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鏟史官

    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經過人們的謳歌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僅在戲曲中我們能體會到她的颯爽英姿,從動畫電影中我們也能直觀感受到她當時女扮男裝的英雄氣概。其實我們大家知道,歷史上很多流傳至今的人物其實都是杜撰的,並非真實存在的,只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寄託而創造出來的。那麼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否是真實的呢?《木蘭辭》一文中通篇都沒有提到木蘭的姓,所以木蘭到底姓不姓花還有待考究。

      有人說她姓朱,也有說她姓木蘭,此外還有說姓宋或者魏的。但是宋代的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中主張木蘭姓木,是子貢的後代。那麼子貢又是誰呢?他的老師是孔子,名端木賜,後來其大家族遭到仇家的追殺,為了掩人耳目,這才不得不將端木簡化為單字“木”。但小編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何承天是一個編寫百家姓的人,他不可能會詳細的考究每一個姓的來源。

      更多的人贊同魏姓這一觀點,河北完縣木蘭廟的石碑就有相關記載。上面指出木蘭姓魏,因為這石碑是建立於元代順三年間,極為接近木蘭所在的時期,所以可信度比較高。之後明代朱國幀《潼幢小品》和清代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也都有相關的記載。其實小編個人也是比較傾向於木蘭姓魏,《毫州志》、《歸德府志》、《鳳陽府志》等歷史材料也都佐證了這一觀點。倘若覺得這些都是一些普通文人所寫的,可信度不高,那麼真實性高的《大清一統志》足以作為鐵證了吧。這本書記載的都是一些真實事件,據實所寫,沒有浮誇的辭藻。

      說到這裡,也沒有人提到木蘭的花姓,那麼為什麼流傳至今的是花木蘭這個名字呢?這要追溯到元代。大家知道明代戲曲非常有名,在市井上十分受歡迎。戲曲家徐渭在當時深受大眾喜愛,他創作的《四聲猿》認定木蘭姓花,因為戲曲推廣起來是很快的,大家口口相傳,所以一直到了今天,也是稱花木蘭。即便多部史料主張魏姓也抵不過大眾的吹捧啊。就像是現在的人追星似的,那個時代百姓對於戲曲明星的熱愛程度絲毫不輸給現在追求影視明星的小粉絲啊。

    image.png

      說完木蘭的姓,我們再探討一下她的祖籍。對於花木蘭到底是哪裡人,也是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花木蘭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女中豪傑,當然大家都希望將她的祖籍歸在自己的家鄉,安徽、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說什麼的都有。但是小編覺得花木蘭是哪的人並不重要,也無需去刨根問底,追根溯源,因為我們欽佩她,是因為她替父從軍的奉獻精神。如果非得在她身上貼一個地方的標籤,那可能就是安徽亳州了。很多歷史資料都認為她是安徽亳州人,《亳州志》、《木蘭歌》、《木蘭祠賽神曲》等中都傾向於她是安徽亳州人。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是根據魏姓的來源來探究的,如此說來,花木蘭的姓氏和祖籍是有聯絡的。說到最後,花木蘭這一人物真的存在嗎?她如果存在,能夠在軍營裡隱藏十餘年不被發覺,能揹著所有人解決自己的私事,即便是來了月事也能夠不被發現,在當時的戰場上,顛沛流離的生活保密工作真的能夠做的如此之好嗎?小編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小編並不覺得她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即便是超脫現實的童話故事也能找到其現實依據。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儘管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花木蘭”。李淵時代許許多多女兒脫去紅裝,奔赴沙場,在戰場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真的也好,假的也罷。她是應運而生的,就像是蘇軾的妹妹蘇小妹一樣,即便是假的,又何妨。不會影響她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的形象。從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古代那些女性徵戰沙場的縮影,她們一點也不輸給男性,在戰場上她們像花木蘭一樣勇敢堅強,正是有了他們,才推動了時代的進步,她們的貢獻也將因為花木蘭永遠被世人銘記,千古傳揚。

  • 2 # 弦話稍說

    其實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有四位巾幗英雄:

    花木蘭,北魏

    樊梨花,唐

    穆桂英,北宋

    梁紅玉,南宋

    為什麼給我們的印象是花木蘭獨佔鰲頭呢?

