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語默話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點人情味兒的帝王不多,劉禪算一個。
我比較喜歡劉禪。
論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劉禪並不是個優秀的君主,甚至連及格線都夠不上,但要說人性,劉禪確實是個好人。
在中國古代皇權社會中,有這麼一種現象:“國家弱小,個人強大,必然生事”。
比如說後周時期的趙匡胤。國家孱弱,君主年幼,強臣掌兵,就生出“黃袍加身”的事端。
再比如說南宋時期的岳飛。國家虛弱,大將手握重兵,性格剛強,就生出“風波亭”的千古奇冤。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數不勝數,包括在漢末三分時代也屢見不鮮。
國家大事,因一而成,因二三而敗。在皇權時代,權柄必須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國家才能穩定和發展。
關鍵就是,這個權力掌握在誰的手中。
我們發現,在漢末三國時代,軍閥混戰,彼此征伐,一片亂象,但外緣的匈奴、羌、氐等沒有哪個異族政權能夠趁虛而入,佔點便宜。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很簡單:各個割據勢力的大權都掌握在最有本事的人手中。
所以曹操就敢威脅匈奴右賢王,讓他老老實實把蔡文姬送回來;司馬懿敢屠遼東,沒人敢咋刺;孫權敢向南擴張地盤,奪島霸地,無人能當。
而最弱的蜀漢也能舉兵南征,以強力碾壓和制服蠻王。因為蜀漢的權力掌握在國家最有本事的人――諸葛亮的手中。
劉備死後,幼主劉禪繼位。國家實力大損,風雨飄搖,四面受敵,“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憑著高超的政治智慧,巧施妙手,縱橫捭闔,內穩朝局,外御強敵,再聯孫吳,北拒曹丕,南平孟獲,生生地把一盤陷入絕境的死棋走活了。
蜀國當時就處在這種“國家弱小,個人強大”的境地。但劉禪和諸葛亮就樹立了一個“君臣相容”的典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現在有人批評諸葛亮,說他專權,不肯還政於劉禪。純粹是胡扯,多麼淺薄的思維。讓劉禪主政,不要說對付曹丕、孫權這樣的雄傑了,就朝堂上那一個個人精就能把劉禪玩死了。
劉禪治國水平不堪一提,但他大事不糊塗,知道這世上誰是真正對自己好的人,這就足夠了。
諸葛亮和劉禪,一老一少,情同父子,相依為命,彼此信任,相互扶持著,蹣跚地走過了溝溝壑壑,一路坎坷。真的很不容易。
諸葛亮的智慧,發源於內心無限的忠誠和責任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的智慧,來自於絕對的信任和毫無保留的託附,心懷感恩,永存善念。
咱們來舉個例子,諸葛亮死後,蜀國民眾為了感念他為蜀國所付出的巨大貢獻,上書請願,希望為諸葛亮在成都近郊立祠,以為紀念。但劉禪卻斷然拒絕了。
很多一知半解的人以此質疑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感情,認為劉禪內心裡是對諸葛亮不滿的。
這純屬無知。
漢朝時候,對綱常禮法是極其重視的,只有天子才能在都城的郊區為祖先立祠。為諸葛亮在成都立祠,那其實是明褒實貶,當眾宣佈其有不臣之心。
三國時代,有臣子在都城為祖先立祠嗎?有,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司馬懿。然後呢?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如果為諸葛亮在成都郊區立祠,那就將其等同於曹操和司馬懿,將來在史書上同列,也成為篡權不臣之人。
劉禪拒絕為諸葛亮在成都郊立祠,實則是為了保護相父的崇高的名譽,使諸葛亮能夠以高潔的品德流芳後世。
劉禪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德。這樣的君主可能是愚不可及的嗎?
諸葛亮死後,有個名叫李邈的蠢貨向劉禪上書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劉禪見這廝居然敢侮辱相父,勃然大怒,立即將李邈下獄處死。
所以說,在大是大非面前,劉禪是絕對不糊塗的,也下得了狠手。
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兵臨城下,劉禪束手無策,出城投降,這是他的汙點,無論能力還是骨氣,都遠遠不及他老爹劉備。但即便形勢發展到了這種程度,姜維等一干前線將士依然忠心耿耿,企圖翻天覆地,扶保他復位。
能讓蜀軍將士們死心塌地到如此地步,劉禪也絕非無能之輩啊!
