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群享說球
-
2 # 體壇加油站
NBA向來有奪中鋒者奪天下的定律,從張伯倫,奧拉朱旺,再到奧尼爾,全都靠自己的天賦開啟了一個NBA王朝。離籃筐越近投籃命中率越高,這個道理恐怕是不打籃球的人都能理解,更何況中鋒位置的球員,輕輕一跳就能完成扣籃,這應該是球場上最有把握的得分了。中鋒球員身高臂長,能給對方的中投和上籃帶來很大的威懾,所以說想爭奪最後的冠軍,優秀的中鋒是不可或缺的。
2015年的勇士,在聯盟颳起了一陣三分風暴,庫裡和克雷湯普森組成的水花兄弟更是將三分發揮到極致,在對方嚴密的防守下能投出40%以上的恐怖命中率,如果是空位的話基本就和平時訓練差不多,幾乎是百發百中,雖然依靠三分進攻打得風生水起,可是很多人隊還是懷疑勇士能不能奪冠,畢竟到了季後賽,贏球還得看防守,在季後賽中,帶著所有人的質疑,勇士靠著三分贏取了最後的總冠軍。
從15年開始勇士四年三冠,徹底改變了NBA球隊的建隊思路,沒有優秀的中鋒,也能取得成功。雖然沒有強力中鋒,勇士組成了聯盟聞風喪膽的死亡五小,特別是碰上以內線得分為主的球隊,勇士依靠外線的投籃,能將對方的中鋒死死的摁在板凳上。因為中鋒移動慢,根本跟不上後衛的腳步,透過簡單的當差戰術,就能形成以小打大的機會,這時如果中鋒跟出來後衛可以選擇突破,如果中鋒守在內線,後衛就可以依靠精準的外線投籃得分,這種空位三分可以說是球球誅心。
隨著現在球員投射能力的越來越精準,高大的中鋒球員不能像以前那樣,守住內線不出來就可以了。如果那樣的話對手就像多打少似的,得分更是十拿九穩。所以現在很多球隊都放棄了中鋒的打法,隊內的中鋒更多的起到保護籃板,以及能夠防出內線就夠了。勇士的成功可以說加速了中鋒的衰落,從建隊的基石轉變為功能性的球員,也許這就是籃球時代的發展。
-
3 # KnightRideR
並不是中鋒邊緣化了。只是傳統套路變了。
懷念舊時代的人,都認為中鋒理該是背身靠大,統治籃下。比如鯊魚說德懷特,就說他只會擋拆。總之老夫我當年,一張大屁股橫行禁區,統治聯盟,這才是真男兒;德懷特小兒連拜納姆都比不過,好意思跟我提麼?
平心而論,超人007蝙蝠俠這些超級英雄,都得隔幾代換個演員;超級英雄也從最初呼風喚雨全知全能,到現在偶爾暴露點人類缺陷。電影動漫猶且如此,現實生活更得與時俱進。比方說,中鋒的職責方面,背身單打統治,真就必不可少嗎?
20世紀40年代,大家剛習慣半場落位打時,中鋒常居高位,給內切的隊友做策應,自己再落位、接球、投籃。比如喬治·麥肯當年縱橫天下,逼得NBA擴大三秒區,就是靠他和吉姆·波拉德的擋拆。之後雖然有張伯倫和天勾這樣不世出的得分魔王,但也有拉塞爾、昂塞德、沃頓這樣的巨星:防守端坐鎮籃下,進攻端靠長傳、快下、策應來輔助球隊,也不是主靠背身單打做活。
許多人對中鋒背身單打的執念,來自於90年代初,四大中鋒聚齊,恰好都是進能攻退能守的主;當時NBA三分球戰術剛普及,各隊都愛打“中鋒單打,射手散開;對方不包夾則中鋒單打,包夾則射手開火”的套路——比如1994、1995火箭,就是靠這招一路制勝。那時代,內線的對抗是男人的尊嚴所繫。比如,1995年西部決賽,羅德曼就拒絕幫大衛·羅賓遜包夾大夢:“自己的活自己幹去!”
