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草堂
-
2 # 中孚鑑
基本上,在小說中多數都是有正義和邪惡兩方,而不管怎樣,最終則是正義戰勝邪惡,正所謂是邪不勝正。《西遊記》也是如此,比如妖怪要吃唐僧,最後則被收伏、被打殺的下場。
當然話雖如此,在《西遊記》中,裡面的人物、角色所追隨的美好理想、最高追求卻是長生不老。不僅是妖怪如此,連神仙亦是如此。
《西遊記》中有很多表現出長生不老是他們追求的最美好的理想。妖怪之所以敢冒被打殺的風險要吃唐僧肉,就是希望長生不老。為了長生不老,即使有風險也在所不惜。
妖怪修得人形,才只是開始,接下的路還很長,即使得道的神仙亦如如此。若不能長生不老,到頭可能就是一場空。故而才會不顧一切的要長生不老。
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十世修來的好人,吃了他的肉是能長生不老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流傳,畢竟沒有哪個妖怪真的吃過他的肉。
除了唐僧,在《西遊記》中還有幾個寶貝長生不老的功效。誰要能擁有長生不老的寶貝,就是擁有了資本,其地位自然而言是貴族顯赫的。這幾個能長生不老的寶貝比較熟悉的兩個就是蟠桃和人參果
而人參果是鎮元子之物,鎮元子擁有和蟠桃一樣能長生不老的寶貝,他是地仙之祖,又名與世同君。他地位顯赫,三清是他朋友,四帝是他故人,九曜是他晚輩,元辰是他下賓。只侍奉天地二字香火。從他門下走出的散仙不計其數,身邊還有四十八個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足可見鎮元子的地位之顯赫。
鎮元子的人參果,天庭的蟠桃,以及取經的唐僧。是能長生不老的。這也是《西遊記》中妖怪、神仙所追求最美好的理想。
-
3 # 呂小九vlog
#西遊記# 四大名著之一。
唐僧西天取經,不畏艱辛,取得真經,傳頌佛法,普度眾生!
個人理解,不僅僅是正義戰勝邪惡,在我看來 ,這部電視劇也是向人們反映內心深處的善與惡,遇事處理方式 ,遇見危險是逃避,還是迎難而上。 訴說人的一生必經的磨難,是否經得住時間的摧殘,堅持住了或是璀璨,堅持不下也可能是頹廢。
師徒四人我覺得代表著人的不同的人相應的一面。有溫和,貪婪,自私,正直,善良,感恩,無私奉獻。 這種種性格心性的交叉 是可以平衡,還是傾斜的。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上一直探尋的。
生之路遙,荊棘隨處可見。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結果。
我理解的就是西遊記講的就是訴說生活,訴說不易,訴說人生!
(個人理解,不喜勿噴!)
-
4 # 影評圈主
揭示了華人的思想和性格的某些要素,《西遊記》透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
作者正是透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鬥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透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
5 # 龍飛飛影娛室
《西遊記》的主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反對腐朽的封建統治,以神話的手段廣泛的反映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
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鬥爭的精神,是華人民長期鬥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
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物件。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樸、吃苦耐勞、對敵鬥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鬥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
作者正是透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鬥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
6 # 暖樹電影
從表面上來講《西遊記》所追求的正是正義力量戰勝邪惡勢力然後人人向善,豐衣足食路不拾遺的烏托邦世界。
原因:《西遊記》整部故事講述的便是唐僧師徒四人一馬歷經八十一難,一路斬妖除魔克服困難去往西天佛國求得大乘佛經普渡眾生的故事。
不管從西遊的初始目的到其過程再到結果都指向一個宗旨“教人向善”。
只是凡所有事物都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因此《西遊記》又是一部英雄誕生史。
而更深層的含義都隱藏在整個西遊的過程當中。所謂九九八十一難:
有凡夫俗子為難,
有山野鬼魅為難,
有仙佛坐騎為難,
有神道侍童為難,
有大佛高仙為難。
但總歸下來都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靠山的,
一類是沒有靠山的。
至於結局麼,人人都知道,有靠山的基本上沒事,沒有靠山的基本完蛋。
而唐僧所謂的成佛之路更像是在走過場,畢竟唐僧前身是如來座下二弟子。
因此《西遊記》的本來含義便是極盡嘲諷當權者,極盡諷刺社會現實。
這才是《西遊記》能夠成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
-
7 # 易彥銘
《西遊記》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透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那麼整部故事究竟是想反應出怎樣的美好理想呢?
小說先讓孫悟空以反派人物出場,不滿天庭的不公,大鬧天空而被壓在五行山。然後是如來佛祖看不下天下人的冥頑不化,說西牛賀洲不貪不殺,南贍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派觀音菩薩去東上尋一取經人,去往西天取經,以大乘佛法勸化眾生。菩薩在流沙河、雲棧洞、五行山分別度化沙悟淨、豬悟能、孫悟空三人,將來做東土取經人的徙弟,又度白龍給取經做腳力。全書以此宗旨出發,度化世人,才有這取經故事。
從此可以看出《西遊記》中所追求的是天下共和的美好理想,從此沒有燒殺搶掠,沒有爾虞我詐,天下祥和,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
回覆列表
這個,並不是那麼絕對的。
其實,一部聞名於世,並且流傳千古的名著,並非只是簡單的,寫的故事多麼的吸引,辭藻如何的美妙。而是這本書可以隨著的歷史的變遷,而給人們不同的感動。說白了,一部《西遊記》,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解讀。
你比如說,明朝時期,《西遊記》剛剛問世,那個時代是把這本奇書看做是禁書的,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光明正大的閱讀,為什麼?很簡單。
書中影射當朝的事情,簡直太多,太露骨了。這可和追求什麼美好理想掛不上什麼關係——
首先,當時的嘉靖皇帝一心修道。老子修道,各臣子自然紛紛效仿,一時間全國那是道觀如雲,而滿朝的政治氛圍,也被煉丹之術,搞的烏煙瘴氣。
列位想想,《西遊記》裡面,有關這樣的描寫,還少嗎?什麼羊角大仙,什麼修道的妖精,這不就是說著皇帝,連著滿朝文武嗎?
另外,孫猴子的叛逆,那也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所不允許的,你把這麼一個人物,當做了全書的主人公,這不就是要全華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封建制度嗎?
所以,那個時代的《西遊記》,更多想表達的是,吳承恩對於當朝昏政的一種憤慨。
所以,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西遊解讀,而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