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唯物主義風格
-
2 # 說好每一句話
這本書的男主溫斯頓‘史密斯,算不上個性鮮明,可他能夠在老大哥的眼皮底下悄悄地進行反抗也是實屬不易。也許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是我們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雖然最後在結尾處,史密斯被成功洗腦,但他能夠堅持那麼久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老大哥們施加與他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折磨,還有精神上的折磨。不過就像書中所說,有時候並不是自己不想堅持下去,只不過肉體所帶來的疼痛使得自己無法再堅持下去,肉體的疼痛有時會比精神的折磨更加痛苦
書中有一句話關於自由的:自由就是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當一個社會連最基本的權利,自由思想也被剝奪之時,這個社會只有最上層的人在活著,其他人只不過是玩偶罷了。
書中的老大哥無處不在,人們沒有自己的判斷,沒有了隱私,沒有了情感,不要說作為一個人,哪怕就是一隻動物也不存在,只是剩下一堆堆的肉體,木偶般的任人操縱。
悲哀的不僅是自由思想的剝奪,還有那生命也是隨時可以被奪去,史密斯最終被洗腦,虔誠的相信了老大哥的論調,但是老大哥就是要這樣,讓他在包含對老大哥的崇敬之情中被槍決,而在此之前,決不允許普羅大眾懷著對老大哥的質疑中死去。
一個人的一言一行被曝光於大眾之下,就連腦子裡的想法還有思想警察的監控,這樣的生活與行屍走肉有何區別?
在這麼一個世界裡,普羅大眾永遠被老大哥等少數幾個人在操控著,世界的遊戲過則也有那麼幾個人在修改並玩著,那麼這樣的烏托邦世界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加的惡劣,更加的殘忍冷酷。
烏托邦的世界永遠只是一個夢想,夢想,那也是一個夢,只不過這個夢太過於絢爛,讓人們一直追求著。夢就是夢,不是現實。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將自己周邊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一九八四》是本經典,需要我們一遍又一遍的靜下心來去閱讀,感想太多,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明白來了,且書中講述不僅有有關於自由,烏托邦的社會,還有愛情、親情等。每讀一遍,更加喜愛此書。
-
3 # 石油人2019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左翼作家喬治·奧威爾於1949年出版的長篇政治小說。在這部作品中奧威爾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來社會中,獨裁者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人性被強權徹底扼殺,自由被徹底剝奪,思想受到嚴酷鉗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下層人民的人生變成了單調乏味的迴圈。
這部小說與英國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扎米亞京著作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2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2015年11月,該作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1984》這本書,在中國很不待見,也許是政治的原因吧。但是,本書絕對沒有影射我們新中國的意思,要知道,作者1950年就死了,而書1948年就完成,在那訊息不流通的年代,他也不可能有心情來諷刺一個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國家。
也許,只是因為《1984》是一本描寫反烏托邦的書,而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就是烏托邦的原因吧。就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1984》這書,在中國處於半封禁狀態。我曾看過好幾遍這書,也看了其它的一些反烏托邦的書。毫無疑問的是,反烏托邦裡的烏托邦不是我們追求的烏托邦。它們描寫的烏托邦令人不寒而慄,令人害怕。
《1984》裡有這樣一句話,讓我感到深深的害怕。大意就是”歷史是不存在的,歷史存在的依據就是歷史書的記載。所以,掌握了現在,也就掌握了過去與未來。“在書中,為了掌握歷史,主角所在的真理部,不斷的修改歷史書,以此來控制歷史。
