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下讀書
-
2 # 尋找不答應
對於王華和王陽明這對父子,我個人認為是:兒子傳奇,老子神奇!
王華的出名,是因為他的兒子王陽明——中國千年難遇的聖人啊!能造出一個聖人出來的父親怎能不神奇?更何況這個當父親的還是個狀元!
人們知道孔孟,也知道老莊,可是誰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王華不一樣,別人談起王陽明的父親時,就知道他是個狀元,當過大官!雖說,兒子把他的名氣提高了不少,可是他自己也是相當的不錯,不然別人怎麼會記得起他?
王華小時候就是個學霸,說他生性聰敏,讀書過目不忘,16歲就考中秀才,和謝遷是好朋友!不過,他的好友謝遷26歲就考中狀元,他自己卻連鄉試都考不過,一直等到35歲了才考中舉人!從秀才到舉人一共走了19年,從一個天才青少年到一個有了好幾個孩子的父親,估計他有把自己剁碎了餵狗的心思!
中舉之後,他爆發了,第二年就考過會試,進士這個頭銜是沒跑的了!不過他的名次不高,排了第33名,按說連二甲都是比較危險的,但是殿試時他小宇宙再次爆發,一下子成了頭甲,還是第一名的狀元!估計老王家的祖墳冒了好幾丈青煙!
當了狀元,做了官後,就覺得虎父不能生出狗兒子!這點東北的老張應該向王大人學習一下,虎父生出了狗崽子,一槍不發就把東北送給了小太陽!
好了閒話不說。王華把長子王陽明叫來,問:你的理想是什麼?答:請皇上給兵馬,我去平了北患!王華把兒子揍了,理想太不切合實際,大人做不好的事你小屁孩能做到?
後來,王華決定再給兒子王陽明一次機會,他相信兒子是能改變的,即使是頭牛也能拉回來,老王家不能敗在他的手上!可是他的兒子回答他說:我要當聖人!
好吧,自己懶得揍他了,這個兒子不要了!還好自己當年沒偷懶,多製造了三個兒子,估計培養培養還是能繼承老王家的家業的!
正準備放棄時,大兒子王陽明考中進士,真是意外之驚喜!驚喜之後又來驚嚇,兒子王陽明得罪劉瑾被貶去邊遠山區當役丞,說不定在某個夜黑風高的夜晚,當地彪悍的寡婦就給他整出一個黑不溜秋的孫子出來。這很焦急,祖宗牌位最近也抖動得比較厲害!
劉瑾對王華說:我們一起玩耍吧?王華說:你欺負我兒子還想我和你愉快的玩耍?滾一邊去!我就是個教書寫文的,和你玩不到一塊去!
很好,很霸氣,劉瑾決定欣賞他,不帶他玩,也不讓他玩!先是將他貶到南京去當禮部尚書,後來乾脆就貶為民!
-
3 # 夏至未至你已至
這俗話說的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明陽的成功自然離不開父親的苦心栽培。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王明陽吧。
王明陽又名王守仁,生於富庶之家,祖父曾做到四品,父親是成化十七年的科舉狀元。他自小聰明,但卻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不喜歡靜坐讀書,倒喜歡舞槍弄棍,而且還經常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十二歲時,他曾做過一首《蔽月山房》的詩,父親從中得出一個結論:這孩子非同尋常,小小的書房容納不下他。為了兒子能更好的成長,父親決定,帶他去開開眼界。
父親帶他去的地方,是居庸關。當時的居庸關並不太平,蒙古騎兵經常出沒,出關對於這父子倆相當的危險。若運氣不好,遇到搶劫的蒙古騎兵,命就沒了。 當年少的他第一次看到那遼闊的草原和大漠,心情相當的激動。這孩子當時想了些什麼,做父親的不知道,但是不久後發生的一件事,卻讓這位父親非常後悔帶他去了居庸關。這一天,他一臉嚴肅的對父親說:“我要向皇上上書,只要給我幾萬人,我願意為國靖難,討平韃靼。”父親一下愣了,他呆呆地看了只有十五歲的兒子好大一會,拿起手裡的書劈頭蓋臉向兒子打去:“我讓你狂!我讓你狂!”
