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車影娛
-
2 # 啥醬
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程序中,無數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險和對人性的終極拷問也同時上演。
看著這個簡介,鍾愛硬科幻的我必去看了,心裡一直有件高興的事,就是六天後的《流浪地球》
同時,我作為大劉的鐵忠粉,不去看對不起鐵忠粉這個“榮譽稱號”,嘿嘿嘿,自己絕對會去看的,但是身邊的人很少看到有喜歡大劉的,可能會自己去看,但是我出電影票錢的話 可能我妹,我表弟會和我一起去看。
還是就是我女朋友 ,儘管她不喜歡科幻片,甚至不喜歡看電影 ,我想她會陪我去的。
等等,我好像還沒有女朋友呢?!
我覺得可以去看看的,在此前我看到一篇文章,更加值得去看看
文章如下:
在虛擬世界裡尋找真實感的人,不一定腦子有病;但是在品賞作品時拋棄邏輯感的人,卻一定沒有智商。人要是為了快感不講邏輯,那還看什麼電影,在腦門上插個電極或者吃點致幻劑不更爽!
以下正文:
看過預告片後,我覺得大劉的想象力,確實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據說大劉對這部電影持肯定的態度。然而我覺得,他大概是這麼想的:不錯,你能拍出我小說十分之一的場面,已經很厲害了,我不妨誇你一誇。你看我隔壁《三體》,尋常電影人,連百分之一的場面都拍不出來。
不需要提別的,就說一個細節:“抽籤進入地下城”
就衝這一點,能看出導演構架世界觀的水平,與劉慈欣差了大概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吧!
雖然在《流浪地球》的故事裡,人們的生活非常地沉重晦暗,地球遭受了很多災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流浪地球》裡面的角色過著物質上沒有保障的生活。實際上《流浪地球》裡面,人類生產力的發達程度,已經到了一種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在小學入學的時候,作為一門課程,教師帶著我們班三十個孩子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看到了沒?人家小學入學的第一門課可不是我們以為的開個班會舉行一次聯歡啥的,而是一次貨真價實的環球旅行,顯然,根據語境,這樣堪稱奢華的教育,其實是很普遍的。
“她笑著告訴我們,這座發動機的高度是一萬一千米,比珠峰還高兩千多米。”——這樣一座巨型發動機的尺寸是個什麼概念?上有一個問題,問人最高能造多大的山,當時馬督工這麼說的:
全世界每年上千萬礦工,幾百萬臺機械,日夜不停的挖礦石,一年能挖多少礦石呢?才4立方公里。這還虧得我們有許多露天礦,沿著地面挖就能挖到礦石。這些所有的工程成果堆起來只能算箇中等山頭,倒下去填不平一個普通的山谷。任何一個山區的同學,都能在自己的家鄉找到一個無人的山谷,把人類一年的文明成果都填進去藏起來。然而在《流浪地球》裡,高度高則超過珠峰,低也在5千米以上,因為需要承受推力,顯然不可能做的太細的上帝噴燈,遠看上去就像一片“傾斜的鋼鐵森林”一樣。總共有多少呢?原文說了:這樣的發動機地球上有一萬多臺。不僅地球上有,月球上也有。
“我們的飛船可以造的像上海或紐約那麼大。”阿東說,聲音比剛才低了很多。“是的,按人類目前的技術,也只能造這麼大,同地球相比,這樣的生態系統還是太小了,太小了。”——Emm......當前人類能夠製造的最大的,漂在海上的輪船,也不過四五百米,六十萬噸。你們造出一處上百公里,重量更是不可想象的巨型設施,還把它發射到太空,做星際航行,求你們別嫌它太小了。。當然,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個年代的上海或紐約,可能像現在一樣,不到三千萬人口嗎?或許,小說裡提到的上海,是包括一億五千萬人口在內的上海都市圈呢?
計劃能力足以支撐跨越數個世紀的行星發動機工程,工程能力動輒以十立方公里計,就連小學生都可以隨便環球旅行的人類,會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修築小小的地下城?