《1984》是一本好書,裡面還有很多值得說的,最主要的是,它能警醒我們。讓我們的思想進行昇華,從而真正思考一些問題。它的思想與給人的警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與收穫,我就不在這裡誤導大家了。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看看它。相信,它不會讓你失望的。
-
4 # 方暮暗20210228220000
“一個寓言,而非預言。”
久仰大名,卻剛剛才讀完一遍。
有一點小失望,本期待著它能夠給我帶來靈魂的顫慄——最好是那種喘不過氣來的壓迫感、空間上的擁塞、冬日午夜的寒冷……
只可惜,沒有。
倒不是說這本書不好——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故事,並且能給人“思考感”。而且作者本人在遭受極權迫害後,對社義的信仰不改,並且保持著對“無產者們”的期待與熱愛,這令我對其更添幾分欽佩。
只是沒有感受到應有的恐懼而已。
也許是文化的差異,也許是翻譯的問題,也許是讀時不夠專心……和書中的人物和故事總有些隔閡,無法感同身受。
我不喜歡極權,對集權卻不反感。
書中無處不在的“老大哥”雖然使我不舒服,卻不能給我太多的恐懼——於21世紀20年代的我們而言,這個形象無異於兒時所畏懼的森林深處的大灰狼,長大了自然就不再害怕。
奧威爾無疑是傑出的,他的思考和畏懼在二十世紀中葉具有獨一份的價值。只是,也不知該說遺憾還是慶幸——他,落伍了。
這樣的描述可能不夠準確和禮貌,但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對我們現在意義不大。此刻,我們所立足的地方,沒有極權生長的土壤。(至少短期內確乎如此)
更可怕的,步步緊逼卻悄無聲息的,被無數人警告過的危險,不是這個。
“奧威爾害怕我們被自己恐懼的事物毀掉,赫胥黎害怕的卻是大家喜歡的東西。”
迫在眉睫的危險,是娛樂——明確些說,從上個世紀尼爾·波茲曼為代表的清醒者就在警告我們;含糊些說,兩千年前的哲人們也曾擔憂;到今天大大小小,無論是誰也能就這個問題說上兩句了。
你,我,誰不知道呢?
可是,你,我,誰又能避免?
靈魂的空洞在吞噬虛假的泡沫後非但沒有填滿,反而愈來愈大了。
【按:就可讀性而言,《1984》我認為不如奧威爾的另一本書——《動物農場》。】
回覆列表
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空有軀殼,卻無自我的思想,與行屍走肉與機器人沒有多大區別,人的價值也不能完全的體現出來。正因為人有思想才稱為萬物之靈,擁有管理的能力。這是讀完《1984》之後第一感受。現在才知道從前五四運動青年、歷代知識分子所宣稱自由、獨立的重要性。
生活在思想受到控制、個人崇拜的時代的人是可怕、可悲的,思想高度集中於一人、行為指示都受到這種高度集中思想的支配,就如納粹時期的人們,更可怕的地方在於有異己之人會盡力消滅或者加以思想改造,這種對人思想的干預的痛苦毫不亞於肉體上的折磨,書中的溫斯頓就是經歷這種痛苦的人,他曾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雙重思想,但最終卻成為一個服從於黨、服從於他人指令的人是可惜的,但也看到這種經歷思想折磨是可怕的,毫無人道可言。
溫斯頓是本書的主人公,全文都是以他為線索展開,在文中,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思想活動、思想之間的博弈,行動上的反覆無常,這些都是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在文中出現了思想警察、攝像頭等事物,這些東西都是為了配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工具,更可怕的是統治者為了美好自己的形象,當自己的預言、戰況不盡人意之時,與現實不符之時,會讓像溫斯頓這樣的人儘量削去過去的歷史,美好自己的形象,以加強統治。對於那些不服從黨的指令、黨的思想的人,思想警察會插手控制,甚至對其使之消失,並把他的歷史記錄完完全全的從歷史中削去,人如同沒有來到這世界一樣,完全的消失,無人問津。
但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也看到溫斯頓和喬麗亞的毫不妥協,因為思想兩人走到一起,因為思想,二人成為朋友甚至是情侶,他們渴望思想上的自由,雖然兩人還存在著很大的思想代溝,但他們兩人還是在眾人之中少見的不予之妥協的人物。雖然兩人的事蹟暴露,兩人都被送入仁愛部,受到思想的控制管教,但他們的反抗是可貴的,為思想而反抗,為思想而活。
本書的結尾是可悲的,溫斯頓被思想改造最終成為服從的人,但本書對人的啟發遠遠大於其結尾,牢籠中的自由,身體雖被控制,但思想自由卻是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思想自由值得人珍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