    1. 從歷史時間上來看:花木蘭為四大巾幗之最早,一般人們對第一印象會更深刻。

    2. 從記錄文獻來看: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

    樊梨花形象最早源出上溯至唐代,見於各地史志稗史,後歷代以傳說、話本的形式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清代,乾隆年間中都遺叟雜採歷代民間傳說、角本子編纂成講史小說《說唐三傳》,又名《異說後唐三集薛丁山徵西樊梨花全傳》,後人亦稱《徵西全傳》;如蓮居士編輯成《反唐演義全傳》等書,典藏於經文堂。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後來楊家將相關小說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

    梁紅玉,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佔籍教坊,東京人也。”

    可以看到史書著墨、古人傳唱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3. 從原因說原因:為什麼“花木蘭”是第一個廣為流傳的巾幗故事呢?為什麼流傳度不同呢?

    先拉到封建歷史大背景下,其一,北魏之前的大一統有秦、漢、晉,之後是唐、宋、元、明、清。晉的八王之亂導致了中原凋敝,五胡亂華,人丁不興,女性地位猛漲....其二,自宋之後三綱五常,女性地位猛下;(限於篇幅,就不展開理了)

    四位巾幗均出於亂世,亂世打破常規。然自宋之後,存天理滅人慾,封建巔峰之下再無巾幗。

  • 3 # 宋韻茶香

    花木蘭是代父從軍,女扮男裝的一個人物形象!她之所以獨佔鰲頭,就是因為女扮男裝的原因。

    歷史上,傳說中,有不少女中豪傑,大家都是正常的參軍,唯獨花木蘭女扮男裝。

  • 4 # 名將安邦

    湖北武漢黃陂區北有座遠近聞名的木蘭山,現已是國家五星級旅遊風景區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筆者看來木蘭將軍替父從軍的佳話名動華夏是有有她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的。作為貫穿整個華夏主脈的忠君報國理念孝敬尊長的傳統。集忠孝於一身的木蘭將軍自然大放異彩為當時的朝庭乃至民間謳歌傳誦。木蘭是歷史的產物道德的標杆。人人常說忠孝兩難全,巾幗英雄花木蘭卻做到了,那麼鬚眉男兒呢?所以又是一記策馬之鞭。木蘭將軍的樹碑立傳從古至今意義深遠傳承主流文化的精髓善莫大焉!

  • 5 # 履易行者九焱

    獨在軍中功尚高,

    生死之中有潔操。

    凱旋歸來人未識,

    脫去戰袍針線操。

  • 6 # 大才21

    一、花木蘭成功了。

    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天下萬物,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成功者是幸運的,極少的。一旦成功便象那黑夜裡的星星,異常耀眼。

    要知道,在古代,戰場上的傷亡相當大,具體到此事上:“將軍百戰死,壯土十年歸”,就可以知道戰爭的殘酷,成功之不易。

    二、花木蘭代父從軍,突出了一個“孝”字。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說明木蘭是被迫代爺應徵,為保護年老的爺,實無奈之舉。在封建社會,以孝治天下,符合上至皇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期待。因此,上下同心甚至被添油加酣地被廣泛宣傳。

    三、她從一個小兵,成長為將軍,必然累功至高有其過人之處。

    她女扮男裝,長時間無人發現,說明了他有過人之處;從小兵成長為一個將軍,必然有勇有謀。否則,不會得到上級的另眼相看和格外青睞,逐級提抜。

    綜上,花木蘭的獨佔鰲頭的成名是很正常的。

  • 7 # Kimari

    《木蘭辭》的字字句句完美的刻畫了她。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木蘭替父從軍,光榮的完成了使命;“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巾幗不讓鬚眉,木蘭的男兒氣概值得我們稱讚,她有保衛國家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雖在戰場上建立功勳,但只求回家團聚。木蘭淡泊名利,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木蘭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勇敢的她瞞過了同伴的眼睛。

    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英雄故事,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對我們來說意味深長。

  • 8 # 賀虹橋1958

    歷史就像一張浩瀚的天空,群星璀璨,奪人眼目.

