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魚小君
-
2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謝邀。小說《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青春三步曲”的第一部,算是比較早期的作品,講述的是村上春樹20歲時的故事。內容不復雜,主人公“我”暑假時帶著學潮後的疲倦,從東京回到故鄉神戶,有後現代主義的影子,多重意象,令人回味悠長,文風不拖沓。接下來就以問題中幾個意象,進行解讀。
1.四隻手指的姑娘《且聽風吟》的女主角甫一出現便有了一個關鍵性描寫——她的左手只有四根手指。在開頭,這樣的描寫未嘗不使讀者生起一種自然而然的憐憫之情。果然,這位只有四隻手指的姑娘,有著不幸的開始,亦有著不為人知的結局。父親早年病逝,家庭拮据,家人之間感情淡薄,甚至還墮過胎。這位姑娘,我的出現,帶給她久違的笑容。文中這樣寫到:“她看上去笑得很開心,像是很多年不曾笑過”可是,這位只有四隻手指的姑娘最終不見了蹤影。“她像風一樣出現,又像風一樣消失,留給我的是欲哭無淚的傷感。”而且對她的描寫中,穿插了我與其他女友交往的回憶,是預示性的分離,最終像風一樣消失。
2.鼠鼠是我的朋友,我們兩個每晚都在酒吧喝酒,鼠對有錢人鄙視並咒罵。鼠有著奇怪且固執的習慣。鼠的小說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人死去,他心中的世界沒有死亡,這明顯是在逃避現實。再加上鼠追求心上人而不得,鼠的孤獨無人能解,他是青春時代迷失“自我”的典型人物,代表著日本“全共鬥”學生運動結束後,一代日本青年的孤獨和彷徨。
3.風村上春樹的這本小說以《且聽風吟》為題,但是,風只能感受得到,註定是無法久留。結尾是這樣說的:“一切都一去杳然,無人能將之捕獲。”風,留給人們的,是對時間,對青春的忠告。聽著,大都市的煩悶的青年們,即使內心憂鬱,也不要放棄自己,我們要做的是在忙碌中尋找精神上的滋潤和滿足。
-
3 # 讀者風明
《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的處女作。這部作品以及後面的《1973的彈子球》都可以說是中篇小說,非常好讀,輕鬆。雖然是處女作,但村上春樹式的風格在這兩部小說中就已經形成。這兩部小說的情節都很簡單,也沒什麼戲劇張力可言,但就是很有感覺,能夠把某種情緒、感覺寫得讓你感同身受,比如那種青春消逝後對生命的厭倦感,那種無可奈何的孤獨感,還有那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的感覺;而情節的作用,似乎就是用來承載這些感覺和情緒的。
不少人對這兩部小說的結構津津樂道,但實際上,這兩部小說的結構雖然特別但很難說得上精緻,甚至有一種隨意的感覺,好像是一些碎片的隨意組合。王家衛的電影有時也給人這樣的感覺。據說,王家衛通常是先把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拍下來,然後再篩選,剪輯成一部完整又隨意的作品。
那麼村上君的這兩部小說是不是也是這樣寫出來的?恐怕不是。他寫這兩部小說的時候可沒有王家衛那麼多時間。他自言當時每天只有一點時間寫作,只能在經營酒吧之餘每次抽空寫一點點。所以我想,那種零碎組合式的敘事形式,與其說是他刻意為之,不如說是寫作條件所限,不得不如此。
《且聽風吟》和《1973的彈子球》是村上君的練筆之作,但已然相當成熟。尤其在《1973的彈子球》這部小說裡,幾乎已經具備了村上春樹小說的所有特點,比如那些古怪而奇妙的比喻,還有獨特的村上春樹式的語言和情調,以及寓言式、隱喻式的寫法。村上春樹的隱喻並不晦澀,比如《1973年的彈子球》裡的彈子球機,《尋羊冒險記》裡的那隻羊,都是很明顯的,而且即使你不知道這些隱喻究竟所指為何,對閱讀他的小說也沒什麼障礙。
-
4 # 有書快看
就日本作家在中國的知名度來說,村上春樹的名氣算是最大的。儘管他並沒有像大江健三郎或川端康成一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這並不妨礙像有書君這類忠實粉絲對他的喜愛。村上春樹的作品很多,有書君最喜歡的有兩本,一本是《挪威的森林》,另一本就是今天要說的《且聽風吟》。
《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的處女作,看過這本書的書友應該都知道,這本書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我”在酒吧遇到一個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裡度過了一個醉意朦朧的夜晚。醒來後,誤會還沒有來得及解釋,兩人已經成了一對情人;而傷感的往事還未來得及訴說清楚,那少女已經一去無蹤影了。短短十八天的戀情,結束的沒頭沒腦,卻又飽含著無限可能。故事情節並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品體現出來的作家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有書君對這本書的第一個理解是:作品中透露出對青春逝去的無限感慨和淡淡的憂傷,那破碎的青春之夢,不可追的往事,另作者久久不能忘懷。