在那樣的時代,隨便一個人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產力,為了保住這樣一個生產力,用核彈在地球上炸個隕石坑,都算毛毛雨。抽籤進入地下城的策略,比用高階機床換塑膠臉盆的行為,高明不到哪裡去!影片的導演,大概會覺得《流浪地球》很殘酷,但是他不知道這本小說殘酷在哪裡,或者說,他壓根不曉得用什麼來表現壓抑和痛苦,他只會用物質來衡量精神世界,我猜他恨不得把《流浪地球》裡面的人形容的吃不飽穿不暖。
事實上,地下城的人們過得異常舒適,根本不是導演臆想的“空間緊張,每個人只有一個非常簡陋的劏房,每日分配的食物剛夠生存所需,多一個人社會就會崩潰,所以必須抽籤定生死,多餘的人就活活凍死”的樣子,在那個時代,隨便一個家庭都有全息投影,隨便一個家庭就可以開著飛行汽車四處旅遊,人們的玩具可不是捷安特腳踏車,哈蘇相機這樣的小玩意兒,而是可以橫跨整個太平洋的機動雪橇。儘管遠離太陽,大海都在結冰,但是人們在冰原上點著篝火,喝著酒,呼喊歌唱打滾流淚。人們缺食物嗎?人們缺居所嗎?人們缺乏各種高科技的娛樂產品嗎?不,人們只缺一個心靈的歸宿。
為了保證人員物資出入效率,地下城的入口是高大的隧道,坡度不大,車輛可以直接出入。主角所在的地下城的主幹通道被岩漿破壞後,36萬人的城市透過中央升降機運送,僅僅六小時左右,就就送出了三十多萬人,只有包括主角媽媽在內的一萬八千人未能成功逃出。算下來,一個小時就需要撤離六萬人,一分鐘,就有上千人,僅僅透過“運載量很小”的升降機從五百米地下到達地面。這樣的效率,我認為不需要多做解釋。一般的文藝青年,是看不懂這種效率蘊藏的恐怖力量的。他們只會傷春悲秋,根本不懂在這麼誇張的生產力之下,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到了何等重要的地步。
事實上,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只因為和平崩潰過,卻從來沒有因為災難衰退過。
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前奏是資本主義的大繁榮,福特發明了流水線使美國社會普及了汽車。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浩劫之後,蘇聯在本土被佔領過,男性勞動力大量損失的情況下,依然成為超級大國。
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空前的生產機器,就算一個智障,在適當的環境下生產力也強於一臺機器。人類在災難時刻和和平時刻的思維邏輯是很不一樣的。
災難時刻反而每個人都得到尊重,一個農民死去,意味著農場就少產出好幾個人的口糧,這顯然是決策層不能接受的,決策層考慮的更多的是怎麼給儘可能多的人更合適的生產力環境。
而在和平時期,社會每個人,包括決策層在內,考慮最多的是:我怎樣能讓我的關鍵績效好一些,掙的錢多一些。為此就是犧牲社會里其他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事實上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災難和準災難帶給人們的進步,比和平還多!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來說,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對這個社會的生產組織,起到的是致命的破壞作用,生產力越發達,這種制度就越惡劣,直到它把所有人的創造力全部扼殺,或者人們奮起反抗把它打碎為止!
資本主義最邪惡的地方在於,他沒有把人當作創造價值的原動力,反而把人當作累贅。工廠僱傭工人叫成本,收取剩餘勞動價值的時候就不知道感謝了。人們只知道人要吃飯,卻不知道人們創造出來的價值,比他吃進去的東西貴得多!資本主義非常無恥地否定了一個智慧生物蘊藏的價值,把勞動人民單純地視為毫無尊嚴和價值的飯屎轉換機!
災難來了,飯屎轉換機當然越少越好,就像那些以為機床只會耗電的蠢老闆一樣。
有的人提到了印度,說印度人多卻並不發達。我認為有必要去矽谷看看印度人高管有多少!印度人也是人,不是傻子,印度國家不發達是因為印度人天生就傻?不是,是因為國際社會不公平,發展水平不均衡罷了!東亞三華人均智商世界領先,也沒見華人均GDP世界第一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不認為劉慈欣會贊同抽籤進入地下城的腦洞。他在小說裡寫明瞭,流浪時代的人不懂現在人們為什麼糾結於類似救爹救孩子這樣的倫理問題,面對生存選擇的策略非常簡單明瞭,小孩至上,學生僅次,隨後是育齡婦女,所有人中最後是老人。順序安排的妥妥的,根本不需要抽籤。
但是總的來說,我會贊同劉慈欣的看法——電影行業的同事們不好意思啦,你們拍不好不是因為你們不努力,而是因為我寫的攤子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