-
3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駕崩,太子劉禪登基,年十七。 後主劉禪,後世有人評價他大智若愚。我不贊成。《三國志.後主傳》給出了非常精闢的評價:“素絲無常,唯所染之。”意思是,後主像一塊白布,遇到賢臣,則可為明君;若遇到奸佞,他就是無道昏君了。 怎麼會有人說他大智若愚呢?簡直汙辱這個詞了。看看他做的那叫什麼事吧:倒著說啊。 一、此間樂,不思蜀。 後主投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請他看歌舞表演,表演的是蜀地歌舞,可想而知,唱歌跳舞的也是蜀漢的子民,在座的蜀漢大臣看了泣不成聲。 司馬昭問劉禪,想家嗎?劉禪傻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司馬昭鄙夷地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他這樣子,簡直要把雄才大略的劉備氣活了。
二、再說寵信宦官黃皓: 有一次,姜維勸劉禪,黃皓誤國,應該及早除掉。劉禪風輕雲淡地說,黃皓不過是侍候侍候我,陪我說說話兒,能有什麼危害?姜將軍不要多慮。姜維於是擔心反為黃皓所害,從此只在邊關守著,都不到朝廷裡來。 姜維早先就上奏章說,應該加強邊防力量,重要關卡加派駐兵,以防司馬氏來犯。但黃皓安慰劉禪說,放心吧,不會有人來侵犯我蜀漢的。劉禪寧願相信黃皓,不願相信姜維。而這份奏章,其他大臣竟連聽說都沒聽說,可見黃皓把持朝政到了何種地步,真是誤國誤民。以上兩件事,無論如何也不能說他大智若愚了吧。
那麼是不是他就愚不可及、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也舉兩個例子吧: 一是諸葛亮在世時,劉禪能遵從先帝遺命,事之如父,給予諸葛亮充分的信任,這說明他沒蠢透。他相信先主劉備的識人用人的眼光,他相信諸葛亮做什麼都一定是為江山社稷好,都不會害他。 當時,諸葛亮為繼承先帝復興漢室的遺願,常年北伐,朝廷中有說他窮兵黷武的,有說他好大喜功的,甚至別有用心說他有野心的,但劉禪從沒懷疑過他的相父。再看看鄰國,東吳權臣諸葛恪被誅在先,二代皇帝孫亮被弒在後;曹魏更是君臣反目,曹芳欲誅司馬氏,卻遭到反殺。唯獨蜀漢,君臣相得益彰,堪為佳話。
二是諸葛亮死後,他能任用既定的三個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也是基本做到了用人不疑,使得內政清明,邊境安寧。 這兩個事實,意在說明劉禪不算低能兒。綜之,他的確是一個好人,純良無害。但做為負有一國之責的君主,只做好人,是遠遠不夠的。
回覆列表
曹操,劉備可謂一代梟雄。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沒有培養好下一代。包括諸葛亮在內,起後續接班人是最大的問題。這一點他們都比不過司馬懿。他們打了一場不在同一時空的對決。如果具體說到劉禪,他應該談不上聰明或者大智若愚。三足鼎立的大勢一破,他能怎樣呢?諸葛亮在的時候,都已無大將了,劉禪根本沒有選擇,不投城能怎樣?當然這也怪不得曹操,劉備或者諸葛亮,建立三國鼎立之勢,屬於開國之舉,各方都會全力在開國的定基上,是不可能有精力顧及後輩守土問題的。所以,劉禪本身有問題,環境也不利,人才也不足。所以即使劉禪聰明絕頂,也未必能在短時間改變什麼,但是當時的時局已經沒有時間給他了。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即使不如劉備,應該也不會太差。其樂不思蜀的忍辱負重,保留皇氏一脈再圖大業。但這手活兒是司馬家族的強項,這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你說大智若愚也沒錯,說他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也沒錯。可以肯定的是,他做的是他能做的最好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