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個碎嘴子,爸爸是個賺錢的機器,孩子是個學習的機器人。一個屋簷下的三口人,就按這樣的形態分化著,進化著”——這幾乎已經成了大多數城市家庭固定的日常生活場景。而在孩子們的童年印象中,總是充斥著媽媽辛苦忙碌的身影,爸爸則很少出現其中。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依然佔據主流地位的南韓,從九年前開始,教育學者權五珍就每年都會舉辦家族報答聚會,主題是“和爸爸製造回憶”,吸引了大批年輕爸爸們參加。他的作品《爸爸的習慣革命》、《爸爸的遊戲革命》以及另一位教育學者孫晳漢的《爸爸的對話革命》,都給傳統的“父教”帶來全新的思維。尤其是現在,雖然對“偽娘”現象和“拯救男孩”的說法尚存各種爭論,但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經獲得所有人的認同。
連續九年舉辦“爸爸研討會”
權五珍是南韓著名的玩耍教育專家,曾在南韓48所中小學課程中開發了600種教育玩耍方法,開設“爸爸玩耍學校”,傳播成為好爸爸的方法。此外,他還在南韓官方電視臺SBS中主持教育節目“我們的孩子變了”,並創辦了“和爸爸一起製造回憶”論壇,現在已經成為南韓父親們非常喜歡的諮詢育兒問題、交流育兒經驗的平臺。自2001年起,他每年都會舉辦家族報答聚會,主題就是“和爸爸製造回憶”,吸引了大批爸爸們參加。
“和爸爸製造回憶”是一次爸爸們的聚會和研討會,主要內容就是由爸爸講述和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研討會通常在晚上舉辦,因為在這種時候,爸爸們往往很容易開啟心扉。按臺北時間來說,是晚上十點開始,一點左右結束。有一次在釜山召開的研討會,一直延遲到早上五點才結束,可見爸爸們的熱情程度。
研討會對爸爸們的影響非常明顯。權五珍介紹說,會後一位爸爸反省自己,兒子都讀初三了,自己跟他一起出去吃飯的次數寥寥無幾,最後一次談心,好像是兒子小學六年級時,作為爸爸,這樣可不算稱職。於是,他報考了公認房產中介師考試。爸爸制定了學習計劃,在客廳裡準備考試,直到兒子房間的燈關掉為止。兒子房間的燈一般亮到凌晨一兩點,爸爸每天確認檢視後再回房間睡覺。有天夜裡,兒子偶爾出來喝水,見爸爸在那裡,瞥了一眼,就回自己房間去了。爸爸知道他出來,也什麼都沒問。父子間這樣無言地持續了一個月,後來,兒子忍不住從房間來到客廳,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終於問:“爸爸,你最近在學習什麼? ”爸爸心裡很感動,但他裝作若無其事地說,在準備個考試。幾天後,兒子又走了過來,翻弄爸爸的書,想看看他到底在學什麼。這時,爸爸對兒子說:“見你學習太辛苦,爸爸決定也參加公認房產中介師考試。”就這一句話,把兒子感動了。從那以後,兒子像是回到了小學生時代。什麼時候考試?考什麼科目?難不難?對爸爸問個沒完,父子關係大為改善。爸爸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兒子學習也更加刻苦了。
好爸爸要放下權威架子
權五珍認為,“父教”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父教”的孩子,他的成長是不完整的。“過去認為媽媽在家養育子女,爸爸在外賺錢養家天經地義。但這種說法在當今的現實面前顯得是那樣陳舊和不堪一擊。媽媽獨自承擔養育子女責任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爸爸們正積極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 ”
作為兩個小孩的爸爸,權五珍說,一個好爸爸首先進行育兒習慣革命,改變以往錯誤的育兒觀念和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父親”一直在家庭中扮演權威角色,所以爸爸對孩子存在很多偏見,比如 “孩子知道什麼”、“按我說的做”、“多去補習班就會有出息”……這些看似“好爸爸”的強制性行為,卻在無形之中害了孩子。如果巧妙地順應孩子的心理,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權五珍介紹自己的實踐經驗說,他的女兒在上小學五年級時,不愛學習,也不愛去補習班,還常常欺負弟弟。於是這位爸爸決定找女兒心情好的時候,跟她談談。他先開口問女兒準備唸書唸到哪兒,女兒斷然回答說不念大學。聽了這話,爸爸說:“女兒,謝謝你,你真是個孝順的女兒。現在大學學費很貴,你不念大學是減輕爸爸的負擔。爸爸跟你說過讓你好好學習嗎?爸爸覺得只要你快樂,不讀大學也沒關係。如果你願意只讀到高中畢業,那咱就讀到高中;只想讀到初中,那咱就讀到初中。如果只是初中畢業,爸爸就在小學給你找個差事。”這樣一來,女兒反而要考慮去讀大學了。
