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乙丙丁6
-
2 #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換誰也沒用,可能會拖幾年,改變了歷史的程序。但是秦東出的勢以成,跟本就阻擋不了。
秦在經歷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比其餘六國強很多。雖然魏無忌曾兩次打敗秦軍,但是並不能動搖秦的根本,反而在這兩次戰勝的背後帶給魏國的是不可磨滅的傷害。
第一次,“竊符救趙”殺了邊防大將晉鄙,同時帶走了精兵八萬,其餘的就地解散了,這在當時對哪個國家都是傷了根本的損失吧,更何況是對已經在衰落的路上越走越遠的魏國。破秦後,他帶著門客在趙躲了十幾年沒回去,而回去的八萬將士是怎麼安排的史書沒說,我想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等到魏國有難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回國而是告誡門客不讓使者進門,等到毛公和薛公勸誡了以後才回去。不知道這麼沒擔當的人當了王會是什麼樣,還不會不會禮賢下士。
第二次破秦是在公元247年,擁六國之將,集六國之謀,帶百萬大軍大敗秦軍,一直追到函谷關,可是有什麼用呢?這只是當時合縱家的功績,記在了老魏的頭上罷了。《過秦論》中提到“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飄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很明白是不是,最終的結果是秦居關之險,耗死了六國。都說了,戰爭打的不是一腔血勇,而是綜合國力,憑血勇或許能打一次,兩次的勝仗,這只是戰術意義的勝利,改變不了戰略的佈局。
太史公為什麼要推崇老魏呢?蓋是因為秦是前朝啊,不能歌頌太多,而且太祖劉邦也是很推崇他啊!因為據說他是秦害怕的人,也因為他能接受劉邦這樣出生於市井的屠狗輩啊!
-
3 # 劉一千五
有希望,信陵君擋得了一時,擋不了一世。趙武靈王強盛了一時,秦國不出函谷關。老趙一死,秦國不就捲土重來了麼?
其實,信陵君當國王恐怕會因"義"廢事。"竊符救趙″對魏國來說是危機重重呀。但義氣的信陵君竟然矯詔殺大將,奪兵符,竊軍隊,去成全自己所謂的義。這是置國家於何地?
戰國四公子加上呂不韋,春申君養門客各自幾千人,一個士大夫養這麼多人究盡要幹啥?商鞅一急,帶門客造反。這當然事出有因,但畢竟一聲號令,立即集合上百上千人造反。恐怕君主不能沒有看法吧?
魏無忌信陵君如果當上魏王,怕也阻擋不住秦兵東出函谷關。它不惹你魏國,它可以擠兌其他五國,就這一點,信陵君奈何不了秦兵出關。
-
4 # 西府趙王爺
信陵君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首,魏國最後的頂樑柱,他在則魏國無憂,他亡,則魏國不存!
在秦國已經獨霸天下,無人可當的戰國末期,信陵君魏無忌是秦王最為忌憚之人。其曾兩度擊敗秦軍,將秦國擋在函谷關內,不得寸進!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賈誼
公元前257年,秦國伐趙。歷經長平之戰的趙國早已經不再是那個能與秦國爭霸的趙國了。是故,邯鄲被圍,趙國危急,請魏國救援。畢竟唇齒相依,魏國國君伸手以助,派軍十萬救趙,但是秦國施以威懾,魏國國君畏懼,唯恐引火上身,於是按兵不動。
為了不重蹈唇亡齒寒之覆轍,魏無忌殺軍晉鄙,竊兵符,帶領精兵逼退強秦,保住了趙國都城。
公元前247年,秦國趁魏無忌不在魏國,發兵攻打魏國。在魏王請求下魏無忌回國領軍,任上將軍,成功合縱諸侯,一舉大敗強秦,使秦軍龜縮於不敢出戰!
由此可見,魏無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給魏國帶來了強盛的契機,那麼如果他當了國君,可以抵擋得住秦國嗎?我認為有這個可能性!
