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還是有故事

    科技的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巨大的科技落差能夠使兩方軍隊的戰鬥力出現巨大的差異,一方軍隊長矛鐵甲,一方軍隊堅船利炮,如此大的落差如何戰鬥,勝負高下立見。

    皮薩羅

    在這個世界上因為科技不如人輸掉的戰爭例子不在少數。比如十六世紀的南美洲印加帝國與西班牙殖民者對抗的案例。自從哥倫布地理大發現找到美洲後,越來越多的殖民者為了追逐“淘金夢” 來到南美洲,當時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相對於封建王朝並不弱,他們國家當時甚至處於擴張和上升的時期,可是在西方殖民者面前,印加帝國落後的武裝力量並不起眼,最後印加僅僅被“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帶領的168名士兵所征服。要知道當時印加帝國可是有這六百萬人口啊,但就是被這麼少的人所打敗。

    1532年,皮薩羅率領他的一百六十八人來到印加帝國與國王談判,當時印加帝國組織了八萬人來到談判地,而皮薩羅這邊只有一百六十八人,不過他們帶了洋槍,大炮,騎兵。在談判時,皮薩羅希望印加帝國可以皈依基督教,並把《聖經》,遞給國王“阿塔瓦爾帕”,當時印加帝國甚至沒有造紙術,國王甚至不知道怎麼翻閱書籍。在看過之後,阿塔瓦爾帕把書憤怒的扔在地上,表示不信這玩意。這一舉動給了西班牙人充分的攻擊理由,戰鬥一開打,就高下立現,印加帝國軍隊甚至不會馴馬,所以看到騎著高頭大馬,身穿盔甲的歐洲騎兵時感覺他們就是天神,再加上收到槍聲、炮聲驚嚇,頓時亂作一團。很多人在擁擠踩踏,不少人窒息而死。就這樣,八萬人的部隊被一百八十六人打敗,這就是科技代差的結果,這場戰役最後國王都被俘虜。印加帝國後來與歐洲殖民者又先後在豪哈,比爾卡康加,比爾卡蘇阿曼和庫斯科進行幾次大規模戰鬥,而參加這幾場戰鬥的西班牙人數為80人,30人,110人和40人,每次戰役擊潰的印加軍隊則往往都是數以萬計。

    擁有科技優勢的確可以在戰爭中獲得戰爭主動權,軍隊也會更有戰鬥力,科技在戰鬥中的確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 2 # 國際關係資深顧問

    清朝三萬騎兵面對幾千持火槍洋炮的八國聯軍被屠殺殆盡,證明冷兵器稱雄的時代已落幕。一戰重機槍、重炮和坦克的應用造成交戰雙方大量的傷亡,證明以前拿破崙式排槍陣戰法已過時!二戰是坦克和螺旋槳戰機縱橫的天下,但高速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已出現,戰列艦大和號被美軍戰機擊沉證明船堅炮利已經不是海軍的至勝法寶了。二戰末期日本兩座城市受到原子彈毀滅性轟炸,證明原子彈就是戰爭之王!!後來原子彈製造技術被多國掌握,美國和前蘇聯繼承者俄羅斯所製造的原子彈能毀滅地球幾次,如此可怕的後果令任何一國也不敢輕易在戰爭中用原子彈!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的鋼鐵洪流被美國戰機所團滅,證明鋼鐵洪流未必就能贏得現代戰爭!隨著全球定位技術和精確制導導彈及隱形戰機用於現代戰爭,無不證明科技發展使戰爭的天枰是向科技領先者傾斜!誰掌握最先進的科技,就是未來戰爭的王者!當然,國力及民心向背也是贏得戰爭的先決條件。

  • 3 # 不正經的軍棍

    先說答案,不對。科技只是一方面,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科技,而是綜合實力。

    戰爭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也是在比較科學技術。透過戰爭,一大堆新式武器誕生。然而,戰爭決定因素就是科技麼?並不是。

    題主這個問題明顯忽略了一點,戰爭勝負決定於綜合國力,這其中包括經濟實力、工業實力、資源產量、國家動員能力、科技實力等。這些加在一起,才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單純靠科技,基本沒用,科技必須要有強大的底蘊做基礎。

    題主既然拿一戰二戰作為例子,那就以二戰為例吧。二戰中,納粹德國的科技可以說是非常厲害,導彈、噴氣機全都在他那裡率先投入使用,德國還有自己引以為豪的虎式坦克,然而他卻打輸了,這個時候,你還能說科技是決定因素麼?並不能,德國的科技和美國其實不分上下,很多領域甚至是遙遙領先,而且全面領先於蘇聯等國。以虎式坦克為例,虎式坦克能吊打二戰中一眾坦克,然而要命的是虎式坦克就那點,一千多輛,德國全部坦克加一起也就三萬多輛。而反觀蘇聯,就那會開拖拉機就能開的T34,蘇聯造了六萬多輛,數量完全碾壓德國。德國如果在虎式豹式一誕生就全力生產,每樣生產一萬輛,其他人怎麼辦?趕著馬車去衝鋒麼?天上飛的飛機也不要了,全拿來造虎式豹式,這仗還能打贏麼?

