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破曉修羅
-
2 # 大智般若
誦經拜佛是眾多修行方法的其中一部分,佛祖講經時,僧眾就在佛前當下聽經,所以不需要誦經拜佛,但是佛陀去了其它地區沒在此地僧團時,弟子們會自己憶念佛陀和回顧佛陀的教法,以此來修行。佛陀入滅以後群龍無首,僧眾再也沒有當眾聽佛講法的機會了,那時又沒有文字書本記載,前500年全都是靠大家口口相傳,所以只能以外在的形象形式來表達對佛陀的憶念,透過誦經來回顧佛陀的教法並得以流傳,經文如同產品說明書,是指導產品使用的必要方法,但不等於是產品本身,也不等於會背說明書就會使用產品,這需要師父的指導和長期的練習才能逐漸學會。
-
3 # 澤仁德喜
出家師父每天都有早晚課,並且要持戒律二百五十條,不管在哪裡,不管他做平時做什麼,早晚課和戒律,都是出家師父必須要做的,如果做不到,他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
4 # 王鶴翔5
當初僧人是以實修為主,在佛經最後都記錄的明明白白的,那就是 信 受 奉行。也就是相信、接受、並按此修行。現在的僧人,太多人只是修口,不修身心,只知唸經,不明真意,不懂修練,更不知如何真正地拜佛,真正的拜佛,是用心去拜,在任何地方,任何時侯都可以拜的。
-
5 # 劉260813917
這問題在我心裡好久疑問成疾而不得其解,去過寺院道觀走馬觀花總的印象是他們有湧經講經的組那都是大的寺院,而小的都以播放器取代,守護人只關心上香人施捨購買供品,而大的寺院如少林寺塔爾寺門票食宿等你消費以斂香客錢,沒錢門都進不去。小的山間區域道觀廟宇都有還俗或出家人看管,免費觀看內供菩薩關公財神諸神但他們會看你施捨多少而待見,多的請你吃供品飲茶水,少的話都懶的說恨不得你快滾浪費我眼神。總的看當下寺廟也好道觀也罷,他們都在斂財,也許為了生活的好些,他們都和正常人一樣用手機電腦,有的也有女朋友,只是工作地點不一樣,愚見有異共勉。
-
6 # 唸佛意佛
當時沒有那麼複雜,釋迦牟尼就是個知者。人們有問題求助他,他都會告訴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師生關係。沒有“偶像”崇拜的。
-
7 # 梅嶺9867
佛教因佛法而生,佛法因佛教得傳承。
佛祖時候所有人都拜佛啊!佛說的開示,弟子也會念啊!記住了傳達給更多的人!
佛教和佛法是不一不二的關係。說它們不一,因為佛教和佛法是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不二因為二者相互依存而共存亡。
現在和尚唸經拜佛,一是念經拜佛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法門 ,能調自心;再者這也是傳承佛法的需要,在口口相念中把佛法一代代傳承下去;三者這也是接引信眾的方便。
不是每個信眾上來就通達佛法,自己修證的再高,沒有佛經的引導,也很難一有很高的智慧和見地!
佛法,對於修行人來說,是畫龍點睛之筆,離開佛法吧,再修也是盲龍!而佛教就是為了把這支筆代代傳下去!
-
8 # 風吹面
僧人修行有很多種方式方法。小乘大乘,顯宗密宗,各有各的學問。
感興趣,就找一個適合你的,或者你自己感興趣的,多學習學習吧。
-
9 # 如是雲水
當初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弟子都是拜佛誦經的。你看佛經裡弟子向佛問法時,大都有這樣的描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或五體投地,右繞三匝。這些是禮敬之意。
至於誦經,“誦"是背誦讀誦,便於理解,依教奉行。佛在世時,沒紙張文字,都是口口相傳,弟子若不背誦佛言祖語,如何能把佛的教法代代流傳下來呢?據佛經記載,佛的弟子阿難尊者,常隨佛在一起,他記憶超群,能把佛所說的教法,全部背誦下來,後來僧眾結集佛典時,都由阿難尊者親口說出,所以佛經開頭就有:如是我聞。
現在人拜佛誦經,多流於形式或迷信,他們到寺廟去跪拜誦經都是求得點什麼東西,能通達佛理和依教奉行的人是在少數。
-
10 # 智樂福源
佛祖在世傳法的時候,根本沒有佛經。佛經第一句一般都是“如是我聞”,意思是”我是這樣聽到的”。這是因為佛祖涅槃後幾百年,其弟子根據記憶整理的佛經。真正的佛法只能口授心傳,不能借助包括文字等形式傳播。
-
11 # 彩雲之南夜明珠
當初沒有,佛經是在佛涅槃後由博聞強記的弟子記錄編寫而成,並且寺廟、佛像是在佛涅槃後500年才開始出現。
佛祖在世時帶弟子託缽乞食,林間樹下坐,類似於苦行但又區別於苦行;像印度今天仍有不少人堅持苦行,瑜伽功夫十分厲害,但僅僅是身體上的修行。
而佛祖的修行是指心靈的修行,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因為它們會造業,會給人帶來煩惱和輪迴。
誦經拜佛是佛教流入中國後才出現的,所謂"百丈立清規、馬祖建道場",是唐朝的百丈禪師制定了拜佛誦經的規矩,馬祖道一禪師制定了叢林規矩。
佛教又分八個宗派:淨土宗、法相宗、華嚴宗、密宗、唯識宗、禪宗、律宗、天台宗。
其中唯識宗是玄奘大師創立的,以瑜伽師地論為主,持念珠誦經較少,密宗是藏傳佛教,他們持咒、叩大頭、繞轉經筒。
很多出家人以為誦經拜佛是誦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裝裝樣子;不知大師這樣罵他們:誦給自己聽的!
