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三童生
-
2 # 木白君9999
墨竹按畫法可分為兩類:一是白描雙勾,一是墨色揮灑。
白描雙勾以 五代 徐熙的《雪竹圖》(圖一)為代表,151.5cm*99.2cm,藏於上海博物館。《雪竹圖》以雙勾法畫竹,畫出雪後竹枝挺拔,竹葉迷離。石旁竹幹之上有“此竹可值黃金百兩”,這是繪畫題跋歷史上最早的作品。
隨後是北宋文同,號稱墨竹的祖師,以墨筆揮灑畫竹法。《墨竹》(圖二)藏於臺北故宮,此圖因“俯而仰”的倒垂竹而聞名於世。
蘇軾和文同是姻親,“文畫蘇題”是當時一段文墨美談。蘇東坡從文同學畫墨竹,有一天他在做監考官時,用案上的硃砂畫了一幅朱竹。同伴們取消他:“錯了錯了,世上哪有紅色的竹子?”蘇東坡笑道:“不錯不錯,世界上是沒有紅色的竹子,但是我請問諸位,世界上可也有墨色的竹子?”
元代的墨竹名家甚多,一一列舉如下:
1.第一就數李衎,他不但是藝術家,而且是政治家、科學家,曾寫過一部《竹譜詳錄》,把竹子分門別類地一一剖析。他的《方竹圖》,現藏於美國納爾遜美術館,創“直角點節法”。
2.吳鎮《懸崖倒垂竹》,53cm*68.5cm,藏於臺北故宮。構圖和文同的倒垂墨竹很近似。
3.趙孟頫,在繪畫上,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古木竹石》(圖三),99.4cm*48.2cm。
4.管道昇,趙孟頫的妻子,擅長書法及梅、蘭、竹、石、山水。
5.顧安,最擅長畫風竹,《平安磐石圖》(圖四),藏於臺北故宮。此幅墨竹畫的平衡處理非常微妙。畫面左上以濃墨畫竹葉,隨風而向右吹,平衡了畫面左上的厚重感。
6.柯九思,有《竹譜》傳世,曾說“寫竹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由此可見,墨竹畫到元代,和書法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7.倪瓚,作為元四家之一,也是墨竹畫名家。
8.方厓和尚,倪瓚的好友,創立了墨竹畫法的“濃墨點節法”,成典範。由明清至現在,畫家均如此畫竹。
明代墨竹畫名家:
1.王紱,明初大家,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2.夏昶,墨竹畫聞名於世,因曾做過太常侍卿,民間有“太常一個竹,西涼十錠金”,由此可知他畫竹之高。
清代墨竹畫名家:
1.金農:以漆書的古拙法來畫墨竹,有樸拙之美,圖五。
2.鄭板橋,揚州八怪之一,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圖六。
-
3 # 收藏家雜誌
李衎《竹譜詳錄》:“文湖州最後出,不異杲日升堂,爝火具息,黃鐘一振,瓦釜失聲。豪雄俊偉如蘇公,猶終身北面。世之人苟欲遊心藝圃之妙,可不知所法則乎?”文蘇之後,王庭筠出。至元代,文人畫大興,墨竹在繪畫門類佔有顯著的地位,名家輩出,如李衎、高克恭、趙孟頫、張遜、吳鎮、顧安、柯九思、倪瓚、王蒙等。
元 倪贊 琪樹秋風圖 上海博物館藏
文同首創以墨深為面,以墨淡為背的竹葉畫法,正反濃淡交疊有致。他在寫葉行筆時實按虛起,使竹葉不鈍厚,有風動之致。“寓其神情於物象之中”,將竹的瀟灑之姿、檀欒之秀融於心間,發至筆端。文同筆下墨竹實質上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
不重技,不代表可以任意妄塗,蘇軾說“無常形而有常理”,強調了把握物理的重要性。他在《淨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中把繪畫分成兩類,一類為有常形的人禽、宮室、器用,不可失形;另一類為無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煙雲,不可失理。“無常形而有常理”尤其受到元代文人畫家的推崇。
元 顧安 墨竹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當然,有常理的前提是對物象本身有深入的瞭解和體悟。文同與竹為鄰,他長期觀竹之多變,察竹之物理,因而執筆前才能“成竹在胸”,下筆時才可“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蘇軾亦常畫枯木竹石,坦言“吾為墨竹,盡得與可之法”。他懂得道理,卻心手不能相應,平時自以為很瞭解了,但事到臨頭又不明白了,原因是“不學之過”。所以僅在思想上理解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實際的畫法。“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文同道與技並重,畫墨竹如庖丁解牛、輪扁斫輪,能“物之相物,我爾一也”;蘇軾亦云:“根莖節葉,牙角脈縷,千變萬化,未始相襲,而各當其處,合於天造,厭於人意。”
