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濤哥觀歷史

    1898年,清朝的自我救贖如火如荼的在精英分子中展開,懷著各種心思的官員們不同程度的應對著這一場可能改變前途的浪潮。

    但有一個人算是例外,他就是慈禧的新心腹,榮祿

    榮祿在京城內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號聲中悄然離京,擔任直隸總督,按照榮祿的打算,這叫邊緣OB,守住底線,哪怕京城大浪滔天,只要看好直隸,任何人都翻不了天。

    沒成想,剛剛到任直隸,當地的洋教士卻給了他一個下馬威。

    這一年的五月十八日,董福祥的甘軍士兵進入保定的北關教堂,可能是言語衝突,也可能是尋釁滋事,總之就是兩個甘軍士兵打趴下了當時在教堂內的不少本土教民。

    教民們馬上出去求援,在洋教士的帶領下,教民們蜂擁而上,把這兩個上門挑釁計程車兵制服,有些教民看到他們穿著兵服,擔心鬧大,提議放人了事,但洋教士們可一點不擔心。

    到了當天晚間時候,駐紮當地訓練的甘軍發現兩名士兵未歸,就在四周尋找,最終在教堂裡發現了這兩名被捆綁計程車兵,洋教士們以為來了管事的,準備索要賠償。

    沒成想,這些甘軍看到自己的兄弟被捆綁,當下就不幹了,差點把整個教堂掀翻了,走的時候還帶走了一些本土教民回到營中繼續毆打,氣的洋教士們直髮抖。

    這下可捅馬蜂窩了,洋教士透過北京的公使給清廷施壓,要求嚴懲兇手,賠款道歉,還要在保定縣城內部繁華地帶劃一塊土地,當做教堂新地址。

    榮祿到任的時候,遇到的就是這個爛攤子,當地的官員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那榮祿知道嗎?

    榮祿確實知道,不僅僅因為他是慈禧心腹,京城外放官員,更因為他懂得如何與洋人打交道,在清朝末期,所有的問題都是如何處理與洋人的關係,以前李鴻章處理的好,現在榮祿接過了重任。

    榮祿派了三撥人,幹了三件事。

    第一波人,直奔京城,找到了當時這些洋教士的主教,一個漢人。雖然他是漢人,但由於外國的傳教為了便於本土化管理,會挑選一些本地任擔任主教。

    雖然這個漢人是外國的主教,但他也是清朝人,榮祿派出的官員全權代表榮祿,和他溝通一番,許諾了不少好處,這個主教就答應幫助榮祿把這件事壓下來,從頂層防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也防止了洋人坐地起價。

    第二波人,找了涉事的教民和洋教士,對於他們提出的需求滿口答應,道歉賠錢通通答應,想要換地方就換,甚至還答應了洋教士提出的審判兇手的要求,總之他們說什麼,就答應什麼,最後這些受害的當事人都不好意思提要求了。

    第三波人,榮祿親自出面,首先安撫董福祥。在榮祿的計劃中,董福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可能會承擔重要的任務,所以對於這件事他是慎之又慎,生怕董福祥有隔閡。

    所以榮祿不僅親自登門,更是連續寫信安撫,讓董福祥以大局為重,象徵性的懲罰一下那兩個士兵就行,董福祥雖然心中不滿,但也只能照辦。

    在榮祿雷厲風行的手段下,二十多天就平息了這場事故,而且讓幾方都很滿意,唯一不滿的大概就是保定本地的官員了,在洋教士面前吃了癟,保定知府對於榮祿的做法頗有怨言,在日記中寫道“政令如此,可發一嘆”

    那麼榮祿做錯了嗎?

    在當時的環境中來看,確實沒做錯,因為這些都是小事,小事不能演變成大事,所以要速戰速決,那什麼是大事呢?大事正發生在京城內,雖然榮祿在京城外圈,但他的心思,卻時時刻刻關注著京城內部,那裡發生的才是關乎億萬民眾的大事。

  • 2 # 日月光照古今

    1898年,清朝的自我救贖如火如荼的在精英分子中展開,懷著各種心思的官員們不同程度的應對著這一場可能改變前途的浪潮。

    但有一個人算是例外,他就是慈禧的新心腹,榮祿

    榮祿在京城內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號聲中悄然離京,擔任直隸總督,按照榮祿的打算,這叫邊緣OB,守住底線,哪怕京城大浪滔天,只要看好直隸,任何人都翻不了天。

