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家不知道的歷史

    圯上受書說的是張良得到黃石公所傳《太公兵法》的故事。

    張良作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的出場是在古博浪沙刺秦王,這個時候只能說他有勇,但是作為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光有勇是不夠的,所以黃石公賜兵書為他的謀做了鋪墊,同時也為之後被劉邦重用做了說明。史載:“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當然還有一種潛在的原因是:增加劉邦帝位的正統性。太公就是姜子牙他輔佐了周武王滅商成就周王朝霸業。現在他的兵法傳承者張良也輔佐沛公稱帝,那不是理所當然嗎。

  • 2 # 泡麵侃史

    圯上受書主要講的就是張良在經過黃石老人的考驗之後就成功的得到了一部非常的厲害的兵法,然後行事風格大變,可以說就是判若兩人,但是這段確實是神話了一些,但是我們看看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

    就不會感覺到奇怪了,這件是是在張良第一次復仇失敗的時候,正好是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對於張良來說就是一個分水嶺,所以說,圯上受書看似神話,實際上《史書》是為了表示張良的成長的變化。

    就像我們現在的課本有的時候為了便於理解也是會加入一些神話故事的,同時也是表示張良的不凡的才能。

  • 3 # 騎了個大怪呀

    “圯上受書”是不是確有其事,目前應該很難考證了。這件事發生在張良年少的時候,背景是他與大力士用120斤的大鐵錘刺殺秦始皇失敗,改名換姓躲藏在下邳的時候。

    據《史記.留侯世家》載,躲藏在下邳的張良,閒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看他年老,勉強的忍了下來,去撿了鞋。老人又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撿了上來,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著給他穿上了。老人穿上鞋之後笑著離去了,離開約一里路之後,又回來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5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情很奇怪,就跪下來答應了。5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等候,生氣的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5天以後早早的來會面,5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的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5天以後再早點來,5天后,半夜不到張良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的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10年以後就會發跡,13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就經常學習誦讀它。這就是圯上受書的故事。

    暫不論這事真假,司馬遷記載這件事,大概出於三個原因,一是突出張良尊老愛老的美好品行,這符合儒家道德觀念。而且,張良的祖上和父親都曾做過南韓的相,而且五代為相,官宦世家的孩子應該受過良好的教育,以此來加以證明。二是為張良的才智謀略立依據。他不可能天生就會文韜武略,而且張良也沒做過官,沒領過兵,怎麼會懂那麼多呢。所以以此為他的才智謀略做依據。三是彰顯漢代秦的天命所歸。那個老人給的是什麼書呢?不是經商的書,也不是種地的書,偏偏是《太公兵法》。這就有寓意了,因為當時的秦朝與商紂時期都是推行殘暴的統治,而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推翻了商紂王的殘暴統治,這很明顯的寓意老天爺在幫助漢朝取代秦朝,這符合古代統治者“天命所歸”的思維邏輯。

    另外,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距離“圯上受書”也不過二三百年的時間,而且那時候的歷史多以口口相授,這事雖不見得真,但也未必完全是捕風捉影、子虛烏有。

  • 4 # 歷史卸個妝

    圯上受書是一個大家再瞭解不過的故事了,故事的真實性說實話沒有任何辦法考究,大家誰也不知道它是否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對於這樣一個無法考證的故事,史記為什麼要留出大量的篇章來書寫呢?其實我覺得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原因。

    故事的傳奇性,人們喜歡聽。

    史記也是一本書啊,寫書的人自然是希望這本書可以被更廣大的群眾所接受。那麼具有傳奇性,具有激發人的好奇心的故事顯然就有很重要的地位了。圯上受書這一則故事顯然就具備以上的特點,他將張良的聰明才智歸功於一位傳奇老人的指點迷津,這種情景十分引起大家的認同感和新鮮感,大家願意相信,這就是事情的緣由。