除了育兒習慣,父母親的個人習慣和整體家庭氛圍,也會給孩子帶來重要影響。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多看書,努力學習,但他們自己卻連報紙都不看。權五珍提出“把客廳變成圖書室”以及“一天集中30分鐘”的建議,希望每天晚上拿出半個小時,作為所有家庭的學習時間。 “家裡每個人先做自己的事情,到了集中時間,就都看30分鐘的書,這是家人間的約定。這樣的家庭統一行動對孩子彷彿無聲的教育,它可以提高孩子讀書和做事的專注度,對家庭每個成員都起到激勵作用。 ”
把一張報紙玩出80多種花樣
在很多家庭當中,媽媽負責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對爸爸的期待,往往是陪自己玩耍。問題是到了這種時候,很多爸爸往往束手無策,不知道該跟孩子玩什麼,令孩子失望地說“真沒意思”。作為玩耍教育專家,權五珍在關於遊戲的演講中,通常會丟擲“用報紙能玩什麼遊戲”之類的問題,發現一多半的爸爸都回答不出。當他說出用報紙可以摔紙牌、折成飛機、輪船、帽子等答案後,爸爸們往往做恍然大悟狀。權五珍一直強調“玩”在父教中的重要性。“期望孩子成才的爸爸們首先要學會和孩子玩耍,好爸爸就是與孩子有共同語言的爸爸。 ”
在權五珍設計的遊戲專案中,既有簡單到極點的用報紙捲成電話筒狀的“打電話”遊戲,也有類似“逃脫無人島”的極限運動專案。到達無人島後,家長和孩子一起預測天氣、勘察地形,取火做飯,晚上還有一個只限於爸爸參加的研討會。大多數爸爸都表示,孩子把《無人島生存計》這本書至少看了10遍,“如果功課也這麼努力,都可以考入S大學了……”權五珍分析說,在那樣險惡的環境下與爸爸一起度過,孩子們的變化很大。“偏食的孩子大叫著食物不夠了,討厭跑腿的孩子現在聽到爸爸的話,像離了膛的子彈一樣行動迅速。雖然用剪斷的竹子做筷子花了1小時,但用它吃飯充滿了感動。最後一天,孩子們和爸爸一起做木排,逃出了無人島。這種極限狀況的享受和挑戰,是改善爸爸和子女之間關係的催化劑。 ”
跟權五珍一樣,孫晳漢也是南韓“父教”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孫晳漢現任南韓延世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是幼兒及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他結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實踐,強調“當一個好爸爸,最重要且最必要的就是與子女的交流與溝通”。在孫晳漢看來,父親放下權威,跟孩子對話、玩耍,恰恰不是有失於做父親的尊嚴,而是與孩子達到了心靈上的溝通。能與父親溝通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快樂的孩子,能與孩子溝通的父親也一定是一個幸福的好爸爸。
喚醒“沉睡的父親形象”
近年來,“拯救男孩”或者“男孩危機”之類的口號頻繁出現,尤其是隨著“食草男”、“偽娘”等群體的出現,中國社會前所未有地開始反思:我們的男孩到底怎麼了?不僅是在中國,“男孩危機”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現象。自20世紀末以來,市面上就出現了一系列討論“男孩問題”的書。早在199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就在《真正的男孩》一書中說,當代男孩“膽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成就“遠不及”當代女孩。
由“男孩危機”引出來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嚴重缺失。孫雲曉在《拯救男孩》一書中特別提到,父親是兒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男子漢榜樣,“研究發現,充滿男子漢氣慨的男孩,其父親的教養行為往往是果斷的、具有權威性的。相反,如果父親在家裡是軟弱無能的、母親具有支配性的,那麼,男孩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就會受到嚴重傷害,男孩會表現出過多的女性化氣質。那些攻擊性行為很高的男孩,往往有一個軟弱、不起作用的父親,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親大多行為專橫,對男孩漠不關心”。
與人們對男孩問題的重視相比,越來越多的父親也開始認識到參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南韓,權五珍已經成為爸爸們的學習榜樣,中國年輕一代的父母們也紛紛向他取經。而從去年起,為了鼓勵更多的父親積極參與對孩子的教育,美國開展了“百萬父親送學”運動,力圖喚醒“沉睡的父親形象”。 “不經常與家人待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馬蘭·白蘭度在電影中道出了男性的家庭責任,這句話也被引作“百萬父親陪子上學”的活動口號。
