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直擊人性課堂

    戰略是一種系統思維

    一個企業的成敗在那裡?戰略。戰略是什麼?戰略是一個作戰系統,不是願景,不是5年計劃,10年計劃。喬布斯都只敢說自己能看三年。

    戰略是系統佈局

    佈局成功與否?取決於行業未來的趨勢和你現在的處境,你現在的實力和資源。以最終的結果為導向,逆向佈局。用未來決策現在,企業家是活在未來的。

    不要用現在去看未來。過去已經過去了,我們的當下馬上就會成為過去,未來才能指導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最恐怖的是什麼企業?堅持,我們要做行業第一,我們要怎麼怎麼顛覆。口號一個比一個喊得響,最後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人生最可怕的是什麼?在錯誤的道路上堅持!堅持!再堅持!而自己卻不知道。

    戰略要自下而上佈局

    企業的戰略要先要有落地的策略,自下而上的去設計戰略。你的營銷系統能不能解決客戶?能不能解決競爭?說白了,能不能賺錢?先找到我們自己能夠賺錢的立足點。

    落地大於空談

    不要空談理想,空談夢想。開口,閉口情懷,空談規劃和戰略。

    今天,沒有落地的策略之前,解決不了使用者。

    什麼戰略?上市?跨界?跨行業?眾籌?股權?合夥人?共享?加盟?品牌授權?資源整合?金融?資本?統統都是假大空。

    做再偉大的事情,再大的夢想,一定先生存,先解決使用者,這是根基。我們想蓋多高的樓,要看地基扎不紮實的。

    所以,戰略需要系統思維去考慮。

  • 2 # 大叔的生活—數字時間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舉兩個成語“綱舉目張”、“本末倒置”。兩個成語中的“綱”和“本”大意相同,都是指事物的關鍵問題,核心要素。這裡我以“本”為題,解釋戰略思維並闡述它的重要性,後續如果有機會,我來闡述“綱”怎樣為戰略設定有效落地執行而保駕護航。

    “本”借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本源或最終目標。戰略思維即是從頂層設計上思考我們要達成一個什麼樣的最終目標?達成這個目標需要解決哪些根本性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大事小情的問題處理上,我們都需要戰略思維,越複雜的問題處理,我們越需要戰略思維。

    例如企業經營,我們需要企業戰略思維,在企業戰略思維模式下,設定企業經營目標(白話講企業未來一定時間內要賺多少錢),圍繞要賺多少錢這個目標,我們思考並分解制定若干可達成的小目標,如產能要擴大多少?銷售額擴大多少?產品研發哪些?成本控制多少?人員規模要多大?管理模式應怎樣?營銷方式和投入多少?等等。圍繞這些分解下來的小目標,我們要思考該怎樣達成?以什麼方式和行動路徑達成?因此制定行動計劃。同時制定相應制度和流程體系,來保證計劃的高效有序執行,制定相應的預算體系,來監督控制並考核計劃執行情況。制定風險控制體系來規避重大風險問題發生,從而避免企業在追求目標執行的過程中突發重大風險,導致目標流產。制定並宣貫企業文化,企業願景和使命,從而聚攏人心,鞏固團隊,避免人心散掉,思想意識不統一,從而造成目標和行動不一致。因此,戰略思維是個有始有終的閉環思維模式。它設定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制定行動準則,控制計劃執行,組織人員團隊保障,風險控制持續最佳化,最終保證目標達成。戰略思維是西方先進科學管理模式思想,值得華人學習,理解,吸收,應用。

  • 3 # 劉薄士

    回答什麼是戰略思維之前,要釐清一下戰略的本質是什麼?