這一頓臭揍,到底讓兒子有所覺悟,不長時間,他便向父親道歉,可正當父親感到欣慰之時,這孩子又說了一句話,把父親差點氣死。“我以後要做聖賢。”這小孩怎麼天天想一些不合實際的東西啊,父親氣急,順手就給了兒子一記耳光。 這孩子再不管絕對會成為敗家子,思來想去,父親覺得給兒子定一房親事,說不定這孩子有所收斂。就這樣父親把這難管的小子,踢給了未來的兒媳婦。
就這樣,一代聖賢被現實所打壓了。
♥♥♥
-
4 # 花開時節思春秋
王華、王陽明父子,我個人認為是一正一奇。
王陽明是明朝第一奇人,這個評價是沒有問題的。更進一步,甚至可以說是五百年乃至千年一出的傳奇之子。畢竟,在儒林歷史上,可以與孫孟朱三子並列的也唯有王陽明一人,並且王陽明還是名符其實的“三不朽” 聖人、完人。
而用神奇來稱呼王華,則是不準確的。王華“少負奇氣”,過目不忘,考中狀元,並且生出、培養出王陽明這樣的奇人,自然有其神奇之處,但神奇並不是他的主色調,王華的主要特點恰恰是與奇相反的正。這個正,是正統,是正人君子。可以說,王華是那個年代典型的、正統的文人士大夫。這個正,至少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思想上純正王華科舉中的本經是《禮記》,對《禮記》有深入領悟和獨到造詣,他的著作《禮經大義》是治《禮記》學子的必讀之書。
面對當時神仙道術盛行的局面,王華持積極入世的態度,推崇儒家聖人之學和聖人之道。同時代的楊一清(王華的科場前輩,官至內閣首輔),對王華多有稱讚:
(王華)之學一出於正,書非正不讀。客有以仙家長生之術來說者,則峻拒之曰:“修身以俟命,吾儒家法,長生奚為?”——《王陽明全集》,第1390頁。政治上正直王華在政治上主張“道法並重,以上至下”的國家治理方針。王華在他的著作中認為“道”為體為綱,“法”為用為目。要使國家達到大治,道與法二者缺一不可。
王華為官二十餘年,雖無突出建樹,但頗有節操,為官有清名。作為狀元,王華仕途上走的是入翰林——擔任皇帝日講官或教育皇太子——入部歷煉——入閣拜相的常規路徑(明朝狀元透過這一路徑入閣、擔任首輔的不在少數)。當時,因際遇孝宗,柄用有期,王華的仕途可謂坦途在前。不料,正蓄勢待發之時,孝宗去世,跳脫的正德皇帝上位,陰狠的宦官劉瑾專權,這一個變故可以說基本斷送了王華的前途。劉瑾素慕王華為人,兩次主動向王華示好,而王華操持堅定,始終不肯趨附劉瑾,結果自然是被調離中央並最終致仕。而王陽明則乾脆疏其罪惡,因而觸怒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王陽明卻在“居夷處困”之時得以“龍場悟道”。王氏父子對劉瑾的態度,表現出了令人敬佩的氣節和傲骨。
行為上正派王華雖貴為狀元,身居顯位,但卻待人隨和,沒有官架子,“議論風生,由衷而發”,其處世之道樸素、自然、坦誠。楊一清認為,王華是“氣質醇厚,坦坦自信,不立邊幅”的謙謙君子。
家教上嚴正王華十分注重家教,以身作則,“守道範物”,治家有方。
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一位集心學大成的大思想家,成就“三不朽”聖人的偉業,與他生長的家庭環境和長輩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其父王華。王華透過言傳身教,在王陽明學業上、為官上、處世上、孝道上都給予了重要指導。透過王陽明一生的言行舉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王華的影響。尤為可貴的是,王陽明在思想建樹上,雖然是另闢蹊徑,出奇制勝,卻最終歸於正。
王華、王陽明父子,可謂是演繹了正與奇的辯證法:以正合,以奇勝;正則奇之,奇則正之。
回覆列表
作為孔孟朱王之一的王陽明,當仁不讓被稱為明朝第一人,其思想在當今社會影響的不只中國,整個亞洲乃至世界其信眾不知凡幾,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做了一塊腰牌,上書:一生俯首拜陽明。作為王明陽的父親,王華也是頗有來頭,自幼聰穎,過目不忘,科舉考試第二名及第,他有幾個小故事可以瞭解一下:
王華沉金,六歲時,王華在河邊玩耍,有一個人在河邊洗腳,離開時忘記了自己的行李,王華開啟一看,裡面有幾十兩黃金,王華想這人一會定來尋找,又害怕自己一個小人兒看不住,就把金子沉到水中,坐等失主。果然失主找來,十分感激,要贈銀感謝,王華說,我不拿你幾十金,怎麼會要你一兩,堅持不受。
富翁求子,有一個富翁十分仰慕王華的才學,自己又膝下無子,就讓自己的小妾找王華借種,小妾給王華一張紙條上書:欲求人間種,王華大驚,提筆在紙條上寫道:恐驚天上神。小妾再來引誘,王華始終沒有同意。
古時,能上榜進士已經非同常人,三甲更是不在話下,王華雖然史名不顯,能教匯出王陽明這樣的兒子,就當得上一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