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86922377030

    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鴻門宴發生的時候是公元前206年,也就是當司馬遷成年了開始記錄這個故事的時候,鴻門宴都已經發生快100年了。100年前的事,是虛構的不是很正常嗎!

    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根據記錄方的傾向不同,其記錄的結果也往往是不同的。就像鴻門宴,也許這次宴會是發生過的,可發生的細節,難道真的是史記裡說的那樣精彩了?司馬遷本人又不在場,他怎麼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絕對客觀的歷史記載是不可能存在的,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因為人本身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立場和價值判斷。

    同樣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記敘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後人只能透過各種記敘對比和分析,總結出對某段歷史史實的基本認知和共識。

  • 2 # 使用者2046061040448

    總結下來,有這麼幾條:

    一,楚懷王的關中之約,先入關破秦者為關中王,信譽約定上項羽理虧。

    二,項羽聽信投誠者曹無傷劉邦關中稱王之說,才準備與劉邦開戰的。而曹無傷是臨陣倒戈的小人,其言即便是真實的也沒有可信的力度,劉邦親自到來說明情況,更證明曹無傷是小人告惡狀。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項伯是項羽的叔父,親人的說辭堪比枕邊風,多是入心入骨。項伯為報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張良,被忠心不二的張良和善於採納別人諫言的劉邦說動,約定劉邦親自登門解釋誤會。項羽被項伯說服,放棄戰爭,接受劉邦的解釋(投降)。

    四,大老粗樊噲闖帳訴衷腸,替劉邦說出“委屈”。項羽是要面子的人,此時便更不能殺掉劉邦,否則自己臉面難存。

    五,這一點,司馬遷沒說,那就是項羽當時雖然已是最強的勢力,但是,他仍然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觸犯眾怒,遭到群毆。當時的義軍並非他一家,周邊還有幾個強勁的勢力,他還有所顧忌,並沒有和其他義軍徹底攤牌,也還沒有和楚懷王鬧翻,還是把自己擺在義軍的位置,他的戰略部署在緊要的關頭並沒有得到轉變。

    可見,司馬遷寫鴻門宴的一個潛臺詞,

    就是項羽在接受劉邦赴宴之時,就已放棄戰爭,

    所以,無論范增怎麼使眼色都是白搭的,

    項莊舞劍也註定只是徒勞。

    放棄了戰爭的項羽,

    又沒能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

    就等於一下失去了兩次一鼓作氣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那麼未來的歷史就在這一刻改變了。

    另外,司馬遷一再不惜筆墨渲染這一宴會細節,

    應當也是有深刻用意的:

    司馬遷描寫劉邦勝利的原因是,

    他能聽地進身邊人的勸諫,

    並且先有張良俠義救友在先,

    後有項伯捨身相救。

    再者是張良、樊噲等人能生死相隨,

    劉邦為人處世的品德在此高佔上風。

    相反,本來還可以用勢力說話的項羽,

    卻因為想的太多且好面子又狂妄自大,

    聽不進身邊人的建議,

    所以一再錯失幹掉對手的良機!

    總結下來就是,在大事處理上,

    項羽留下了太多的瑕疵和把柄,

    遠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所以,從司馬遷的鴻門宴來看,

    誰的人品好,誰能得人心,

    誰的格局大,誰能把控大局,

    誰的眼光高,誰能掌控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支援國產,紅旗suv哪款車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