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ki飛不過
-
2 # 小腦斧的雜貨鋪
“終南捷徑“的典故來源於初唐時候,當時有些士人隱居深山,不但名聲未損,反而身價倍增,受到社會上下的熱捧和禮遇,名利雙收。這個社會現象,讓一個人動了心思。他叫盧藏用。此人還挺有才華,而且也是出身北方大族。考取進士,對他來說並不難,但苦於不到上司的賞識,於是跑到終南山隱居準備曲線救國。一來二去,皇帝聽說本朝居然有個進士躲在終南山隱居,趕緊命人去請他出山,封了個“諫議大夫”的美職。因為這個官職常隨皇帝的車駕而行,所以當時人便譏稱他為“隨駕隱士”。
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他奉召拜見皇帝后,準備回山隱居,正好遇見已經做官的盧藏用。盧藏用指向終南山的方向感嘆:“這裡面也有的是隱居的好地方。”司馬承禎卻回答說:“依我看來,這裡面都只是尋求當官的捷徑。”盧藏用聞言大為羞愧。
李白自稱“天生我材必有用”,從不掩飾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李白公開表示自己欲“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願為輔弼”清楚地表明,李白要入相攬權,要進入高層。與一般文人不同,李白持才狂放,不願按部就班地走科舉之路,想透過非常手段製造非常效應,走“終南捷徑”。
開元十八年(730年)夏秋之交,三十歲的李白抱著“三十功名塵與土”的心情離開湖北安陸,經南陽來到長安。李白到達長安後並沒有直接進入長安城,而是隱居在距離長安城不遠的終南山。李白隱居終南山的目的,《贈裴十四》中說得很清楚:“身騎白,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即以隱居為手段自抬身價,以便有朝一日得到君王重用,完成功業。為了實現“買君顧”的理想,李白以隱居地終南山為據點四出活動。在長安,他結識了崔宗之,拜見了宰相張說,並結識了宰相的兩個兒子。在他們的幫助下,李白兩次登上終南山樓觀臺謁見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睿宗的第十女,當朝天子唐玄宗的妹妹。她在太極元年出家做道士,賜號“持盈法師”。李白在玉真公主別館向公主呈獻了《玉真公主詞》等一系列表達進取、希冀提攜的贈友唱和之詩,意在求得玉真公主的賞識和引薦。遺憾的是,李白在玉真公主別館忙乎了一陣子,卻沒有得到任何舉薦。第二年,李白待不下去了,於是走出終南山,西遊邠州﹑坊州。翌年春,再由坊州回到終南山。不想,他在長安街市與一幫鬥雞徒發生衝突,五月即離長安由黃河東下至梁苑,無可奈何地返回安陸。李白雖然悵然、苦悶地離開了終南山,但他的隱居並沒有白費。後來,玉真公主還真的在皇帝面前舉薦了李白,這才有了後來天寶元年的奉召入京和賜翰林供奉。李白在終南山實施的這一系列的“買君顧”活動,雖然當時看著貌似無果,但後來還是起了關鍵性作用,這表明“終南捷徑”還是有用的,難怪士人要競相模仿。
-
3 # 青梅煮酒不論英雄
要了解深入理解“終南捷徑”一詞的意思及其與李白的關係,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唐朝與道教的關係。
一、唐代統治者與道教的關係
唐時的道教非常興盛發達。唐高祖李淵自稱是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的後裔,他下聖旨規定道教為國教,為三教之首,享有比儒教、佛教更高的地位。唐玄宗尤其崇通道教,加封老子尊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科目,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禮遇厚賞。玄宗又下令兩京及全國各地大建宮觀,供奉老君,並屢次託稱老君降臨,傳授祥瑞之物。究其根本,道教的煉丹術和養生術可以滿足帝王長生不老的幻想,道教的神話又為帝王的統治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由於相互的需要,統治者對道教極為尊崇扶持,道教在當時極為興盛,研究道經和教義、科儀的學者紛紛湧現,如袁天罡、李淳風以及後來的司馬承禎、吳筠等等,都是極受皇帝推崇的道教人物。
二、終南山便捷的地理位置
終南自古為仙人修道聖地,被道教奉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長期以來,由於隱居修煉的高道大德輩出,道法道術日顯,促進了道教門派的萌芽、誕生與繁榮,於是便有了“自古終南出神仙”的美譽。同時,終南山距離都城長安很近,便於那些有名望的道士隨時接受皇帝的召喚,入宮講法。這樣,終南山道士便與皇權形成了極為親近密切的關係。很多人便利用這一點得到道士的推薦,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平步青雲。
三、終南捷徑的典故