    沒成想,剛剛到任直隸,當地的洋教士卻給了他一個下馬威。

    這一年的五月十八日,董福祥的甘軍士兵進入保定的北關教堂,可能是言語衝突,也可能是尋釁滋事,總之就是兩個甘軍士兵打趴下了當時在教堂內的不少本土教民。

    教民們馬上出去求援,在洋教士的帶領下,教民們蜂擁而上,把這兩個上門挑釁計程車兵制服,有些教民看到他們穿著兵服,擔心鬧大,提議放人了事,但洋教士們可一點不擔心。

    到了當天晚間時候,駐紮當地訓練的甘軍發現兩名士兵未歸,就在四周尋找,最終在教堂裡發現了這兩名被捆綁計程車兵,洋教士們以為來了管事的,準備索要賠償。

    沒成想,這些甘軍看到自己的兄弟被捆綁,當下就不幹了,差點把整個教堂掀翻了,走的時候還帶走了一些本土教民回到營中繼續毆打,氣的洋教士們直髮抖。

    這下可捅馬蜂窩了,洋教士透過北京的公使給清廷施壓,要求嚴懲兇手,賠款道歉,還要在保定縣城內部繁華地帶劃一塊土地,當做教堂新地址。

    榮祿到任的時候,遇到的就是這個爛攤子,當地的官員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那榮祿知道嗎?

    榮祿確實知道,不僅僅因為他是慈禧心腹,京城外放官員,更因為他懂得如何與洋人打交道,在清朝末期,所有的問題都是如何處理與洋人的關係,以前李鴻章處理的好,現在榮祿接過了重任。

    榮祿派了三撥人,幹了三件事。

    第一波人,直奔京城,找到了當時這些洋教士的主教,一個漢人。雖然他是漢人,但由於外國的傳教為了便於本土化管理,會挑選一些本地任擔任主教。

    雖然這個漢人是外國的主教,但他也是清朝人,榮祿派出的官員全權代表榮祿,和他溝通一番,許諾了不少好處,這個主教就答應幫助榮祿把這件事壓下來,從頂層防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也防止了洋人坐地起價。

    第二波人,找了涉事的教民和洋教士,對於他們提出的需求滿口答應,道歉賠錢通通答應,想要換地方就換,甚至還答應了洋教士提出的審判兇手的要求,總之他們說什麼,就答應什麼,最後這些受害的當事人都不好意思提要求了。

    第三波人,榮祿親自出面,首先安撫董福祥。在榮祿的計劃中,董福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可能會承擔重要的任務,所以對於這件事他是慎之又慎,生怕董福祥有隔閡。

    所以榮祿不僅親自登門,更是連續寫信安撫,讓董福祥以大局為重,象徵性的懲罰一下那兩個士兵就行,董福祥雖然心中不滿,但也只能照辦。

    在榮祿雷厲風行的手段下,二十多天就平息了這場事故,而且讓幾方都很滿意,唯一不滿的大概就是保定本地的官員了,在洋教士面前吃了癟,保定知府對於榮祿的做法頗有怨言,在日記中寫道“政令如此,可發一嘆”

    那麼榮祿做錯了嗎?

    在當時的環境中來看,確實沒做錯,因為這些都是小事,小事不能演變成大事,所以要速戰速決,那什麼是大事呢?大事正發生在京城內,雖然榮祿在京城外圈,但他的心思,卻時時刻刻關注著京城內部,那裡發生的才是關乎億萬民眾的大事。

  • 3 # 幽燕狄更斯

    那是1898年的事情,那一年光緒帝起用康有為和譚嗣同參預新政,準備實行變法。慈禧太后惟恐形勢有變,於是迅速起用手握兵權的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命令董福祥的甘軍在保定駐防。

    沒想到甘軍剛進保定,就出事了。5月18日,甘軍士兵打傷了幾名保定北關教堂的教民,教民在洋教士的指點下,把幾名鬧事計程車兵捆綁在教堂。

    保定的甘軍立刻把教堂給砸了,還綁走不少教民。這一下捅了馬蜂窩,洋教士透過公使給清廷施壓,要求嚴懲兇手,賠款致歉,還要求無償拔付一大塊農田,新建教堂。

    榮祿剛任直隸總督,就遇到這一棘手之事,面對漫天要價的洋人,當地官員束手無策。

    在清朝後期,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是如何與洋人和平共處的問題。過去李鴻章處理的好,榮祿老課深算,立刻派出三拔人,做三件事。

    第一拔人直奔京城,找到洋教士的上司,也就是主教,許諾好處,讓主教把這件事壓下去,大事化小。

    第二拔人找到洋教士和受傷教民,條件都答應,還另外贈送安慰品。

    第三拔人,就昊榮祿親自出馬,安慰駐防保定的甘軍統帥董福祥。這是防守京城的重要力量,必須不能有怨氣。

    榮祿二十多天平復了一場洋人鬧事風波,雙方都歡喜,唯一不快的就是保定知府,在洋人面前服軟,他頗有怨言,在日記中寫道:政令如此這般,可發一嘆。

    但他不知道榮祿的心思,那時,京城的維新派在光緒帝的支援下,要搞一次政變。北洋軍的首領袁世凱偷偷把訊息告訴榮祿,榮祿主要心思在保住西太后,消滅維新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抓住外匯的大趨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