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詩說詞
-
2 # 使用者93763773216
sorry,回答晚了:
1.要用哲學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古代道家哲學裡,道就是無所不在、道就是無限和萬物始源,就相當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狀態。
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後還有一句:“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指出的是宇宙的誕生始源,即是“混沌狀態”,說的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狀態。
《道德經》天地之始首章其實就是講的宇宙的開始、開端的哲學。
2.先指出一個題幹致命錯誤,原著中的斷句是這樣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題幹標點錯了,少了逗號,會造成重大理解失誤)。
只要把標點加上,一拆解,意思自然出來了~
【拆解】
道:“道理”,宇宙法則自然規律(宇宙大爆炸及萬物的一切理論)
可道:可以說清楚
非常道:不是終極的宇宙法則自然規律
名:科學理論
可名:可以成為現有的科學理論
非常名:不是終極的科學理論
【組裝】
組裝起來就是:目前可以求證的宇宙自然規律都不是終極的自然規律,目前現有的科學理論體系都不是終極的科學理論體系
3.那麼是什麼意思呢?
這段話是道德經天地之始開篇的頭幾句,告訴我們古代的哲學家對宇宙奧秘的探討,我們知道歷史上古人對宇宙自然規律時進行過積極探索的(比如數星星的張衡、比如問天的屈原)。
從這幾句話來理解,古人認為宇宙是無窮無盡的,用現在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宇宙無限輪”,而人類對於宇宙目前的認識都是膚淺的(即使到現在都還是這樣),以現有的人類知識能力水平,所能達到的對宇宙的認識都是膚淺片面的,因為宇宙是無限的,永遠都不可能探索完——有點古典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可惜到後面就唯心了。
延伸:
個人覺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牛頓、愛因斯坦甚至霍金都不敢否認神靈上帝存在的根本原因,因為你付出了一生努力去研究宇宙,結果發現你越研究越是無法弄清楚宇宙的終極規律,甚至會發現自己的理論自相矛盾,自己推翻自己的理論。所以導致後來很多科學家最後都去尋找空想出來並不存在的上帝以求精神安慰……
===========================================
-
3 # 嚴師說字
《道德經》的前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的解釋說,第二個“道”是講說之意,感覺有點牽強,發表下自己的拙見,供大家爭議或參考!要想理解“經典”,就必須對經典中的字透徹理解。不然就會荒腔走調,歪曲理解。下面我們先看看“道德”二字的本義。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變形“辶”會意而成的字。首先要弄清“首”的本義。
首(手shǒu)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似乎是頭上有發的側視頭形。到篆書再不象人頭或獸頭的形狀,反推甲骨文和金文的圖形字並不一定是“首”字。隸變楷化後,從夏(夓)字的本義看,夏為繅絲織綢的過程。“”是下的古文的變形,表示織綢過程是從經線的的尾端(下端)開始織到經線的始端(上端);“目”為經線和緯線織成方形綢布,古代織綢經線較短,繞在固定的方框上,織出綢緞不長,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現在織成很長的卷布;“八”表示分開經線來穿緯線,布的兩端都有不能再穿梭的經線頭,在上為“首”,表示開始 的經線端即開頭,在下為“頁”,表示結束的經線段即結尾。開頭(首)和結尾(頁)即兩端,就是布的兩頭,所以首和頁都可引申為“頭”。首借“手”聲表示織綢需要雙手協調。首的本義為織綢開始的布頭。
“辶”是走的變形,變形就會增義,下面先看“走”意義。
走(擬聲zǒu)的金文字形看上是“大”字,也可理解是“夭”的省形,是小孩象伸開兩臂保持平衡,開始學走路的樣子;下部是“止”,象人腳;合起來表示小孩子邁步學走路的動作。隸變楷化後,用筆畫詮釋了走的意義。走是由“十”、橫“一”、豎“丨”、短橫“-”、撇“丿”和捺“㇏”組成的字。“十”表示走路要有一定方向;“一”表示學走路身體要平衡;“丨”表示走路身體上部要直立(躬身為跑);“-”表示走路是向前邁步(向前為走,向後為退);“丿”表示一足向下向後用力;“㇏”表示另一足向前向上邁出。讀音模擬走路時足與地面的撞擊聲。走的本義是小孩子開始邁步學走路的動作。走變形“辶”之後,意義更加完善地表達了“走”的意義。“辶”是由點“丶”和折“乛”、彎“”和捺“㇏”組成的合體筆畫,筆畫意義也會疊加。“丶”起指示作用,這裡指示走路要有方向;“乛”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邁步的弧度;彎“”表示前凸或上凸的運動,這裡指示走路屈膝的狀態;捺“㇏”表示向前或向上的運動,這裡指示腿腳向前邁步的動作。
由首和“辶”會意而成的“道”字,從字形來看,表示開始走路。道借“到”聲表示走路可以到達終點。這樣從“道”的形和聲合意就會得出,道的本義就是從開始走到終點的過程。所以,可引申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過程,也可引申為事物的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發展規律。
德(得)的初文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會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無歪心雜念為惪;後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為也要正直。德借“得”聲表示心底正直、行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透過歪門邪道所獲取的財富,非所得。不屬於自己永遠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敗分子,貪汙所得,最終都得被清算充公,一無所得。
“道可道”中,“可”把兩個“道”關聯起來,“可”是什麼意思呢?