    記得在上EMBA的時候,講商業模式的教授給的答案是“戰爭方略”。

    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的解讀,戰略就是長期的戰術。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說,戰略就是讓你的相對優勢更突出。

    定位理論之父特勞特說,戰略的本質是選擇。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戰略就是選方向、定目標、定策略、明流程、配資源、做修正的系統思考。

    所以,本質上而言,戰略思維是競爭導向,是選擇藝術,是系統打法。

    我們所處的時代,世界成為地球村,可世界的本質是壁壘,消費者主權越來越大,資訊爆炸,萬物互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興起,小而美產品與大而美品牌並駕齊驅,產品/品牌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大文化、大健康、大農業、智慧製造,成為資本聚集區。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具備以下幾種戰略思維——

    1、對人事物的全面性、立體性、結構性的洞察與把握能力;

    2、聚焦一個領域的人事物,發掘與提煉其相對優勢的能力;

    3、訓練從點、到線、到面、到體的360度全景思考能力;

    4、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將人類終極價值(譬如真善美、快樂喜悅自由等)快速轉化為產品敘事的能力;

    5、對人-事-物-器-運-命-性發展規律的認知與把握能力。

    6、對方向—目標-策略-資源-調整的全系統的掌控與應對能力。

  • 4 # 戰略菌

    簡單的給戰略思維個定義:就是擁有各種思維方法解決問題。方法不限,領域不限。

    其實不管那個領域都需要戰略思維,戰略思維和其他思維也無本質區別。

    但戰略這個詞最初是運用於軍事上的,現在運用在企業上也很頻繁。

    戰略這個詞用在哪裡都可以,它實際上代表著一個前景和方法的預測與實踐。

    並不那麼的高大上,但有戰略思維就有方向。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系統和佈局的能力,就像下棋一樣。

    至於需要那些戰略思維,前面說得了,各領域都需要戰略思維的,只是看你專注那個領域。同時,戰略思維適用於大部分領域。

  • 5 # 郭梔澤

    他從業的過程中,正是中國經濟從野蠻生長期到成熟期的發展過程,這中間有很多賺錢的機遇和誘惑,但是他按剋制了自己的慾望,沒有放棄自己的策劃理想,沒有更改涉足任何其他行業,現在,他們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華總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戰略上的成功,幾十年來沒有動搖過自己的方向。他特別講到了孫子的價值觀。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孫的計指的是計算的計,而三的計是計謀,陰謀詭計的計。而人們喜歡把孫的《計篇》理解成陰謀詭計,作者說這是價值觀問題,因為人一般貪求速成,總想找個奇計就搞定了,而這恰恰是孫反對的。計是基本面。所以,孫不是講奇巧得勝的書,而是講實力得勝的書。  計算的科目有五事七計,相當於swot分析。在戰前就能計算清楚勝負。透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作者說人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最會用計的是諸葛亮。但他的計其實是陰謀詭計的計。沒什麼計算能勝過魏國,卻為了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孫子兵法》強調了真正的戰略是,“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是看似平淡無奇,沒故事。孫子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戰而勝之法。

    中國的華為堅持幾十年做通訊,趕超同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這個領域世界級的領先企業。

    格力專注做好空調,超越了海爾、美的這些多元化的企業。

    娃哈哈做白酒是個失敗的案例,聯想做手機也沒有取得成功。每個人和每個企業的時間、資源、核心競爭力都是不同的。

    一個人的戰略思維首先就是要盤點自己的天賦、資金、行業、人脈等各種資源,然後確定自己的10年、20年的事業方向。

    一旦選定自己的事業方向,就不要隨便去更改。如果總是不斷去更改自己的事業方向,你就不斷的在歸零。

  • 6 # 上木木說

    戰略其實就是競爭的策略,說白了就是競爭的方向和行動綱領。

    我認為戰略分為以下幾種:

    戰與不戰

    孫子兵法講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我們做生意做人都是如此,最好不戰而勝,不要去紅海競爭,而要開闢藍海;如果一定要戰,就要追求一戰而勝。

    因為戰爭也好競爭也好,都是很浪費資源的。

    如何戰

    進攻、防守、側擊、遊擊……,這些都要視自己所處的位置,與競爭對手的實力對比而決定。

    什麼是戰略思維?主要包括兩大思維:

    戰略思維是聚焦思維

    有沒有戰略思維,關鍵看能不能找到一個突破口,由這個突破口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

    戰略思維是系統思維

    牽一髮而動全身,孫子兵法講的五事七計是否都計算好,道、天、地、將、法等。

  • 7 # 心智玩家

    一、什麼是“戰略”?