古代人隱居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是不願與官場之人同流合汙;有人的是科場、官場失利;還有一種人,其隱居的原因比較特殊,是想憑藉隱居之舉抬高自身聲望、提升身價,以此來謀求官職。因為隱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士人中形成影響,所以朝廷往往會任用那些假意隱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重視。盧藏用就是出於最後這種目的,他透過隱居之舉,取得了賢名,後來果然被唐中宗請入朝中做官,先後擔任左拾遺、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等職。時人因為盧藏用曾隱居多年,將其稱為“隨駕隱士”。《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唐朝時,書生盧藏用因為沒有考取進士,便和哥哥盧徵明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以此擴大影響,後來朝廷終於讓他出來做官。當時,盧藏用和茅山第十二代宗師、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交好多年,可是他們二人在興趣志向上相差很多。有一天,司馬承禎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長安宮中談道說法。臨別之際,盧藏用以朋友的身份來給他送行。司馬承禎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隱天台山的意願,而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並說:“這座山裡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遠走他鄉呢”司馬承禎立刻就明白了盧藏用的意思,當即正色說道:“在我看來,終南山只不過是通向官場的一條便捷之道罷了。”盧藏用聞言,面露愧色,感到很尷尬。
因此,終南捷徑便用來比喻求名利最近便的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四、李白與終南捷徑的關係
唐代大詩人李白與終南山道士淵源極深。司馬承禎是當時的道教領袖,他與著名道士吳筠都是茅山道士陶弘景弟子,作有琴曲《蓬萊操》《白雲引》,並撰有琴學著作《素琴傳》。司馬承禎不僅道學深厚,還寫得一手好篆,精通琴曲,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屢次召見,唐睿宗賜他寶琴和霞紋帔等物,玄宗還為他造了陽臺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司馬承禎與茅山道士李含光、晚年出家的道士賀知章、太常卿韋絛等人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創作改編道曲,交流道學。他還有一個“仙宗十友”的圈子,其中就有當朝的名流才子陳子昂、孟浩然、王維等,其中名氣最大,一生軌跡受茅山影響最深的就是李白。大約二十四、五歲時,李白結識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與李白一見如故,稱他氣度非凡,才情超人,贊他有“仙根”。這與後來賀知章稱李白“謫仙人”倒是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是茅山道士司馬承禎為李白的燦爛人生打開了第一道門。後來,李白又結識了與司馬承禎同修於潘師正門下的吳筠。吳筠深得玄宗的器重。42歲的李白在吳筠的極力推薦下入了長安城,終於等來了仕途“扶搖直上”的機遇。“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表達的便是李白當時透過終南捷徑實現人生理想的喜悅心情。
回覆列表
終南捷徑 ,比喻求名利的最近門路。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
話說唐朝時,書生盧藏用因為沒有考取進士,便和哥哥盧徵明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以此擴大影響,後來朝廷終於讓他出來做官。
當時,盧藏用和道士司馬承禎交好多年,可是他們二人在興趣志向上相差很多。
有一天,司馬承禎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長安宮中談道說法。臨別之際,盧藏用以朋友的身份來給他送行。司馬承禎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隱天台山的意願,而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並說:“這座山裡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遠走他鄉呢?”
司馬承禎立刻就明白了盧藏用的意思,當即正色說道:“在我看來,終南山只不過是通向官場的一條便捷之道罷了。”盧藏用聞言,面露愧色,感到很尷尬,甚至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自此以後,許多人都效仿盧藏用,隱居在終南山上,以唐朝為最。
大部分是題詩幾首,請一位小吏拿去京城上見皇帝,以此求得做官之路。
像杜甫,李白等人,在他們的前期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古代人隱居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是不願與官場之人同流合汙;有人的是官場失利;還有一種人,想憑藉隱居之舉抬高自身聲望、提升身價,以此來謀求官職。
因為隱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士人中形成影響,所以朝廷往往會任用那些假意隱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重視。
盧藏用就是出於最後這種目的,他透過隱居之舉,取得了賢名,後來果然被唐中宗請入朝中做官,先後擔任左拾遺、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等職。時人因為盧藏用曾隱居多年,將其稱為“隨駕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