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廨七叔

    師長推薦,自己選擇。但不論是師長推薦還是自己選擇,首先應該是正統完整的體系。一些旁門左道的書,未必開卷有益。

  • 2 # 追尋那陽光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看看自己需要什麼就學習什麼。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如果想要追求小姐姐,那可以讀一讀《詩經》其中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去看看古人是怎麼表現浪漫主義情懷和說土味情話的。

    如果經商或者做管理層,可以去讀一下《資治通鑑》看一看以前的王候將相是怎麼識人 用人和治理國家的,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失敗的。

    如果想要了解歷史可以讀《史記》,想要了解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可以讀《水經注》,想要了解世間的種種因果關係可以讀《易經》。總之就是看自己根據內心所需要的去做出選擇。

    願你在浩瀚的書海里盡情的遨遊!

  • 3 # 小5vlog

    幼兒讀經,很不錯,點讀的那種,二三年級,三字經,易經等古學都能背完,我買了效果很好,我女兒在讀,後面就被人偷走了

  • 4 # 瑞華春風

    我覺得,就先從《論語》、《大學》、《中庸》和《道德經》讀起吧。

    因為,《論語》是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是儒家的原始經典之一,是瞭解孔子和他的學說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把它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著作,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大學》,是一部以孔子“仁”和“德治”為指導思想的政治哲學,闡明瞭儒家“修已以安人”的聖王之道。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內容,對於提高我們全民的素質,建立和諧社會是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

    《中庸》,是以“仁”為指導,以“誠”為基礎,以“中庸”為方法的人生哲學之書。在儒家經典中,《中庸》是高層次的理論色彩濃厚的著作。讀通、讀懂很不容易。一般認為讀四書應該最後讀《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所謂“中庸”就是:“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另外,很有必要再推薦一本道家的著作《道德經》。它一經問世,就以其豐富的內涵引起世人關注。兩千多年以來,《道德經》不斷地被人們閱讀、研究、流傳,從而產生巨大的影響。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上的諸多學派,都深受其影響。其中玄德觀,為儒家始祖孔子所用,成為中國幾千年德治的宗旨;其中用兵之道,為兵家的孫武所用,形成中國變化莫測的兵家思想;其中的天地觀,經過莊子的闡發,為魏晉玄學所用,形成自然曠達的人生觀,進而發展為宋明時“存天理,減人慾”的宋明理學……所有這些,都得益於老子的《道德經》,所以說它是“萬經之王”一點不為過。 不只在中國,《道德經》在世界上,也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至今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道德經》典籍已有1000多種,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文學知識和文學修養。其中有幾十個成語故事。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見《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成語解釋: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又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見《道德經》。做事情從開始到最後,始終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用心,那麼就將立於不敗之地。另外,在怎麼做人方面,在道德經第七章中這樣告訴我們:“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其意思是說,做人要謙退無爭,面對功勞,面對榮譽,你自己一定要退到後面,把功勞讓給別人,把榮譽讓給別人,這樣,眾人才會更加敬仰你,在心中把你舉到前面。將自己置身度外,外其身,才能成全你自己的生存。看淡一切,把一切都看成是身外之物,不能用自己的利害關係,衡量事情的好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樣的人肯定“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處處為別人著想,沒有私心,所以才能成其私,成就個人的功業。這個私就是指能成就和實現個人的人生理想,充實個人的精神生活。再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又告誡我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其意思是,具備上德的人,因為是順其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得,有上德的人更願意享受生命的過程,沒有想要得到的想法。所以,他得到的是上等的東西。“下德不失德”,就是下德的人不能放下得失,心裡老想著得到,不能把得失心放下,不能看開一切,於是,他就忘記了道。自己妄為,所以,最終他肯定一無所得。這就是老子關於“得與失”的唯物辯證法。在生活中,你究竟是要上德,還是要下德?你是要做上德之人,還是要做下德之人,相信每個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現在的人,沒有好處不幹事,沒有獎勵不幹事,不給錢不幹事,一切向錢看,這就是下德,是失德。一句話——無德。因此,我們一定要學習老子,改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習慣,要多做好事,多做奉獻,享受過程,多做好人。

    最近,我讀《未來簡史》看到了書中對“經典”的解釋:

    在宗教的知識體系當中,最基礎的、最不可動搖的就是經典。經典,在一些宗教當中是神明的言行錄,在一些宗教當中則是偉大先知的教誨。一切新知識都不能與這些經典產生牴觸。那麼,產生新知識的方法,就是重新闡釋經典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得到發展,也產生了解釋經典時多種多樣的可能性。從經典出發,表達自己的觀點,使整體認識獲得緩慢進步,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希望我們在研讀經典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新知識、新思維去闡釋它,表達自己的觀點。讀經典,關鍵在於自己讀起來,別人只是道聽途說,不完整不繫統。一句一句去研讀,一段一段去領會;一本一本去研讀,一步一步去思考。堅持不懈,定會受益匪淺,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 5 # 紅塵彌勒

    要選擇經史子集諸多版本中的精華,當然是諸如:四書、五經一類的文化精粹,而非一般的泛泛之作。

    首先,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基因傳承,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典籍,它們共同組成中華文化的礎潤鴻基,是最雄厚的文化根脈,深深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程序。

    若論道讀經讀史,其實我們可以篩選的篇什有很多,完全可以容得下我們從容揀選,而不是如鳳毛麟角般奇貨可居。

    如果是我個人,那我首先推薦的讀物是《詩經》,又稱《詩三百》。

    當然也要包括思想聖哲們的光輝典籍,比如孔子,比如孟子,比如莊子,比如老子。這些七七八八的諸多“子”們,正是中華文化集大成者的代表人物。什麼荀子、墨子、韓非子,道家、法家、思想家,都能部分體現出中華文化的一方面卓越成果,我們既然要讀史,這些人物和他們的著作是無論如何也跨越不過去的,必須先行奉上一顆真誠膜拜的心,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

    張載有言曰: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說的就是我們必須虔誠以待往聖先賢,熟讀他們的經典著作,融合他們的思想,解讀他們的境界,用他們賢達的、先見的學術觀點為前行找到開鎖的鑰匙,進而努力靠近他們的觀點乃至境界,同時也要排除他們中間那些帶有封建糟粕的腐朽思想觀念,擇其善者而從之,為徹底改變或征服這個世界做出應有的努力。

    至於版本嘛,也不必太糾結,能找到的古籍固然更好 ,但新修訂的各類版本也未必不如,且有新一代的感喟註解,或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更為完整的、全面的踐行這樣的遠足、誓言。

  • 6 # 古城漁樵

    我認為:不管是經還是史,都是人們的實踐出真知的產物!讀經做人也好,讀史做事也罷,其實都是做人等於做事,做事等於做人的深刻道理。

    經是前人總結的經典、經驗、經過的實踐論證;史是前人留下的歷史足跡、燦爛的歷史文化與文明。經是以歷史總結的文字文化!史是以文化創造創新的文明。

    從古至今的經史是發展著的經史!怎樣去選擇版本?我看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因為任何東西都不能照頒去做!否則經史也就沒有生命力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人利用上班之外的時間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