-
12 # 劍雨1358
佛家講的是信任。對導師的話深信不疑。這就自然形成了對導師的敬仰,崇拜。拜導師是放下自己身段,是對導師的極大尊重。
佛在《金剛經》中說過。不要拜他,求他!要成佛就要真正的踐行佛法。從這裡看出,誦經和拜佛只是剛剛踏入修行之路。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就要實修。放下一切“執著”心。不進行實修,那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
13 # 悠閒定西1號
題主看到的只是表象。現在的僧人參禪的很多。學密的也挺多。還有學教下的也挺多。還有學內關外觀的,誰會把自己整整用功的法門在人前炫耀了。誦經拜佛,那是給沒入門的人和剛入門的人展現佛教的一個視窗而已。真正的用功不僅僅是這樣。你明白嗎?
-
14 # 楞嚴行者
這問題提的就有毛病,佛祖在世弟子們主要聽他講法,一樣向他行跪拜禮,拜真佛。佛祖不在了,僧人們就唸他的語錄,拜佛像,很正常啊!
-
15 # 半畝園書生
普通人所謂的“僧”其實並不是對佛教徒的一種稱呼,而是一個對佛教集體的稱呼,"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是”和合眾“就是眾多出家人在一起的意思。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徒叫比丘。出家人在寺院一天的修行除了誦經拜佛外,還要作其他功課,具體流程如下。
1,早課。凌晨3點僧人們起床做早課的準備,3點半準時來到大殿上早課,早課至關重要,是一天修行的開始,早課通常是念經,唸誦的程式是《楞嚴經》,《大悲咒》,《心經》等,最後念《韋馱贊》,早課結束。
2,早粥。6點鐘僧人們吃粥,在吃飯時要做五種觀想,一觀食;二觀身;三觀心;四觀正視良藥;五觀成道業。
3,坐早班香。早粥後,僧人們進行跑香,所謂跑香就是繞著佛像疾走,這是早粥後的主要修行方式。然後是坐禪,8點後進行第二次跑香。
4,午飯及三次茶。11點鐘僧人們在行香後開始吃午飯,飯後開始坐禪,坐禪的過程中共有三次茶送到他們的座位前。
5,晚課。19點晚課在日幕後進行,同早課差不多,只是所誦經文有區別。晚課共有三堂功課。一堂唸誦《阿彌陀經》,一堂禮拜88佛和唸誦《大懺悔文》,一堂是放蒙山施食。
這是僧人們一天修行的內容。
當初佛祖講經時僧人們誦經拜佛嗎?嚴格說來,由於佛教是無神論教,早期佛教不主祭祀,不拜偶像,而是以民間流行的語言傳教,這時的佛教經典尚未形成,也就沒有誦經只說。佛祖在世時,一生都在恆河兩岸遊歷說法,至今都留有遺蹟,從鹿野苑到竹林精舍有了眾多弟子和說法的固定場所,從竹林精舍到祗園精舍,佛,法,僧都走向成熟。佛在80歲時在拘屍那羅城外林中涅槃,佛涅槃三個月後,在大迦葉主持下,眾比丘齊聚靈鷲山的七葉窟,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背誦出經藏(佛經),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背誦律臧(戒律)經眾弟子印可,將佛典經書結整合冊,這是第一次結集,在佛祖入滅100年後,有了第二次結集,在佛祖入滅200年後有了第三次結集,在佛祖入滅400年後,有了第四次結集,從而形成了佛教典籍經,律,論三藏。此後才有了誦經的可能。
我們在說拜佛。拜佛首先要有佛像,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佛教並無造像,其原因有三:一是佛教戒律中有”遠離觀聽歌舞“的明文規定;二是認為佛既然是無上覺者,天人導師,那麼用人間的技藝來描繪佛的形象便是褻瀆神靈;三是因為佛教秉持空觀,佛像亦是無常。所以當時並不造佛像,直到公元1世紀貴霜帝國時期,貴霜王第三代王信奉佛教,並受古希臘雕塑影響,才在領土內大建寺塔,雕刻佛像,開始拜佛。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們誦經拜佛便成為主要的修行方式。
參考書目《圖解佛教》,《中國佛教史》
-
16 # 蓮華目
什麼是經?把佛講的法記錄下來,就是經。佛在時講經說法引導大眾修行證果,佛涅槃了,修行人依經思維修行達到解脫。佛的語言變成文字樣教導修行人。簡單的講是這樣。個人理解。深奧的道理只有請開悟大法師講了。
-
17 # 逍遙不周山
當初佛祖講經時,僧人只拜佛,不誦經。
當初佛祖講經時,僧人為表示對 佛的尊敬,用最尊貴的禮儀,即五體投地,用自己的頭頂來觸及佛的腳面,爾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拜佛了。
佛涅槃後,佛當初所講的經被他的弟子們整理成冊,編成經書。後人因為不能親自聽佛講經,只能以佛經來誦讀,並且拜佛也是拜佛像而已。達到一種修行方式。
所以現在僧人修行只能是誦經拜佛。
回覆列表
宗教和信仰,是需要區分開的兩個不同概念。
信仰是對個體而言的,所謂的佛在心中,上帝與你同在,體現的更多的是信仰。
而宗教,是一個集體概念,宗教是有組織的,透過共同的行為,對自己和對身邊其他人進行集體洗腦的過程。共同因為包括誦經,禮拜,法會,清規戒律等等。
宗教透過這樣的統一行為,逐步抹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不斷強化其中信仰的共性,從而達到團結信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