    “戰略”是一個問題解決者,在對“問題所處的系統”進行分析、洞察以後,根據系統當時的情勢、問題的態勢,以及自身資源的狀況,對“如何解決問題”提出的最為適切、最為有效的“想法”。

    通俗的說就是:用“上帝視角”看問題。

    這種“想法”的最初形式是一種用概念表述的“原則”。

    在明確了“原則”以後,會根據這個“原則”轉化成階段性的“方法”。

    在進一步明確了各個階段性的“方法”以後,再根據解決問題的輕重、先後,就能形成總體性的“執行計劃”,而這個“執行計劃”還包含著在執行過程中的計劃控制、調整。

    所以,“想法”、“原則”、“方法”、“執行計劃”是一個“戰略”在解決問題的各個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但是,不管“戰略”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什麼樣的形式,核心永遠都只有一個:把握問題,並適切、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什麼是“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其實,包含了“發現、制定戰略的思維”以及“運用戰略的思維”兩部分

    第一個部分:“發現、制定戰略的思維”

    “發現、制定戰略的思維”又稱為“策略性思維”,這是一種比較高階的思維模式,所以,真的學會了熟練運用“策略性思維”,你在職場中,想成為一個普通員工都很難。要能熟練運用“策略性思維”需要有多種思考能力的配合。

    1,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系統”思考的能力,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

    沒有這個系統看問題的高度,在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很容易陷入某一個小區域性,或者帶著某一情緒去看待問題。

    在職場的實踐中,有些問題在小區域性中算個問題,甚至是個大問題,但是,放到整個大的系統以後,就不能算個問題。

    2,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關係”思考的能力。單純只有“系統”思考能力還不夠,因為,那樣容易把“系統”看成是“靜態”的,任何一個“系統”都是動態的,在“系統”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性都是動態的,會發生變化的。

    因此,這就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關係”思考的能力。

    3,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因為“策略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需要排除思維者本身的非理性因素,而排除思維者本身的非理性因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思維者在思維中運用“批判”思考。

    4、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洞察”思考的能力。“策略性思維”最終結果的質量、高度,都是由思維者的“洞察”思考能力決定的,洞察力強的思維者,TA所發現的“戰略”往往特別具有精準、創新、巧妙的特點。

    5、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概念”思考的能力。“戰略”在思維者意識中產生的時候,只是一個“想法”,如何把這個“想法”傳遞給別人,讓別人也能理解、領會,並最終形成可執行的方法、計劃,這就需要思維者擁有“概念”思考的能力去精準表達。

    把自己的“想法”用“概念”表達出來,讓人一聽就懂,就能心領神會,這樣,“戰略”才有了在一個組織內執行的可能。

    第二個部分:“運用戰略的思維”

    “戰略”的發現與制定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戰略”的運用。

    很多好的“戰略”在執行中大打折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執行者在執行的過程中,沒有“運用戰略的思維”。

    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忘了“戰略”的原則性與指導性,忘了從系統、關係的高度、深度去認識問題,結果,在執行的過程中,偏離了“戰略”。

    這種問題,在職場中是經常出現的問題,不少“制定戰略”的高手,本身也會犯這種錯誤。

    嚴格地說,“戰略性思維”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而是在工作過程中,時刻需要保持的一種思維常態。

    即使到了計劃執行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對“戰略”的敏感與覺察,“戰略”所針對問題的特定條件如果沒有發生變化,就必須堅定地堅持“戰略”。

    在現實中,有些問題也確實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是,在“戰略”指導下,就有了輕重的選擇標準,該擱置的就必須擱置,保證“計劃”達成“戰略”目標。

  • 8 # 傳奇老董

    產品本身就是戰略,就是要定方向,定位理論就是戰略;至於打法、工具就是策略。戰略和策略簡單可以理解為‘賣什麼’和‘怎麼賣’。舉例我們要做一個飲料品牌,是想定位為茶飲料還是定在甜飲料,這就是戰略定位;確立了甜飲品以後,需要考慮營銷、推廣、渠道等等,這些就是策略部分,所以戰略思維就是產品思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信別人,投錢高息集資被騙的人是什麼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