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的常見樹形以及特點。常見樹形
1.主幹形:主幹形多適宜於分枝角度小、直立性強的品種。苗木定植後,不剪頂。秋季定植的次年春萌芽,早春定植的初夏開始萌芽,頂芽抽枝向上直立伸長成為中央主幹,待離地面高70~80釐米處的腋芽抽出3~5個新梢後,選3個方向均衡的枝條作為3個主枝。第2年,中心主幹不剪,任其生長,仍留3個主枝,方向與上年的主枝錯開,距第一層70~80釐米。使上下主枝不致重疊。各主枝的向外延長枝應留側芽枝。枇杷側芽枝較頂芽枝抽生長、多,且向外斜生,它除了作為第一層主枝的延長枝外,還可選1~2個作為側枝,在距中心主幹60~70釐米處,同時選留一個作為副主枝的預留枝。第3年,選留第3層主枝3個,與第二層間距離60~70釐米,第二層上選留側生枝12個。第4年,在距第三層50~60釐米處選留3個主枝。第5年以後,視立地條件按上述方法留5~6層主枝。使形成直立高大的樹體。
枇杷種植
2.疏散分層形:疏散分層形的樹形,適合於比較開張性的品種。主枝層數可依生長勢、土層土質等來決定,以2~3層為宜。苗木定植後,不剪頂,在距離地面60~70釐米處選留腋芽所抽生的3~4個新梢作為主枝,主枝間呈120°或90°,各層主枝間應保持60~70釐米的距離。第2年,在中心主幹上選擇3個抽生的春梢作為第2層主枝,方向與第一層錯開。同時在第層上距主幹60~70釐米處選留側枝。第3年,在主幹上距第二層40~60釐米處選留2~3個春梢作為第三層主枝,方向與第二層錯開。同時在第一層上距第一側枝30~40釐米的反方向處選留第二側枝,在第2層主枝距主千40~50釐米處選留側枝。第4年,在第一層和第二層距前一年側枝30~40釐米的反方向處選留側枝。
3.變側主幹形:變側主幹形適於不同的枇杷品種。主於直立生長,變側主幹比主幹低,樹高一般2.5~3米,幹高50~60釐米,全樹5~7個主枝。變側主幹形樹體主枝少,枝條稀疏,通風透光性好,修剪方法簡單,容易操作。通常每年留一主枝,將其餘主幹上的萌生枝除去、摘心或短截,使其成為枝組。苗木栽植後,當年春季定幹高50~60釐米,選一生長旺盛的直立側枝作為中央主千,另留1個側枝作為第一主枝。第2年,在中央主幹上距第一主枝30~40釐米處選留1個側枝作為第二主枝,與第一主枝間呈90°~120°。第3年以後同前,逐年留一主枝,錯落伸向四周。呈螺旋式上升排列。同時在各個主枝上根據空間合理配置側枝或結果枝組。
4.多層式杯狀形:多層式杯狀形適合樹形開張的品種。具有操作方便、用工省、果實質量好的特點。多層式杯狀形是在分層形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樹高2.5~3米,幹高50~60釐米,全樹9~10個主枝,分層排列。第一層上培養3個主枝,方位角120°。第二層3個主枝,分別插在第一層主枝間,第一、二層層間距1~1.2米。第三層3~4個主枝。第二、三層層間距約1米。在每一層內,各主枝間應相距6~10釐米,以防止“卡脖現象。幼樹期間(最初6~7年),每年保持主幹直立生長和側向延伸,疏除多餘枝條,培養良好樹形。樹勢較弱時,也可在留足第二層主枝後即行落頭,形成兩層杯狀形。
5.矮化樹形:可採用矮化砧培養矮化樹形。整個樹體高不超過3米,主幹高約60釐米。一般選留一層角度均勻的3-4個主枝,於每個主枝上留分佈均勻的橫向和斜生的側枝。即可形成較大的矮化樹冠。對樹勢強、樹齡在30年生以下的主幹形、疏散分層形、多層杯狀形的樹,可將其改造成矮化樹形。方法是:逐年或隔年自上而下疏去第一層以上各層主枝,最後把主幹也截去。在改造成矮化樹形的同時,配備好第一層主枝上的副主枝及結果枝組。凡是截去的大傷口,都必須塗抹保護劑,以防病菌侵入,而對暴露在Sunny下的枝幹,則應塗石灰乳劑,以防日灼。修剪,幼樹可在春梢萌發前修剪。
