糟粕。

    全社會對孔儒思想有個統一的界定認識。對我們的現實社會,仍俱有積極意義。象它所具備的積極意義一樣,我們希望成為社會現實。

    我們回憶,號稱摧枯拉朽,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對孔儒思相維護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皇權至上。也沒批判,末明褒貶。

  • 6 # 法由緣生

    孔子在世時,沒人封他為聖人,聖人的頭銜,都是,以後歷代統治者加封的。

    可是,聖人(軀體)已死,統治者加封的,肯定,是他的思想。為什麼加封他的思想呢?肯定,是政治利益之所在。

    老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的身體已死,但,思想卻沒有死,為什麼他的思想不死呢?聖人的思想,之因為,有市場,得到執政者的加封和推崇,是因為,大盜,不止的緣故。

    何為大盜?竊國者,為大盜耳。勝者王侯敗者盜賊。

    似乎,聖人的思想和大盜的行為成為了對立面,他們此消彼長,促進了中國朝代的更迭,並形成了一對矛盾。當矛盾的雙方,如果,有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也會隨之消亡。

    故而,凡是反對孔子者,都有不臣之心的嫌疑。凡是反孔高潮之日,就是政局動盪之時。

    凡是,謾罵孔子的,都有不臣之心的嫌疑。當然,一旦,不臣之心,之人,變成了執政者,又會拉起尊孔的大旗。

    中國歷史,如此反覆迴圈耳。可謂,成也孔子,敗也孔子。

    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子總結的,陰陽哲學(矛盾論是陰陽哲學發揚光大)之規律的偉大。

    中庸之道,是孔子發現的人類社會價值的迴歸平均線。

    當某事物,超出或低於,這條價值平均線時,就要自動地向這條線迴歸。

    其實,這是孔子的一項偉大的發現,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規律。所以,孔子是聖人。

    這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幾千年來,國家和人民,共同認可的,共同推崇的,共同努力做到的,社會價值觀。

    仁者,核心優秀也。

    義者,正派無邪也。

    禮者,秩序和諧也。

    智者,智慧無痴也。

    信者,誠實守信也。

    這個社會價值觀提煉了幾千年,堪稱經典。

    簡而言之,由孔子建立的儒家文化,在和平時期,對國家和個人都是有利的。所以,被中國曆代執政者所推崇。

    對國家而言,儒家文化,能夠促進安定團結,國家和諧發展。

    對個人而言,儒家文化,能夠提升個人修養,提高道德品味,增進家庭和睦,利於身心安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是過敏季節,什麼是最有效的止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