媽媽是個碎嘴子,爸爸是個賺錢的機器,孩子是個學習的機器人。一個屋簷下的三口人,就按這樣的形態分化著,進化著”——這幾乎已經成了大多數城市家庭固定的日常生活場景。而在孩子們的童年印象中,總是充斥著媽媽辛苦忙碌的身影,爸爸則很少出現其中。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依然佔據主流地位的南韓,從九年前開始,教育學者權五珍就每年都會舉辦家族報答聚會,主題是“和爸爸製造回憶”,吸引了大批年輕爸爸們參加。他的作品《爸爸的習慣革命》、《爸爸的遊戲革命》以及另一位教育學者孫晳漢的《爸爸的對話革命》,都給傳統的“父教”帶來全新的思維。尤其是現在,雖然對“偽娘”現象和“拯救男孩”的說法尚存各種爭論,但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經獲得所有人的認同。
連續九年舉辦“爸爸研討會”
權五珍是南韓著名的玩耍教育專家,曾在南韓48所中小學課程中開發了600種教育玩耍方法,開設“爸爸玩耍學校”,傳播成為好爸爸的方法。此外,他還在南韓官方電視臺SBS中主持教育節目“我們的孩子變了”,並創辦了“和爸爸一起製造回憶”論壇,現在已經成為南韓父親們非常喜歡的諮詢育兒問題、交流育兒經驗的平臺。自2001年起,他每年都會舉辦家族報答聚會,主題就是“和爸爸製造回憶”,吸引了大批爸爸們參加。
“和爸爸製造回憶”是一次爸爸們的聚會和研討會,主要內容就是由爸爸講述和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研討會通常在晚上舉辦,因為在這種時候,爸爸們往往很容易開啟心扉。按臺北時間來說,是晚上十點開始,一點左右結束。有一次在釜山召開的研討會,一直延遲到早上五點才結束,可見爸爸們的熱情程度。
研討會對爸爸們的影響非常明顯。權五珍介紹說,會後一位爸爸反省自己,兒子都讀初三了,自己跟他一起出去吃飯的次數寥寥無幾,最後一次談心,好像是兒子小學六年級時,作為爸爸,這樣可不算稱職。於是,他報考了公認房產中介師考試。爸爸制定了學習計劃,在客廳裡準備考試,直到兒子房間的燈關掉為止。兒子房間的燈一般亮到凌晨一兩點,爸爸每天確認檢視後再回房間睡覺。有天夜裡,兒子偶爾出來喝水,見爸爸在那裡,瞥了一眼,就回自己房間去了。爸爸知道他出來,也什麼都沒問。父子間這樣無言地持續了一個月,後來,兒子忍不住從房間來到客廳,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終於問:“爸爸,你最近在學習什麼? ”爸爸心裡很感動,但他裝作若無其事地說,在準備個考試。幾天後,兒子又走了過來,翻弄爸爸的書,想看看他到底在學什麼。這時,爸爸對兒子說:“見你學習太辛苦,爸爸決定也參加公認房產中介師考試。”就這一句話,把兒子感動了。從那以後,兒子像是回到了小學生時代。什麼時候考試?考什麼科目?難不難?對爸爸問個沒完,父子關係大為改善。爸爸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兒子學習也更加刻苦了。
好爸爸要放下權威架子
權五珍認為,“父教”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父教”的孩子,他的成長是不完整的。“過去認為媽媽在家養育子女,爸爸在外賺錢養家天經地義。但這種說法在當今的現實面前顯得是那樣陳舊和不堪一擊。媽媽獨自承擔養育子女責任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爸爸們正積極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 ”
作為兩個小孩的爸爸,權五珍說,一個好爸爸首先進行育兒習慣革命,改變以往錯誤的育兒觀念和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父親”一直在家庭中扮演權威角色,所以爸爸對孩子存在很多偏見,比如 “孩子知道什麼”、“按我說的做”、“多去補習班就會有出息”……這些看似“好爸爸”的強制性行為,卻在無形之中害了孩子。如果巧妙地順應孩子的心理,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權五珍介紹自己的實踐經驗說,他的女兒在上小學五年級時,不愛學習,也不愛去補習班,還常常欺負弟弟。於是這位爸爸決定找女兒心情好的時候,跟她談談。他先開口問女兒準備唸書唸到哪兒,女兒斷然回答說不念大學。聽了這話,爸爸說:“女兒,謝謝你,你真是個孝順的女兒。現在大學學費很貴,你不念大學是減輕爸爸的負擔。爸爸跟你說過讓你好好學習嗎?爸爸覺得只要你快樂,不讀大學也沒關係。如果你願意只讀到高中畢業,那咱就讀到高中;只想讀到初中,那咱就讀到初中。如果只是初中畢業,爸爸就在小學給你找個差事。”這樣一來,女兒反而要考慮去讀大學了。
