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當山上一棵松
-
2 # 醫健連心
1.原來自己堅持的,不一定都是唯一的正確。取經路上,就算我猴哥拼命打死無數妖魔鬼怪,只要到了西天,一路吃過來的八戒照樣升官發財。所以,不做事不行,太拼命肯定不對,跟著走吧。
2.難道只有到終點才算是勝利嗎?八戒一路總在盼望著分了行李各奔東西。我想如果他找個小村娶個豬嫂,未嘗不是快樂的事情。何況唐長老?
3.來頭大,背景厚又能怎樣?取經的哪一個不是曾經的風雲人物?不是照樣要冷飯,睡涼炕?弄得好像誰沒見過世面似的。
4.小人物永遠是背景、道具和犧牲者。做不了主角,就趕快離開。主角的戲,和咱們沒關係,他愛去哪裡去哪裡?關我簞食!
5.你拼命的努力不過是別人隨手的設計,你居然還沒有抵抗的能力!什麼八十一難,就是考驗考察各位的題目,完不成根本不可能,你見過唐長老少過一根頭髮?
6.女人緣就是女人緣,改不掉!小鮮肉招惹大美人,豬頭三也有妖精喜歡,你說誰幸福?
-
3 # 一群錢奴
上了小學,初中,感覺水平已遠勝父母,判逆之心由此而生,除了體力久佳.還會怕誰?讀完高中,雖然戴上了“緊箍咒",但那種對未來的信心,“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無不顯露於言表。
進入了社會,才知道自己什麼事都擺不平,都要求“菩薩"。隨便做點什麼都要聽師傅的,那怕這個師傅能力平庸,不聽還不行。還要與一幫平庸的師弟(個別也有好的)在一起。最最可氣的是無論如何也逃不脫“如來佛"(政府)的手掌心!歸依佛法,才能尚終。
可恨的吳承恩!
-
4 # 天涯坐看
從童年的看熱鬧,到中年的看本質,我對吳承恩的態度猶如坐過山車般大起大落!
由欣賞崇拜到深惡痛絕!
中年再讀《西遊記》,越讀越不是滋味。
一,迎合統治者需要,宣揚皇權絕對權威論,任何反抗,都是徒勞無功的,只落得個可悲下場。
二,破壞傳統中華文化的純潔性,在諸子百家中,硬生生的植入了一個外來文化:佛教。
這個佛教的傳入,吳承恩雖然不是始作俑者,但他用一枝生花妙筆,來了個推波助瀾!
一部《西遊記》,不但將佛教思想推向中國每個角落,還使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天然抗拒性不攻自破,《西遊記》在理論上使儒佛道統一起來。
外來先進的文化是一種幫助。
可悲的,是佛教的思想體系成為統治者麻痺天下人的手段!
時至今日,佛教在發源地印度早已式微,但是中國卻遍地開花,根深蒂固!
三,世界在冥冥之中都是註定的,一切都在因果輪迴,按既定的程式發展,你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勞!
四,只有在體制內的人才是正統的,來自體制外的,都不值得信賴,要千方百計除之而後快!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唐玄奘是如來弟子,十世輪迴金蟬子;豬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和尚是巻簾大將;只有一個孫猴子是體制外。
體制外的孫猴子,最後被如來神不知鬼不覺地,用自己的外傳弟子六耳獼猴移花接木,李代桃僵了!
設定的“劫數”,設定的行程,設定的結果,一切都在設定之中!
