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彭說說那些年
-
2 # 三生有畫
明朝朱元璋建國初期,對兩種人是特別的看不起的,一種就是讀書當官的人,這種人他認為貪官多。因此在朱元璋給官員的俸祿特別的低,可以這樣說,明朝官員,如果按照朱元璋的工資水準,是中國歷史上最低的。這也是為什麼,海瑞官越做越大,卻逐漸還把家人給餓死了。
朱元璋還對一類人,特別的看不起,那就是太監。朱元璋對太監,是嚴重的打壓,而且立下遺囑,嚴禁太監干政的,否則殺無赦。
所以,朱元璋廢了丞相制度,也不重用太監,太監就是給他提壺倒尿,伺候吃飯的。
但是,對於太監嚴禁干預朝政這一條,卻因為明成祖的再造明朝,改變了。
因為朱允炆遵循爺爺朱元璋的教導,對太監特別不好,於是太監們就成了朱棣發掘間諜最好的人選。朱棣後來逃過朱允炆的刁難,最後起兵造反成功,太監們沒少給他挖料。
太監們是有功的,所以明成祖對太監的信任度,是重用,直接建立了後來臭名昭著的東廠。
而隨著內閣制度的誕生,皇帝為了牽制內閣,也為了讓自己省事,發明了舉世無雙的內閣票擬和太監批紅制度,讓太監們逐漸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實力派,主人。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朱棣兒子明仁宗、孫子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票擬的大概意思,就是提交解決方案給皇帝的權力,皇帝只要動腦袋拍板就行。
但是這個奏章太多了,大明朝皇帝沒空,要玩女人玩蛐蛐啊,所以就交給了太監審閱、簽字,叫批紅(用的是紅色的墨水)。
朱棣孫子宣宗以後,凡每日奏章文書,除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分批。初時規定,批紅須遵內閣票擬字樣,只是字跡有偶誤者,方得改正。到了後來,就不是該幾個錯別字那麼簡單了。因為皇帝們,實在沒心思動那個腦子,甚至於連聽都不想聽了。
太監們實際上掌握了簽字權,也就掌握了一部分最高的決策權。如果司禮監太監們要是故意刁難或者做點動作,也夠內閣吃一壺的了。當然了,傻子才會明著幹,太監們都是高手,下絆子,找茬,那都是有理有據的,不會留下把柄的,大家都是聰明人啊。大明朝的皇帝已經懶到,連簽字畫押都不用了,都交給了太監處理。
太監們實際上就是大秘了!!
這些太監們絕對都是很有才華的。他們從小,就是受過高等教育,否則怎麼看得懂奏摺啊!
為了能讓太監們肚子裡有貨,看得懂文言文,皇帝也是下了血本的,讓太監從小讀書,叫伴讀。
正是這種制度,讓距離最高權力最近的太監們,權勢日隆,地位越來越重要。到了朱棣重孫子明英宗手裡,太監王振已經權傾朝野開始亂政了,此時大明朝立國,不過80年而已。後來愈演愈烈,太監們從來就沒消停過,直到魏忠賢。
到了明英宗的兒子孫子手裡,明憲宗明孝宗手裡,更是先後建立了西廠,直接組建了太監特務機關,風頭從此蓋過了東廠錦衣衛。錦衣衛從此,被邊緣化,只是個幹活的了。
在這樣的一個體制下,張居正這個能人,即使做到了內閣首輔,又能怎麼樣?