以上只是文蘇兩人藝術思想的一角,他們的理論和主張直接影響了後世,不侷限於繪畫,還旁通其他藝術門類。
明 陳淳 蘭竹石圖 廣東省博物館藏
南宋時期,歷史原因和人文環境極大地限制了文蘇藝術思想的傳播,此時留下的墨竹作品多是院體精工,與文蘇氣質相去甚遠。南宋名將趙葵在《杜甫詩意圖卷》中畫下萬頃竹林。煙靄迷,竹林深處,行客策驢,淺溪沙汀,一塘清波,荷葉田田,臨流水閣敞軒,屋後竹籬小橋,溪流潺潺,一片江南竹林的恬靜平遠景色。其寫杜甫“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之意,不同於南宋流行的馬夏畫風,而是吸納了文人墨竹的氣味,有濃厚的文人簡逸蘊藉的筆墨韻味,使我們從中想見古人的與竹為鄰的生活。
明 朱端 竹石軸 故宮博物院藏
宋室南渡,生活在北宋故地的人們變為金室子民。金源一代尚“蘇學”,金人在犯闕之初,便注意收集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跡文集。他們對蘇軾除了思想認可,還有感情認同。文人好竹的風尚在金代亦不例外,文同的墨竹也被金人所題詠。一時間湧現了許多畫竹能人,其中王庭筠更是被稱作“金源之東坡”。
不過,王庭筠對元初文人畫壇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子王澹遊。王澹遊的作品“天真爛漫,盡從書法中來”。據記載,其《梅竹松三友圖》上倪瓚跋:“中州人物,獨黃華父子畫詩書逸出氈裘之表,為可尚也。觀澹遊此卷,筆意蕭然,有蔡天啟風流,蓋高尚書之所祖述而能冰寒於水者歟?”其中提到的“高尚書”便是高克恭了。
元 趙雍 題張渥竹西草堂圖卷首 遼寧省博物館藏
高克恭,字彥敬,學黃華墨竹,宗米氏雲山,在元初畫壇有重要影響。其目前僅存的墨竹作品是《墨竹坡石圖》,上有趙孟題。上述王庭筠《幽竹枯槎圖》後一見龔題跋:“今代李仲方、高彥敬暨李仲賓墨戲,皆自黃華老……”二見趙孟題跋:“每觀黃華書畫,令人神氣爽然。”可見李衎(字仲賓)、高克恭、趙孟(字子昂)等人都曾受到王庭筠直接影響。
李衎在墨竹畫史上留下了大量作品。其筆下竹子面目多樣:就技法而言有設色雙鉤,有墨筆寫意;就內容而言有幾竿玉立,有梧石相配;就尺幅而言有盈盈數尺,有鎮堂巨幅。其畫竹亦從王澹遊處來,後上追文同。李衎編撰《竹譜詳錄》。該譜補戴凱之《竹譜》之缺憾,將畫與譜結合起來,細緻全面,並強調畫竹為圖,如瞻仰古賢哲儀像。可見李衎寫竹撰譜,不僅為自適吾意,更為傳竹君之盛德。《竹譜》的目標是指向哲學的。
明 徐渭 竹石圖軸 廣東省博物館藏
說到竹譜,吳鎮晚年曾作《墨竹譜》(《萬玉叢》)。20幅墨竹,有新篁、嫩枝、老幹、垂葉、雨竹、風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每一幅都有題,題的內容多是他畫竹的心得,寫竹中有草意,草書中有竹搖曳的影姿。其為學踏實,於墨竹用心之極,正如其自言:寫竹之真,初以墨戲,然陶寫性情終勝別用心也。
與吳鎮一樣“以山水掩竹名”的還有倪瓚。倪瓚的墨竹古淡天真,寥寥幾枝,卻有山林水汀之遙想。文同一脈便是他追學的典範。文同因“意有所不適”而畫竹,蘇軾因“畫以適吾意”而畫竹,倪瓚則道:“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所以他不講究形的似與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以上三人寫墨竹的動機都是“不吐不快”,明清文人畫家亦多奉行此理。
回覆列表
墨竹起於唐,盛於宋,光大於元。
墨竹的盛行,隨著歲月的累進,風格在不斷的豐富,歷代都有墨竹聖手且多有佳作,如顧安、倪瓚、柯九思、吳鎮、鄭板橋等等。其元代可謂是墨竹發展的黃金時代!
元代繪畫,崇尚清簡,墨竹迎合著這一審美情趣,因此而大為盛行,此後墨竹的論著、圖譜也接踵而出,中國繪畫史第一部《竹譜》在此時問世。這一股墨竹熱,推動了墨竹創作形式的完美化、技法的規範化以及風格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