可(肯合切)是由口和丁組合的字,口表示說唱,丁是人的變形,表示男人,常說“男丁”,所以甲骨文“可”是男人唱歌之形,“可”是“歌”的古文。《說文解字》“可,聲也。從二可。”“可”也是哥的初文。哥的形義為二丁表示兩個男人,兩口表示上下呼應,歌唱中要合曲律,所以表示男子弟對兄之間的稱呼。後來加歸類符號“欠(唱歌要深吸氣)”,繁化為唱歌的“歌”,“哥”是歌的初文;把“哥”作弟對父兄的稱呼之用。“可”就引申為唱歌是否合聲,配合是否得當、合適,得領唱者的是否認可,肯定。《說文解字》:“可,肯也。”
“道可道,非常道”應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道理(或規律)已被大家認可的道理(或規律),並不是永恆不變的道理(或規律)。如“地心說”到“日心說”的發展過程。
後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中“名”是什麼意思呢?
名(冥)是由夕和口會意而成的字。夕是表示太陽落山,天色昏暗,人們已經看不清事物;口表示說或者描述。總體會意就是當人們看不清對方人或事物,就會透過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徵,進而用一概念(名稱)來確定人或事物。名借“冥”聲完善名的意義,即冥暗看不清對方人或事物,故用口述一個概念即名字來說明。
“名可名,非常名”應理解為:物質的概念(或名稱)中已被大家認可的概念(或名稱),並不是永恆不變的概念(或名稱)。如“小姐”這個概念原來是指對女士的一種尊稱,現在在北方成了服務行業中一些女服務員的一種“特殊職業”。
這兩句是一種排比關係。老子把“名”來比喻“道”,便於人們對“道”的理解。本義為: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回覆列表
對於《道德經》開篇這句話,歷來很多人解讀,最常見的解釋就是:“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但卻不是普通語言能表述清楚的;“名”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但也不是普通語言能表述清楚的。
是不是感覺很繞?好像是說了,又好像什麼也沒說?其實老子他老人家當初更糾結,他察覺到了天地之間有這樣一種規律,可是又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就強行取了個名字叫“道”,可見老子自己也很難說清楚。不是他自己不知道,而是他無法用語言準確表述出來。
人經常會有這樣的時候,明明心裡明鏡似的,可向別人說的時候就是說不清楚,比如愛情。
如果我們用愛情來舉例,從古至今大家都說愛情,可誰又能把愛情擺出來讓人看?當然不能了。因為愛情只是一種情感,無形的,就像“道”。可是我們又是怎麼感受到體驗到愛情的呢?從彼此兩人的言談舉止,即便只是一個細小的面部表情。這時的愛情就變成有形的,就是“名”。
外人怎麼知道一對男女是不是相愛的?相愛到什麼程度?就是從兩人的言談舉止,那怕只是互相對視時的一個眼神。同樣的道理,我們去了解道,也應該是這樣的,由名觀道,見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