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馬裡的歷史很悠久,曾與三個非洲王朝,迦納/馬裡/桑海息息相關。從公元11世紀,穆拉位元王國攻陷迦納帝國的首都後,當地人民就被迫改信伊斯蘭教,至馬裡/桑海時期都是如此。
這一地區曾經歷的黃金時期(13-14世紀),代表的是絕對鼎盛的軍事、天文、數學和文學發展,都與伊斯蘭相關。今日一些戰略遊戲中,都可以看到馬裡帝國的模樣(如《文明6》、《帝國時代2》等等)。而驚奇漫畫中的“黑豹&瓦坎達”,也與曼薩·穆薩(Mansa Musa)這位馬裡帝國的“眾王之王、金礦之王”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下圖為歷史藝術繪像)。
但是在19世紀末,法國佔領了馬裡之後。這些就都發生了改變。在法國入侵時期,哈吉·奧馬爾(Hajj Umar)和阿赫馬杜·塞古等伊斯蘭教領袖,從1848年就開始領導馬里人民進行抗法戰爭,這也使得法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才能佔領馬裡全境。不過截至1916年,馬裡北方仍殘存抵抗力量。正是這些事,為今日的反恐維和埋下了伏筆。
如上圖所示,2019年3月24日,馬裡一個頗爾族牧民村莊出現了一次死亡過百的屠殺。這件事與2012年出現的“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息息相關。阿扎瓦德的主要成員,分裂自伊斯蘭衛士,兩者大多都來自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圖阿雷格人。這些馬裡的北方遊牧民族,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其實早在馬裡帝國的統治力削弱開始(曼薩穆薩死後不久),阿扎瓦德地區就已被多個國家角逐,所圖無非就是金礦(比如摩洛哥派遣的Arma探險隊)。雖然有宣稱在1737年圖阿雷格人曾獲得阿扎瓦德的短暫控制,但沒有實錘。並且如上所言,在1865年左右,圖阿雷格人曾與法國殖民者爭奪過阿扎瓦德地區的實際控制權,時至20世紀初,馬裡北部的抗法鬥爭,主要涉及這一民族和地區。不過直至1924年的《英國皇家非洲學會雜誌》中,圖阿雷格人的名字才被提到(此前則被視為一個金沙交易群體,類如吉普賽人,叫Soninke Wangara)。
儘管阿扎瓦德地區於殖民時期,名義上歸屬法國。可當時歐洲列強在非洲,發展的是基於殖民主義和奴隸制的棉花/花生/橡膠等種植產業,謀求的是暴利的原料生產。顯然身處撒哈拉沙漠的圖阿雷格人,並不值得法華人費心太多。於是自認從未被統一過的圖阿雷格人,在1960年馬裡從法國獨立後,重新延續了此前的地區控制權爭奪。自1962年以來,曾先後4次叛亂。最終發展成了2012年,上圖中的阿扎瓦德‘國’。
總而言之,馬裡這一地區涉及的,確實是法國的歷史遺留問題。
-
3 # 廣雅君觀世界
謝謝朋友邀請答題。馬裡是非洲西部的一個內陸國家,面積124萬平方千米,人口1689萬人。在非洲,馬裡算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了,想當年還建立過馬裡帝國呢。但後來馬里長期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所以現在馬裡的官方語言就是法語。同時在法國的影響下,基督教在馬裡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馬裡和許多非洲國家一樣是多民族國家,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糾葛以及殖民統治的惡劣影響,不同民族之間往往存在一些矛盾衝突。而且由於馬里人民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多數,因此在馬裡還存在伊斯蘭教信眾與基督教信眾之間的矛盾紛爭。馬裡擺脫殖民統治後其政治體制不穩定完善,軍人政變時有發生,導致國家經常出現混亂。
和不少非洲國家一樣,馬裡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2016年國家人均GDP僅781美元。貧窮是導致馬裡產生一些混亂事件的重要起因;加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相互交織;政府與反政府勢力的角力;以及近些年來極端組織和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向馬裡的滲透,使得馬裡的局勢變得相當複雜。有些事情連馬裡中央政府都無能為力,無奈只好邀請外國軍隊來維持局面。由於法國曾經是馬裡的宗主國與馬裡淵源深厚,所以馬裡政府邀請了法國軍隊駐紮馬裡打擊叛亂活動和培訓政府軍。非洲聯盟因為害怕馬裡局勢惡化對馬裡周邊國家局勢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擔心某些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以馬裡為基地向多國滲透,於是也向馬裡派遣了維和部隊。聯合國基於維持非洲和平穩定的考慮也在馬裡派駐了維和部隊。中國在2013年就開始應聯合國之邀向馬裡派遣了維和部隊,為維護當地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儘管經過多方努力使馬裡的局勢有所好轉,但恐怖襲擊活動還是時有發生,今年1月份聯合國駐馬裡部隊營地曾經遭到武裝分子襲擊,造成了8名維和戰士犧牲。