    科技在戰爭中是運用在武器上面的,而武器是要去生產的,生產武器又是要資源的。很可惜的是,德國並沒有那麼多的資源,也沒有那麼強大的工業實力。相比於美國蘇聯,德國的資源其實還是比較匱乏,這還得是所有佔領區都供應德國。德國之所以每場戰爭都是用閃電戰去打,原因就在於德國的實力沒法去打長期的消耗戰,他消耗不起,必須速戰速決。

    以前看一個神論,說美國不用原子彈打不過日本,這就很扯淡了。美國在二戰期間,生產了一百多艘航母,所有艦艇加一起上千艘,日本就那點,日本怎麼和美國打?日本的武器裝備,飛機坦克軍艦,打沒一個少一個,而美國,打沒了還能拿出來,一天一艘軍艦下水,你日本拿啥和美國打?萬歲衝鋒?還是神風?就那神風自殺式攻擊,到後期飛機在空中沒等撞擊軍艦就散架了,拿啥和美國打啊?

    美國有原子彈,沒錯,這是他們科技上的領先。但是同時,你也得有實力去把原子彈造出來啊。曼哈頓計劃,從1942年開始,到1945年10月,美國花了18個億美金,換到現在就是250個億,這個費用是美國用於輕武器的90%,坦克總花費的34%,誰有這麼強大的資本?你還得有足夠的資源供你在這個專案上使用,沒有資源,科學家也不可能拿著碎磚爛瓦在那研究原子彈吧。

    現在美國,美軍手裡的武器多先進,F35、核潛艇、核動力航母,他都有一大把,這些東西科技上是一個門檻,很多國家壓根就沒有核動力航母,甚至門檻都沒摸到。而美國呢,11艘核動力航母,他不光摸到門檻了,而且技術上爐火純青,並且還能造出來一大堆,他要是光有技術,沒有資源,拿啥造?

    光有科技沒用,科技再怎麼說也是屬於書本上的東西,而這個書本上的東西,想要讓他有作用,必須讓他付諸實際,付諸實際就必須有強大的財力物力去作為基礎作為後盾,沒這個後盾,光有科技,用處不大。

  • 4 # 止戈軍是我

    恕我直言,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決定戰爭勝負的從來不是科技,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我說這話為什麼這麼有底氣,因為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觀點,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而武器只是重要因素。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民心向背對戰爭起決定作用。所以,從一戰到二戰,並不能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而只能證明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

    首先宣告一點,如果敵對雙方武器裝備科技含量存在“代差”,科技先進的一方勝

    所謂的“代差”,簡單一點講就是武器裝備相差20年以上。如果武器裝備存在“代差”,這個仗是沒法打的。我們可以以二戰中波蘭騎兵師對納粹德國坦克叢集的衝擊為例。一個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一個還處於冷戰時代,這種“代差”決定了波蘭註定失敗。儘管波蘭是正義的一方,納粹德國是非正義的一方,也不能違背這一定理(這也許就是戰爭中為數不多的定理之一)。

    除上面的特例之外,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而武器只是重要因素

    武器再先進,也是靠人來設計、製造和操縱的。如果人的素質不高,再先進的武器也發揮不了效能。就整個一戰、二戰來講,兩個軍事對抗集團的科技實力相差並不大,也就是說沒有達到20年以上。那麼決定戰爭勝負的就是人、戰爭的性質了。一戰中,飛機、大炮、坦克都出現了,但戰爭雙方還是打的陣地戰,科技的發展並沒有改變人們的思維觀念,軍事思想也沒有變化多少,這些武器裝備的效能都沒有發揮出來,對當時的雙方都是如此,所以科技對當時戰場的影響並不大。二戰的時候,坦克集中使用,飛機、坦克透過無線電聯絡起來,有了希特勒的“閃擊戰”,應該說納粹德國的作戰思想很先進,但綜合國力沒法與同盟國比,戰爭又是非正義的一方,只要戰爭變成持久戰,同盟國是必勝無疑的。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武器不能存在“代差”,不管是一戰、二戰,還是其它的什麼戰爭,決定戰爭勝負的始終是人,而不是武器,整個戰爭史都是如此。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做食用菌產業,請教這裡面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