青春,就像一場盛大的祭祀,熱烈期盼中開始,落寞失望中結束,開始和結束都以無聲的姿態進行。《且聽風吟》中的並沒多少有關青春美好畫面的描述,更多的是對青春的孤獨苦悶和寂寞單調的渲染。二十一歲的男主人公沉默寡言,朋友也不多。在暑假時期從東京回到家鄉和“鼠”度過了一段百無聊賴的時光,期間偶遇一女子,發生了一段若有若無的感情。
書中寂寞的青春,那是“我們在時間中彷徨,在迷茫和覺醒之間,一直在彷徨”。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我們生活的如此無助,抓不住時光,連它的尾巴都抓不住,面對愛情和死亡,也許我們要像風一樣冷靜地飄過,如果有悲傷,那是過程中的收藏。
寂寞,書中的寂寞貫穿始終,同時有書君也認為寂寞的氣味影響著村上春樹所有的作品,包括那本《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作為村上春樹的處女座,帶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經年不變,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現,成為他獨特的標誌。
當然如果對著本書的理解只停留在這個層面,未免過於膚淺。接下來,有書君來和大家談一談對這本書的第二個理解:讀完《且聽風吟》後才知道,死亡和愛情,短暫和永恆一直是村上春樹的寫作主題。
有書君記得村上春樹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人就是不停地磨損、不停地失去”。而這樣的認識正是基於死亡的認識,,因為沒有什麼比比死亡更稱得上“磨損”和“失去”。在《且聽風吟》中,村上春樹不斷敘寫周圍人的死亡給主人公帶來的情緒上的影響和衝擊。主人公只能不停地面對死亡帶來的絕對虛無,在回憶中尋找希望,結果仍是失望。這種失望來自於:死亡剝奪了一切。
活著的時候所擁有的一切,榮譽財富或是地位權利,在你離世的那一刻全部歸零,那生命的意義,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有書君想村上春樹用書名做了回答,那就是“且聽風吟”,意思是“我們是在時間之中彷徨,從宇宙誕生直到死亡的時間裡,所以我們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只是風”。所有的生命都是風,無形無色,隨物賦形,隨物有色,這就是生命的自然。
村上春樹在這本書中強調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死?”他的回答是,“由於進化,個體無法承受進化的能量,因而必然換代。”還有“這世界除了死亡,沒有其他公平的事。”像這樣關於死亡的解讀,我們在他的書中不止一次見過,這說明村上春樹對自身生命體悟的敏感。“文學不僅是一個人的事,我活著也不是我一個人的事”,這恐怕是《且聽風吟》中隱藏的創作原因。
一本書在創作完成之後,就不再是屬於作者的了,而是轉手交給了讀者。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目的進行解讀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所以我們看到的書都是同一本,可解讀可以有很多可能。有書君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只是有書君自己看出來的,並不意味著村上春樹在創作時和有書君的思路相同。
回覆列表
《且聽風吟》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79年,是他的處女作,也是村上春樹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榮獲第二十二屆群像新人獎。這部小說情節並不很複雜。“我”在酒吧撿到一個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過了醉意朦朧的一夜。醒來的誤會還未能解釋清楚,已經成了一對情人,傷感的往事還未訴說清楚,她卻已經一去無蹤影。短短十八天的戀情,結束的沒頭沒腦,又似包含無限。對成功的作家來說,故事並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作家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作品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完成了從工業社會向消費社會的轉變,即將迎來80年代的經濟鼎盛時期。
在這個眾人都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邁步進入新時代的時刻。面對時代轉折,村上覺察到的是一個對個體自我具有更大的控制性、侵害性的時代即將到來,這個時代就是他後來在小說中所稱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
這時,他已經對這個已經逐漸到來的時代感到了厭惡。
作品榮譽
榮獲第二十二屆群像新人獎。有評委認為:“每一行都沒有多費筆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這是村上春樹的成名作,在日本已售出一百四十餘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