    女子從軍,從古到今,一直未間斷過.誰說女子不如男,替父從軍留美談!

    花木蘭,女子從軍的驕驕者.她豪氣干雲,英勇善戰,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兵,戰功赫赫,榮升將軍,何等偉哉,何等壯哉!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梁紅玉,穆桂英,樊梨花等英勇無畏,奮勇殺敵,留下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蹟.

    現代世界,風雲突變,軍中綠花,沉著應戰,打贏現代化資訊戰爭,不怕困難,敢於犧牲!

    花木蘭,永遠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繼往開來,奮勇向前!

  • 9 # x辛雙成

    在古代,女人是不被納入人丁的,在談論家族是否香火鼎盛,人丁興旺中是不包括女性的。

    同樣在統治者的兵員中沒有女性,戰時徵用兵員時是按攤丁入畝來確定的,丁和畝分別指戶家的男性和田產多少,應派徵兵丁的。

    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一些文人志士不斷的宣傳和示範男女平等,並先從女士配享姓氏和放腳到新婚姻法律的頒佈,所以漸漸開始了從特殊需要到現在的女性兵員。

    (木蘭從軍)的那個時代軍營中絕無公開女性,普遍認為:女性在軍營或戰場上是不祥之兆。

  • 10 # 中式文化解讀

    花木蘭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女性軍人的形象了,如果說她是一個女性軍人的代表,倒不如說,是一種民族氣節的象徵。她身上具備了幾種品質,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

    第一,替父從軍,這首先從孝的角度出發,作為兒女,替父分憂,以身犯險,替父完成使命,這種精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論孝道,值得弘揚。

    第二,巾幗不讓鬚眉,我們都知道軍隊裡男女比例是嚴重失衡的,而且女性在體能上,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鍛鍊才能達到士兵應達到的標準,這種恆心和毅力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這一點上,她也體現在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

    第三,有勇有謀,花木蘭不僅僅是兵,還是傑出的將領,不光勇氣可嘉,謀略上也可見一斑,這是絕大多數人都達不到的。

    第四,精神領袖,在部隊裡,服從命令是天職,但是命令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個人的魅力,在於他的存在是否能正確的引導其他人,在這一點上,花木蘭做到了。

    基於以上幾點,可以說,花木蘭已經不僅僅是傑出女性的代表,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故事,流傳至今,正是因為身上這些傑出的品質,能夠讓後輩們銘記,並去學習。正所謂,人雖死,但精神不滅。被人廣為稱頌也是理所當然。

  • 11 # 人間清醒還看熊姐

    從歷史上來看,女子從軍的不在少數,為什麼會把花木蘭樹為典型?我覺得可能是當權者為了將花木蘭忠孝節義這個精神加以發揚光大吧。

    女子替年邁老父從軍這個事有深刻的孝道意義,再加上她屢立戰功,符合那個時代對人民的教育宣傳,所以才使這個人物歷經千百年得以傳頌至今!

  • 12 # 廟嶺散人

    關鍵在吹鼓手宣傳到位。二是替父從軍,對國是忠,對父是孝,忠孝佔全,這是時代文化。這些不僅讓吹鼓手有說有寫的,而且還可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來大事渲染。三是的確在過去女子從軍少,有稀缺性。

  • 13 # 家在遠方355

    這麼說吧,花木蘭是替父從軍,中國呢講究孝,那麼她這個替父就獲得了大家認可,再一個人們都會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花木蘭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只要一講到女人從軍自然而然的想到她。

  • 14 # 清風佛面863121121121

    花木蘭因其一首《木蘭辭》而家喻戶曉,成為人人傳誦的古代替父充軍的厲史英雄。古代傳誦女英雄很多,(像粱紅玉丶紅娘子.楊家眾女子),舉不勝舉,為何木蘭石角成魁首?我認為有三種原因:其一,統治者的需要,在她的那個年代,以孝為先,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替父充軍合統治者口胃加以宣揚的結果;其二,更合郭鉅埋兒侍母的封建"孝道”禮義;其三:在民間,中下層也需要以孝的子孫加以褒獎;三者歸一統,於是就大行其道起來,.至於真實性,也無人考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照顧老年犬要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