如果沒有皇帝的大秘們,那個以掌印太監為首的閹黨支援,頒佈一個政令蓋個章都會是問題。
此時的皇帝還很小,皇帝兩母子對馮保都很信任,這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張居正運氣好,遇到了一個還算老實,好說話,又水平很高,不怎麼有野心的太監,這才實現了共贏。張居正寫方案,馮保負責把關蓋章,配合的天衣無縫,兩個人一起把病入膏肓的大明朝,給重新拉回來了半條命。
-
3 # 胡說亂侃老歷史
馮寶從萬曆皇帝出生就陪伴左右,和皇帝有深厚的個人感情,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熟諳官場規則,後權至掌印太監,張居正是個有抱負的天才政治家,又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又是首輔,更像是皇帝的父親,管教嚴格。皇帝見到張首輔都會緊張哆嗦。所以這兩個重要人物聯合起來,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
4 # 芝士書圈
基本上張居正和馮保算是互相利用的關係。尤其是張居正對於馮保的利用。大丈夫做事不拘小節。這點在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時可以說是再鮮明不過的了。雖然張居正成為首輔,也取得太后和皇帝的支援,但是對於這個內相馮保,他仍然抱持著審慎的態度加以拉攏。張居正曾與馮保聯手整除掉另一宮內勢力高拱。以避免宮中有任何影響新政的干擾勢力。馮保貪財喜好佔便宜,張居正曾先後送給馮保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等。馮保還曾花費鉅款給自己建造了生壙,張居正還曾寫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來討好馮保。在張居正死後,之所以會亂於身後,而讓萬曆皇帝加以對張家展開懲治,有很大的原因也是來自於馮保所做的許多爛事。像是山東道監察御史江東之、陝西道道御史揚四知就彈劾馮保與張居正同流合汙。只能說,在明朝中晚期的複雜時空中,像張居正這樣要做到利國利民的事務,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周旋、妥協並搖擺於各類勢力當中。張居正算是個能屈能伸並且身段極其柔軟的人。早在世宗後期,張居正升任右中允,便與時任國子監祭酒的高拱關係良好(後來高拱卻是硬生生被他與馮保聯合鬥下來)。而張居正亦是當時朝中少數能與兩大重臣嚴嵩與徐階都能維持友好的大臣。張居正能夠和宦官與權臣均保持密切的關係,這是他用以爭取仕途與施政的策略,這與剛正不阿的海瑞是全然不同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亦正亦邪之人,才會讓他亡故後家族整個面臨極大厄運。但他畢竟是一個一代有為之人,張居正在萬曆年間被羅織的罪狀,到了天啟時終於恢復名譽。崇禎曾有「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相一也」之說,晚明如果能再有這樣身段的能臣明相,再配合初登基而銳意改善民生的崇禎,或許可救大明社稷於一旦。
但馮保也絕不是一個一般的太監,他非常聰明,有很高的文化素質,並且胸懷大志,他當年從大內偷出來一幅畫,就是《清明上河圖》,沒有點文化水的人是理解不了這幅畫的意義的,當然沒有點水平的人也不配做張居正的朋友。
隆慶年間是高拱實際掌權的,他是個能臣,但也是個權力慾很強的人,外部控制內閣和百官,內部用安插自己親信進實權部門司禮監,當時馮保因為此而多次被排擠到司禮監之外,張居正則在內閣裝孫子,所以當這兩個不得志又不甘心而又有共同敵人的人遇到一起時,自然互相欣賞,互相支援了。
等到萬曆時張居正和馮保更是一內一外,全面掌握大權,馮保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在搞政務治理國家方面不如張居正,也知道自己不是張居正對手,所以他沒有像魏忠賢一樣去奪權,而是與張居正結成同盟,張大人對他自然也很夠意思,所以直到張居正去世,兩人一直關係很好,而在張大人被清算後,馮保也被株連了。張居正去世後,馮保在朝廷中孤立無援,他也失去了太后的支援。加上長久以來,馮保得罪了很多朝中人士,他們便聯名起書罪狀,列舉馮保的罪狀數條。
馮保受到貶職位,並且被抄家,將他發往南京去種菜。後來,馮保又受到大臣的上述指責,萬曆皇帝批示馮保收押監牢。最後,馮保在獄中而死。
回覆列表
當時萬曆皇帝繼位時非常年幼,張居正身為首府又是先帝託孤之人,所以為了教育萬曆皇帝是費勁了心機。
當時國庫空虛有一半兒還是朱元璋的功勞,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看似嚴苛的君王,實質上是非常疼愛自己後輩的人,於是寫了很多條例,比如有一條讓人哭笑不得,朱氏親王不得超出封地,為的是不讓他們私下勾結威脅皇權。
這可以理解,親王們可不是坐吃山空的主,都是喜愛紙醉金迷生活的人。這錢從哪裡來,找國家要啊。於是就開始比賽生孩子,生一個按明法國家要撥款地方要分田的。這不有些親王靠生孩子掙錢花,誇張的是地方良田讓百姓種了。百姓沒地就沒收入,沒收入就不能繳納稅費。你不可能指望王公大臣們掏腰包呀!
於是張居正強力執行重新等記和劃分良田,這不就得罪人了呀,好多人就跑到太后哪兒裝可憐。作為張居正好夥伴的馮保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穩住太后和小皇帝,保證張居正的政策能夠實施。
相當於張居正主外,馮保主內,讓朝政恢復穩定也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