那年代過來的人,都會認定大個子理該在攻防兩端一統天下。但時代車輪畢竟在滾滾前進,偉大如鯊魚,也無法阻止這一切。
回想1994-2007這十四個總冠軍,除了公牛之外,冠軍由大夢(兩個)、鯊魚(四個)、鄧肯(四個)、活塞的兩個華萊士(一個)分據。大夢、鯊魚和鄧肯,可說是二十年來最好的三大內線攻防軸心。但2001年NBA允許聯防、2005年NBA改變外圍進攻的規則後,一切都變了。2005-06季,科比、艾佛森、勒布朗、阿里納斯紛紛打出職業生涯最高的刷分表現,2006年總決賽,鯊魚成了韋德的配角;2007年的馬刺,鄧肯的背身單打已經減少,代之以大量擋拆,帕克更成為總決賽MVP。鯊魚和鄧肯兩個巨人,在進攻端成了配角,輔佐韋德和帕克這兩個NBA最出色的突破得分手——這就是時代的主旨了。
自那之後,中鋒的背身單打技能就不那麼要緊了。阿爾·傑佛森、布澤們都有不遜於前輩的背身技巧,但時代的重點已經轉移。全聯盟都在尋找善於突破的天才後衛,圍繞他打擋拆。所以,2002-06年,五個狀元裡有四個中鋒;可是2008-11年,四個狀元裡有三個控衛。保羅、納什、羅斯、威斯布魯克們不斷崛起,而中鋒們漸次凋零。2008年之後的冠軍中鋒,是保護禁區的帕金斯和錢德勒,是偶爾挑一個勾手的拜納姆,不再有鯊魚或鄧肯那樣的籃下單打權了。
這個時代,全世界都在找能跑能跳能投籃的中鋒。能跟著後衛下快攻,能策應,能拉開中投,別礙著後衛的突破空間,例如諾阿,例如霍福德,例如改打中鋒的鄧肯和KG。德懷特就是個很極端的例子:他不一定能背身單打統治籃下,但他防守端能控制禁區,蓋掉一切突破手的上籃;進攻端能做完擋拆、內切籃下、接球爽脆的扣籃,或是玩一兩個面筐突破、來兩個翻身勾手,這就夠了。這個時代喜歡包夾,不會讓你像麥克海爾或大夢一樣,背身拿穩球,把十七八套招式都耍一遍,忽悠到對方漫天亂跳,所以中鋒的傳球和防守,比他們的背身步伐,更能安身立命。
這一切談不上優劣,只是時代的區別。1996年麥肯曾說,40年代的NBA,中鋒們都不必硬靠,只要接球、找內切隊友、自己落位、接球勾手,都不必拍球的。90年代,中鋒們就得習慣單挑對手、主掌全域性、統治禁區、攻防全包了。2012年,中鋒們能控制籃下,能給外圍球員們做做肉牆,能把到手的球扣進去,就算完成工作了。
所以對中鋒的職能,實在也不必太執著,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
4 # 小藍體育
NBA聯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規則也在不斷的改變。球隊的打法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近幾年外線三分球被勇士利用到了極致,傳統中鋒就很難在聯盟立足,傳統中鋒趨於功能化也是一種必然。
傳統中鋒很難適應當今聯盟
近幾年在以庫裡為首的一群優秀的投手影響下聯盟逐漸向小球時代轉變,這也是聯盟規則改變的產物。以前中鋒可以在內線肉搏,在規則的改變下,導致對抗不在那麼重要,教練們紛紛把注意力放到外線上。而這股風潮下,中鋒不得不從內線往外移動,傳統型中鋒移動速度過慢,很難防住外線的三分。所以現今聯盟傳統型中鋒很難得到大合同。
想要適應聯盟就必須轉型
在小球時代,內線的作用和統治力還是在的只不過時代不同,中鋒和大前鋒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現在聯盟多數中鋒都有一手好的三分能力,所以防守面積擴大到三分線外也是必然。如果移動速度慢防守效率低,就算資料再漂亮對球隊的作用也不是很大。要麼在其他地方能彌補自身的不足,像約基奇有三分,能持球進攻,還有極好的傳球能力。
聯盟已經處在小球時代,中鋒位置作用還是在的,只不過現在的中鋒有著更高的要求,更加趨於功能化,方能適應聯盟。
回覆列表
主要是因為現在的NBA是小球時代,中鋒在參與進攻中的比重佔的越來越小的比例。當今這個時代,如果中鋒會投三分球的話,那麼對於比賽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可以參考一下雄鹿隊的洛佩茲。
如果在當今的NBA時代。中鋒球員只有護框和防守能力,沒有一首穩定的投射。沒有紮實的低位技術,那對於自己來說是非常有劣勢的。自己的技術容易被針對,不能給球隊很好的拉開空間。
歷史上非常出色的中鋒基本上都擁有非常良好的手感。奧拉朱旺尤因,奧尼爾。雖然不是投射型的中鋒,但他們在內線都有歷史級別的手感,每個人都有直接面對籃筐把球放進去的能力。而現在的內線球員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手感,基本上都是屬於黑粗硬級別的。護框能力尚可,但是防守能力也並不出色,籃下的技術比較粗糙,沒有什麼能夠拿的出手的技術。
所以在現在的小球時代,中鋒擁有一手穩定的投射是非常重要的。雄鹿的洛佩斯之前是沒有三分的,自從開發出一手穩定的三分球以後,能夠給字母哥拉開很大的空間,對球隊的幫助意義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都說大洛的轉型是非常成功的。
現在的中鋒很難打出球隊核心的表現,主要是因為技術特點的劣勢,但是聯盟還是有非常出色的中鋒的,比如說尼古拉約基奇和恩比德。這兩個中鋒基本上都屬於跨時代的中鋒,尤其是約基奇擁有著後衛的適應和手感。內心的體積要讓他給我能夠在三秒區如魚得水,這種中鋒是可以被作為建隊核心來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