    故事符合大家的認知觀念

    古代人的思想並沒有我們現代人那麼自由。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顯然不符合古代人的邏輯。長期的被奴役,被壓迫使得當時的人們如果想翻身必須依賴於統治者的意願,想做官就得科舉、想成仙就得拜師修道,想成功就得有一個高手給你指路,一切都是有因有果。韓信曾經作為一個市井小子,怎麼可能就會有如此高的覺悟?,韓信之所以能有如今的成就,人們更願意相信他受到過高人的指點。

    故事的價值觀被大家接受。

    張良是一個隱忍有容、尊敬老者、堅持不懈、求知慾強、知錯就改的人,做事要懂得忍讓,對老人要有恭敬之心,大就都知道要學習他的這些優點,張良的優秀品質,張良的品質正是當時的人們,對於正人君子的規範要求,對於這樣一個古代的“活雷鋒”,他的成功將是必然的,他小時候一定走過這樣一座橋,遇到了一位傳奇的老人,獲得了一個那樣的傳承。

  • 5 # 漩渦鳴人yy

    圯上受書,這件事情是指張良在刺殺秦始皇以後,由於遭到秦華人的追捕,所以暫時躲避了起來,但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也就是這個事件,張良路過一座小橋,橋上面有一個老者,他把自己的鞋子不小心掉到了橋下面,張良出於道德選擇將鞋子撿上來,然後給老頭子穿上接著,第二天,第三天全是這種情況,最終這個老頭將一本兵書交給了張良,這本兵書就是《太公兵法》,張良學習了這本兵書以後幫助劉邦一統天下。

    《史記》裡面為什麼會記錄這個事情?這就是明顯看起來有些難以推敲的事情,為史記願意把它記錄下來,並且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呢?

    其實我們對比一下張良前後的對比,在這之前張良是南韓貴族,但是他並沒有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兵法和讀書上面,她選擇去僱傭刺客去刺殺秦始皇,這種下策的做法居然發生在張良的身上,可能有一些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但是就在這之後,張良選擇研習兵法,並且在劉邦的手下擔任高階謀士,得到了劉邦的尊重,由此可見張良在刺殺秦始皇之後到再一次出現這一段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著實讓人感覺玩味,它究竟經歷了什麼東西?有因為什麼導致張良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我想身為一個歷史研究者,當時的司馬遷肯定也想搞清楚這件情況,但是很可惜這件事情,恐怕只有當事人張良明白在這其中究竟經歷了什麼?而這些東西對他又意味著什麼?他思想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我們去看一下張良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據分析下來這個老人是黃石老人,也就是說出不了面做不了證,只有張良經歷過這件事情,如果張良不去和其他人說,其他人也不知道這種事情。

    但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張良也不會去和其他人瞎嚷嚷,畢竟在這其中他還在一直逃命,逃避秦國的追捕,在這之後又擔任劉邦的高階謀士,能夠說話的人明顯變少了,司馬遷在《史記》之中曾經記載說張良這個人以前以為他是一個美男子,但是後來看了一下畫冊才知道這個人原來長得很像一個女人,是可見張良這個人,其實關於他的相貌描述以及和他交往的人挺少的,知道他的人也挺少的,這也就導致了在這之後不幫想要給張良封侯,想要給他封賞手底下的人都不同意,說張良到底幹過什麼功勞?

    其實這件事情,如果真的能夠流傳出來,並且作為一種可信的版本,讓大家知道的話,恐怕也只有張良向劉邦手底下的人或者向劉邦解釋的時候才會說出這一段故事,那這段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恐怕張良心裡自己清楚,個人感覺可能就是假的在這其中張良肯定經歷了一些讓人感覺無法回首的事情,所以才編了這麼一段故事來證明自己的兵叔來的是貨真價實的,自己所多大的能力是得到上天認可用來幫助皇帝登基的。

    所以個人感覺這個說法肯定是有的誰流露出來的,那張良張良為了掩飾在那一段時間的黑暗,所以她選擇編了這麼個故事,但是故事一開始並不離譜,可能就是從老人手裡面拿到了一本兵書,但是劉邦覺得這樣太小家子氣,又給他加了很多的神話,更是神話了這個老人和兵書,所以這個故事作為一個優秀的版本,作為一個符合大漢天子身份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可以幾年或幾個月不得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