2010年聯合國在一份報告中按照綜合發展狀況對各國進行排名,馬裡在169個國家中排名第160位,但最近幾年實事求是地說,馬裡經濟還是取得了一些發展成績。主要是因為政府重點發展農業,加強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石油勘探和礦產開發。馬裡政府還積極招商引資,興建水泥、汽車組裝、食品加工、製糖等一批新興企業,還大力推動礦產、油氣資源開發。只要馬裡局勢能夠持續穩定,政府政策給力,相信這個國家未來還是大有希望的。
回覆列表
馬裡是西非中部的內陸國家,面積很大,有124萬平方公里,人口1854萬(2017),是個地廣人稀的“最不發達國家”。2017年GDP153億美元,近年年均增長5%左右,落後的農牧業國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近8成,第一產業佔GDP的45%。預期壽命58歲,貧困率一直不低於40%,文盲占人口一半,1/3居民沒有清潔飲用水。
全境地勢平坦,90%以上海拔在300米左右。地形大致分三部分:北部荒蠻的撒哈拉沙漠,中部半沙漠薩赫勒地帶和南部相對肥沃大草原,尼日河(為主)與塞內加爾河恰似國家血脈。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燥炎熱,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雨季和旱季。
馬裡資源尚可,尼日河為流域提供了灌溉、水運、漁業和全國大部分電力。礦產有鉛、鋁土、磷酸鹽、黃金、鐵礦等,落後的基礎設施和內陸環境妨礙了資源的開發,境內只有一條首都巴馬科通往塞內加爾達喀爾的鐵路,工礦業在經濟中比重不高。種植業集中在南部大河流域,糧食基本自給,畜牧業算經濟中的強項,牛羊存欄數高於人口總數,且人均肉類消費可觀。
馬里人分屬20多個族群,以曼丁哥族(亦稱曼德)的巴班達、薩拉科勒、馬林凱等最多,合計佔全華人口一半,巴班達人佔全華人口1/3稍多,與馬林凱人在該國政治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再有頗爾人(富拉尼人)、塞努福人、沃爾特人、桑海人等,以上同屬蘇丹尼格羅人種。此外,馬裡北部還有佔全華人口約10%的圖阿雷格人(柏柏爾人的一個分支)和摩爾人,他們以遊牧為生,屬於阿拉伯語族。巴班達語是全國通用語言,法語為官方語。伊斯蘭教信奉者佔80%以上,再有基督教,原始拜物教。
馬里人性情平和,容易統治。他們內向、沉默寡言、甚至保守,但不缺少自尊、正直和驕傲。他們樂對陌生人、外華人,只是對私人問題守口如瓶。
1、該國信仰自由,社會世俗,宗教紛爭不大;2、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關係因歷史與周邊原因存在矛盾,圖阿雷格、摩爾人受阿爾及利亞和毛塔境內更大群體影響,前者又受利比亞亂局武器和人員外溢的影響;3、各地區部族間亦有大小矛盾,2019年3月屠村事件的背景就是半遊牧的頗爾人與農耕多貢人(Dogon)人對立的結果,前者同情圖阿雷格人,後者支援政府鎮壓極端分子,受害村莊為頗爾人聚居點。
馬裡地處西非、北非的十字路口,是黑人和阿拉伯人種族文化交匯的走廊,古往今來各族群血脈交融不斷。草原、沙漠、河流與國旗中的綠、黃、紅三色相對應(馬裡國旗為綠、黃、紅等距豎條構成,象徵伊斯蘭、資源和烈士鮮血)。
史上,馬裡完整地經歷了西非三個文明古國迦納、馬裡、桑海的洗禮,其農、商和手工業均有存續,與北非穆斯林的聯絡通道一直暢通。1591年起,來自摩洛哥的摩爾人侵入並統治長達200年。1895年,法軍佔領全境,它被稱作“法屬蘇丹”成為殖民地。1904年併入法屬西非洲。1960年9月宣佈獨立。1968年起,政變上臺特拉奧雷一黨執政23年,1992年至今毛裡政壇進入多黨民主階段。
獨立至今50多年,圖阿雷格人已有4次叛亂,21世紀特別是“阿拉伯之春”後,基地組織勢力等從北非外溢至撒哈拉南緣,卡扎菲倒臺後圖阿雷格人得到大量武器,貧窮、水資源匱乏和被拋棄感使得他們再燃獨立之火。兩大主要叛亂組織分別是主張獨立的“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以實施伊斯蘭教法為目的的“伊斯蘭衛士”。2012年1月他們揮師南下,迅速攻佔北方三大區,4月宣稱成立“阿扎瓦德獨立國”。2013年1月,法國應馬裡政府之邀出兵平叛,在法軍、政府軍和相關西非國家軍隊聯合行動下,政府已收復北部重鎮,2014年5月與圖阿雷格人停止敵對重啟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