-
5 # 通遼有約
引用樊登老師的演講。
成年後再讀《西遊記》的心得,很有新意。
《西遊記》壓根兒就是唐僧個人的一個修佛的過程。
而豬八戒代表的是唐僧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慾望。豬八戒看到美女,美食,金錢都會犯錯。可是唐僧並不會去管八戒,也不說他,我們對自己的慾望犯下的錯誤總是會比較寬容一些。
而沙僧呢,他只知道幹活兒,挑著擔子無怨無悔,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但是很無趣,他代表的就是唐僧的理性和邏輯。
白龍馬則代表的是唐僧的意志。無論團隊中的其他人表現如何,是精誠合作還是鬧著散夥,白龍馬都是一定要去取經的。
-
6 # 月夜潯陽
《西遊記》與《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併成為中國四大名著,恐怕讀過書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的。西遊記作為一部神話小說可以說是最受華人歡應的,尤其人們對《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倍加推祟,更何況民間已流行多年,作者收集整理進行文學再創作。
要說西遊記裡的故事人們可以講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然而,每讀一遍,就有一遍新的收穫或者也可以說是每讀一遍就有一遍新的理解。
一,樹立堅定的信念。
唐朝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沒有堅定的信念,恐怕是不成的,歷史中的玄奘取經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至於神話中的唐僧也是基於這個民間傳說。唐僧的意志力則是取經團隊的意志力,雖然其中加雜著八戒幾次要分行李,路上的千辛萬苦,都沒能打消取經團隊的取經的願望。
二,不辭辛苦,開拓創新,克服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三,要有使命感,勇於擔當。 懶惰,推卸責任,添油加醋,曲迎奉承,私心較重,耍小聰明,恐怕這不知是豬八戒一個人的行為吧?在歷朝歷代,這種人是很多的,陽奉陰為,人性的另一面暴露無疑。
四,中城老實,腳踏實地,主要體現為沙僧,他一直勤勤懇懇地挑著擔子,從不作聲。
六,樹立服務意識,做好服務性職業。
小白龍化作唐僧的座騎,千里行走,卻始終不出聲,直到靈山也沒有抱怨一聲。
最可悲的是一路走來,行程十萬八千里,克服重重困難,降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也只有白骨精被悟空打死,其於的要麼是菩薩的座騎,要麼是佛主的孃舅,或者是某個神仙的家童,最後到了佛祖的聖地,還是把吃飯的家當送人了。當然西遊記裡面有不少是宣揚佛教的,什麼佛法無邊,因果報應等,這些是與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我們在閱讀時,應加以甄別 ,不能籠統地去吸收。
-
7 # 歷史應該有趣
人到中年重讀西遊記,我覺得最深的感悟就是有背景好辦事以及莫衝動,誰誰背後說不定都有一個你惹不起的存在。
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的事情,對各種社會現象也見識頗多。對於社會的現象,會有一個更本質的認識。重讀西遊記,會引發許多的共鳴,我覺得其中最大的共鳴莫過於對於背景的重要性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就是磨去了年輕的衝動,更能考慮事情深層次的原因。不再像年輕那樣幼稚,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憑藉自己的努力什麼目的都可以達到。
2就是更深刻的認識到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背景好辦事。
-
8 # 鄭非夢妙文
初讀不識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人到中年再讀《西遊記》依然新鮮如故,百讀不厭,這是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世上文學作品何止千百種,然能像《西遊記》一樣歷久彌新,依然喜愛的作品未必有多少,這大概就是名著的魅力。除此之外,中年再讀《西遊記》更有了一種別樣的味道在其中。小時候看西遊記就是喜歡看個熱鬧,就喜歡看猴子那個鬧騰勁,就喜歡看豬八戒呆萌呆萌的傻勁,就喜歡沙和尚老實巴交傻乎乎的樣子。而且對囉哩囉嗦的唐僧很是討厭,裡邊的妖魔鬼怪從來沒覺得有多麼恐怖可怕,只是覺得這些妖怪都那麼蠢笨,心中總會產生疑惑,為什麼逮住唐僧後不馬上吃了唐僧而非要先關押起來呢?真是替妖怪捉急。
那時候真是少不更事,看《西遊記》只是浮於表面,未能理解《西遊記》真正想表達的含義。在有了一番人生閱歷之後再讀《西遊記》關注點已不再是打打殺殺熱熱鬧鬧的情景,而會更多的去關注師徒四人遭受到磨難以及他們那種堅韌不拔、排除萬難、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用他們的精神來鼓勵自己勇敢的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曲曲折折。
我想人這一輩子何嘗不是經歷磨難取經的過程。唐僧師徒取的是佛經,而我們取的經名字叫幸福。人到中年,人生已然過半,在這個階段或許是揹負壓力最大的時期,上有白髮蒼蒼耄耋父母,下有兒女需要供養,身體業已開始走下坡路。這個年齡段正是負重前行的艱難時期,急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援來讓自己獲取勇氣。我想《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不畏艱難、樂觀向上的精神恰恰可以給中年人帶來共鳴!
唐僧師徒一路取經的過程不正是中年的我們負隅前行的過程嗎?初讀不識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啊!
回覆列表
總是自然而然地拿它與生活作比較,關注的重點也不再全是主角,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多的配角。
配角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寫照,主角總是能人所不能,是區別於普通人的,普通人唯有在書中的配角身上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書裡書外,有時境況是如此的相同。看師徒四人西行,看的是人際關係,做人做事,宗教競爭,國家法度,天道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