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繞三靈是大理白族的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白族群眾性歌舞。白族稱為"觀上覽"或祈雨會,"觀"就是"閒逛"或"遊覽"。繞三靈屬農閒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賽會,流傳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周邊地區的白族村寨,是當地白族人民農忙前遊春歌舞盛大集會,已有一千多年。
三靈指"神都"聖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聖寺。相傳起源於唐代時期西南地區的南詔國。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途徑這三個寺廟,所以稱為"繞三靈"。後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
第一天在大理古城崇聖寺(佛都)附近繞“佛”,第二天在喜洲慶洞(神都)繞“神”,第三天在喜洲河矣城村洱河祠(仙都)繞“仙”。
每年夏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大理、洱源、賓川、巍山等地的白族民眾,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成群結隊的來到蒼山洱海之間,參加狂歡節日繞三靈。在大理有句俗語:“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園。”這句話的意思是,繞三靈要過三天,以史城喜洲為界,廿三日過節的人們向北順著蒼山之麓聚集到蒼山五臺峰下的神都(慶洞莊的本主廟聖源寺),在這裡祈禱或者賽歌,通宵達旦;廿四日,象長蛇陣的人流從神都啟程,經過喜洲鎮的街道,向南繞到洱海邊的村莊,當晚又在這裡的本主廟祈禱、賽歌;第三天,人群再繼續沿著洱海前進,繞到大理崇聖寺東面的馬久邑本主廟,經過祈禱後,各自歸家,節日就此結束。白族繞三靈這裡說的繞,白族話叫觀,確切的翻譯應該是逛才對。就是一路慢行,邊舞邊唱。
在民間,關於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這個節日也因傳說不同而漢譯名稱各異,有繞山林、繞桑林等等。但是比較普遍的傳說是與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關的故事。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出入很大。但是,繞三靈的產生與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而且過去它又是群眾在栽種前向本主祈禱豐收的儀式。歷史上,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願五穀豐登。另外,這種繞三靈的歌舞活動,實際上也是緊張的水稻栽種之前,人們的一種特殊的遊春活動。
白族繞三靈是大理白族的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白族群眾性歌舞。白族稱為"觀上覽"或祈雨會,"觀"就是"閒逛"或"遊覽"。繞三靈屬農閒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賽會,流傳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周邊地區的白族村寨,是當地白族人民農忙前遊春歌舞盛大集會,已有一千多年。
三靈指"神都"聖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聖寺。相傳起源於唐代時期西南地區的南詔國。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途徑這三個寺廟,所以稱為"繞三靈"。後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
第一天在大理古城崇聖寺(佛都)附近繞“佛”,第二天在喜洲慶洞(神都)繞“神”,第三天在喜洲河矣城村洱河祠(仙都)繞“仙”。
每年夏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大理、洱源、賓川、巍山等地的白族民眾,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成群結隊的來到蒼山洱海之間,參加狂歡節日繞三靈。在大理有句俗語:“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園。”這句話的意思是,繞三靈要過三天,以史城喜洲為界,廿三日過節的人們向北順著蒼山之麓聚集到蒼山五臺峰下的神都(慶洞莊的本主廟聖源寺),在這裡祈禱或者賽歌,通宵達旦;廿四日,象長蛇陣的人流從神都啟程,經過喜洲鎮的街道,向南繞到洱海邊的村莊,當晚又在這裡的本主廟祈禱、賽歌;第三天,人群再繼續沿著洱海前進,繞到大理崇聖寺東面的馬久邑本主廟,經過祈禱後,各自歸家,節日就此結束。白族繞三靈這裡說的繞,白族話叫觀,確切的翻譯應該是逛才對。就是一路慢行,邊舞邊唱。
在民間,關於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這個節日也因傳說不同而漢譯名稱各異,有繞山林、繞桑林等等。但是比較普遍的傳說是與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關的故事。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出入很大。但是,繞三靈的產生與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而且過去它又是群眾在栽種前向本主祈禱豐收的儀式。歷史上,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願五穀豐登。另外,這種繞三靈的歌舞活動,實際上也是緊張的水稻栽種之前,人們的一種特殊的遊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