原因如下:
第一點,門客滿天下
信陵君喜歡招攬門客,對於名士,他都會盡一切努力去招攬他們,即使不能,也會對其禮遇有加,就像在趙國遇到毛公,薛公,魏無忌不惜混身與市井中,整天過著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生活,最後,他們也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也為魏無忌提供過建議。
而信陵君的門客不僅於此,就連各國國君身邊的人都有信陵君的門客,而他們也都對信陵君樂以回報。
第二點,禮待下士
前面也說過,信陵君門客滿天下,而且他們都會對信陵君忠心不二,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陵君的態度,他對人才的態度就像是一個貪財的人面對黃金,一個飢餓的人看到一個麵包,甚至更甚,這也是其門客三千的說法的一個根據,很多門客都因為他的真心而願意為他赴湯蹈火,就連各個國君身邊的人都願意為魏無忌賣力,這也說明了魏無忌禮待下士的程度。
第三點,知錯就改
能虛心接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信陵君不能知錯就改,那他萬萬不可能抵擋得住秦國,這也是他的門客願意為他提出建議的原因。當信陵君救下趙國之後,在趙國生活後日益驕傲,而門客提出這個問題,他就馬上改正,並且能牢記於心。在魏國被秦國攻打時,信陵君原本還害怕不敢回去,在門客的點醒之後立馬返回,並且一路上痛哭流涕,最後聯合眾國,帶領聯軍,大敗強秦。
第四點,德高望重
在當時的六國,想要搞合縱並不容易,即使大家都知道有著秦國這樣一個共同的敵人,但畢竟是六個不同的國家,他們各有私心,無法做到鐵板一塊。這也是為何秦國能夠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但是,信陵君魏無忌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他能夠得到其他諸侯國更多的信任,大家願意將軍隊交給他指揮,從而組成諸侯聯軍,取抵抗強秦。而結果也證明,只要六國聯合,秦國就無能為力了。從而無法東出函谷關半步!
所以,綜上,我認為如果魏無忌當了國君,可以抵擋得住強秦。
當然,只可惜,最後信陵君被魏王孤立,鬱鬱而終,因為他功高蓋主,在秦國的挑撥之下引起了魏王的猜忌,而他自己又是一個心高氣傲,鋒芒畢露,不懂得收斂之人,魏王容不下他!
-
5 # 立志成蟲
戰國後期秦國東出函谷關兼併六國是天下大勢,不是信陵君魏無忌這樣的少數大咖所能阻止的,最多隻能阻擋拖延一下時間。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的邯鄲之戰信陵君成功的“竊符救趙”還有兩個關鍵因素不能忽視:一是結束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是慘勝,同樣損失消耗巨大。二是秦軍圍攻邯鄲已經有3年之久,城外的秦軍和城裡的趙國軍民傷亡大還疲憊,魏國和楚國的援兵出擊的時機是最佳的,秦軍腹背受敵被打的大崩潰退走。邯鄲之戰奠定了信陵君抗秦聯盟領袖的權威,有生之年把秦軍打的出不了函谷關。秦國在戰國中期實行“商鞅變法”逐漸強勢崛起,首先打衰的就是老冤家老鄰居魏國。到信陵君時期,秦國越打越強盛,楚韓魏越來越衰弱,六國之間也不缺戰爭攻伐,齊國還差點兒被燕國滅了。秦國在長平之戰打衰了最後一個軍事強國趙國,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單獨抗衡秦國。秦滅六國只是時間早晚例了。即使信陵君能當魏國國君,再勵精圖治也沒有時間了,魏文侯奮鬥51年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秦滅六國更是百年的“奮六世之餘烈”,其中徹底打衰楚國和趙國的秦昭襄王在位56年,而且秦昭襄王即位時秦國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了。歷史能再給信陵君50年的時間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元氣大傷,只能縮排函谷關,恢復元氣用了20餘年,等到秦國再次東出的時候,滿血復活,信陵君還有多少土地軍隊抗衡秦國?
回覆列表
雖然說信陵君曾經是五國兵馬大元帥,也幹敗過蒙驁。但是我覺得,要抵擋秦國東出統一六國還是不行的。
原因在於秦國曆代國君都在持續吸納人才,為的是吞併天下。秦國前赴後繼的吞併天下的野心從來沒有減少,出臺的政策一貫如此,從不更改。
相對來說,其他六國只是圖個自保。而且人才都往外流失,有見識的都跑到秦國去效力,秦國強大是必然的。
信陵君的確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即使當上魏王,最多做到魏文侯用吳起那種地步就算很了不起了,但是那時候哪裡還有吳起這樣的人才呢?所以說即使信陵君魏無忌當上魏王,只不過延緩秦國吞併六國的步伐而已,改變不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最終結果。
這個是機制上有高低,秦國當時的機制是最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