枇杷的常見樹形以及特點。常見樹形
1.主幹形:主幹形多適宜於分枝角度小、直立性強的品種。苗木定植後,不剪頂。秋季定植的次年春萌芽,早春定植的初夏開始萌芽,頂芽抽枝向上直立伸長成為中央主幹,待離地面高70~80釐米處的腋芽抽出3~5個新梢後,選3個方向均衡的枝條作為3個主枝。第2年,中心主幹不剪,任其生長,仍留3個主枝,方向與上年的主枝錯開,距第一層70~80釐米。使上下主枝不致重疊。各主枝的向外延長枝應留側芽枝。枇杷側芽枝較頂芽枝抽生長、多,且向外斜生,它除了作為第一層主枝的延長枝外,還可選1~2個作為側枝,在距中心主幹60~70釐米處,同時選留一個作為副主枝的預留枝。第3年,選留第3層主枝3個,與第二層間距離60~70釐米,第二層上選留側生枝12個。第4年,在距第三層50~60釐米處選留3個主枝。第5年以後,視立地條件按上述方法留5~6層主枝。使形成直立高大的樹體。
枇杷種植
2.疏散分層形:疏散分層形的樹形,適合於比較開張性的品種。主枝層數可依生長勢、土層土質等來決定,以2~3層為宜。苗木定植後,不剪頂,在距離地面60~70釐米處選留腋芽所抽生的3~4個新梢作為主枝,主枝間呈120°或90°,各層主枝間應保持60~70釐米的距離。第2年,在中心主幹上選擇3個抽生的春梢作為第2層主枝,方向與第一層錯開。同時在第層上距主幹60~70釐米處選留側枝。第3年,在主幹上距第二層40~60釐米處選留2~3個春梢作為第三層主枝,方向與第二層錯開。同時在第一層上距第一側枝30~40釐米的反方向處選留第二側枝,在第2層主枝距主千40~50釐米處選留側枝。第4年,在第一層和第二層距前一年側枝30~40釐米的反方向處選留側枝。
枇杷種植
3.變側主幹形:變側主幹形適於不同的枇杷品種。主於直立生長,變側主幹比主幹低,樹高一般2.5~3米,幹高50~60釐米,全樹5~7個主枝。變側主幹形樹體主枝少,枝條稀疏,通風透光性好,修剪方法簡單,容易操作。通常每年留一主枝,將其餘主幹上的萌生枝除去、摘心或短截,使其成為枝組。苗木栽植後,當年春季定幹高50~60釐米,選一生長旺盛的直立側枝作為中央主千,另留1個側枝作為第一主枝。第2年,在中央主幹上距第一主枝30~40釐米處選留1個側枝作為第二主枝,與第一主枝間呈90°~120°。第3年以後同前,逐年留一主枝,錯落伸向四周。呈螺旋式上升排列。同時在各個主枝上根據空間合理配置側枝或結果枝組。
枇杷種植
4.多層式杯狀形:多層式杯狀形適合樹形開張的品種。具有操作方便、用工省、果實質量好的特點。多層式杯狀形是在分層形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樹高2.5~3米,幹高50~60釐米,全樹9~10個主枝,分層排列。第一層上培養3個主枝,方位角120°。第二層3個主枝,分別插在第一層主枝間,第一、二層層間距1~1.2米。第三層3~4個主枝。第二、三層層間距約1米。在每一層內,各主枝間應相距6~10釐米,以防止“卡脖現象。幼樹期間(最初6~7年),每年保持主幹直立生長和側向延伸,疏除多餘枝條,培養良好樹形。樹勢較弱時,也可在留足第二層主枝後即行落頭,形成兩層杯狀形。
枇杷種植
5.矮化樹形:可採用矮化砧培養矮化樹形。整個樹體高不超過3米,主幹高約60釐米。一般選留一層角度均勻的3-4個主枝,於每個主枝上留分佈均勻的橫向和斜生的側枝。即可形成較大的矮化樹冠。對樹勢強、樹齡在30年生以下的主幹形、疏散分層形、多層杯狀形的樹,可將其改造成矮化樹形。方法是:逐年或隔年自上而下疏去第一層以上各層主枝,最後把主幹也截去。在改造成矮化樹形的同時,配備好第一層主枝上的副主枝及結果枝組。凡是截去的大傷口,都必須塗抹保護劑,以防病菌侵入,而對暴露在Sunny下的枝幹,則應塗石灰乳劑,以防日灼。修剪,幼樹可在春梢萌發前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