除了育兒習慣,父母親的個人習慣和整體家庭氛圍,也會給孩子帶來重要影響。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多看書,努力學習,但他們自己卻連報紙都不看。權五珍提出“把客廳變成圖書室”以及“一天集中30分鐘”的建議,希望每天晚上拿出半個小時,作為所有家庭的學習時間。 “家裡每個人先做自己的事情,到了集中時間,就都看30分鐘的書,這是家人間的約定。這樣的家庭統一行動對孩子彷彿無聲的教育,它可以提高孩子讀書和做事的專注度,對家庭每個成員都起到激勵作用。 ”
把一張報紙玩出80多種花樣
在很多家庭當中,媽媽負責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對爸爸的期待,往往是陪自己玩耍。問題是到了這種時候,很多爸爸往往束手無策,不知道該跟孩子玩什麼,令孩子失望地說“真沒意思”。作為玩耍教育專家,權五珍在關於遊戲的演講中,通常會丟擲“用報紙能玩什麼遊戲”之類的問題,發現一多半的爸爸都回答不出。當他說出用報紙可以摔紙牌、折成飛機、輪船、帽子等答案後,爸爸們往往做恍然大悟狀。權五珍一直強調“玩”在父教中的重要性。“期望孩子成才的爸爸們首先要學會和孩子玩耍,好爸爸就是與孩子有共同語言的爸爸。 ”
在權五珍設計的遊戲專案中,既有簡單到極點的用報紙捲成電話筒狀的“打電話”遊戲,也有類似“逃脫無人島”的極限運動專案。到達無人島後,家長和孩子一起預測天氣、勘察地形,取火做飯,晚上還有一個只限於爸爸參加的研討會。大多數爸爸都表示,孩子把《無人島生存計》這本書至少看了10遍,“如果功課也這麼努力,都可以考入S大學了……”權五珍分析說,在那樣險惡的環境下與爸爸一起度過,孩子們的變化很大。“偏食的孩子大叫著食物不夠了,討厭跑腿的孩子現在聽到爸爸的話,像離了膛的子彈一樣行動迅速。雖然用剪斷的竹子做筷子花了1小時,但用它吃飯充滿了感動。最後一天,孩子們和爸爸一起做木排,逃出了無人島。這種極限狀況的享受和挑戰,是改善爸爸和子女之間關係的催化劑。 ”
跟權五珍一樣,孫晳漢也是南韓“父教”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孫晳漢現任南韓延世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是幼兒及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他結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實踐,強調“當一個好爸爸,最重要且最必要的就是與子女的交流與溝通”。在孫晳漢看來,父親放下權威,跟孩子對話、玩耍,恰恰不是有失於做父親的尊嚴,而是與孩子達到了心靈上的溝通。能與父親溝通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快樂的孩子,能與孩子溝通的父親也一定是一個幸福的好爸爸。
喚醒“沉睡的父親形象”
近年來,“拯救男孩”或者“男孩危機”之類的口號頻繁出現,尤其是隨著“食草男”、“偽娘”等群體的出現,中國社會前所未有地開始反思:我們的男孩到底怎麼了?不僅是在中國,“男孩危機”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現象。自20世紀末以來,市面上就出現了一系列討論“男孩問題”的書。早在199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就在《真正的男孩》一書中說,當代男孩“膽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成就“遠不及”當代女孩。
由“男孩危機”引出來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嚴重缺失。孫雲曉在《拯救男孩》一書中特別提到,父親是兒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男子漢榜樣,“研究發現,充滿男子漢氣慨的男孩,其父親的教養行為往往是果斷的、具有權威性的。相反,如果父親在家裡是軟弱無能的、母親具有支配性的,那麼,男孩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就會受到嚴重傷害,男孩會表現出過多的女性化氣質。那些攻擊性行為很高的男孩,往往有一個軟弱、不起作用的父親,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親大多行為專橫,對男孩漠不關心”。
與人們對男孩問題的重視相比,越來越多的父親也開始認識到參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南韓,權五珍已經成為爸爸們的學習榜樣,中國年輕一代的父母們也紛紛向他取經。而從去年起,為了鼓勵更多的父親積極參與對孩子的教育,美國開展了“百萬父親送學”運動,力圖喚醒“沉睡的父親形象”。 “不經常與家人待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馬蘭·白蘭度在電影中道出了男性的家庭責任,這句話也被引作“百萬父親陪子上學”的活動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