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槍挑花面
-
2 # 灰灰點評一下
“秦晉之好”是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多次聯姻,是政治上的聯姻,國家間的聯合,現在泛指兩家聯姻。如《三國演義》中,袁術派人去為自己兒子娶呂布之女,“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那麼秦晉之好是怎麼來的呢?
在春秋時期,晉武公晚年娶了齊桓公的兒女齊姜,齊姜不但長得很美而且還很放蕩,後與晉武公的兒子,即晉獻公私通。晉獻公繼位後就把自己父親的妃子齊姜娶了過來當夫人。齊姜為晉獻公生了伯姬和申生。
秦穆公繼位後,為了與當時的大國晉國保持好關係,於是向晉獻公求聯姻,晉獻公同意,就把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秦晉之好的開端。(伯姬還為秦穆公帶來了百里奚)
後來,在晉獻公年老時,寵愛驪姬,驪姬為了自己的兒子繼位,設計讓晉獻公殺了申生,夷吾,重耳遠逃他國(驪姬亂政)。後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成功繼位晉國國君,但夷吾不思感激秦穆公,反而攻打秦國,最終慘敗,後夷吾派自己的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
秦穆公為了與公子圉搞好關係,於是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公子圉。後來,夷吾病重,公子圉怕自己的國君位置被別人搶了,於是偷偷逃回到晉國。秦穆公知道後很生氣,於是派人去接在楚國逃難的重耳,並把女兒改嫁給重耳。後來,秦穆公幫助成功回到晉國,並當上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
此後,秦國與晉國的關係保持很好。
秦晉之好指的是哪兩位歷史人物成親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這句成語的意思:秦、晉即指春秋時期的秦國與晉國,兩國為了強強攜手,進行了一種政治上的聯姻,而且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後來人們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秦晉之好代表的第一代人物:“秦穆公與伯姬”。
秦穆公仰慕中原文化,為了與中原交好,故拉攏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而聯姻就是拉近雙方距離的一種最好手段,於是親自向晉獻公求婚。而晉獻公也不含糊,直接把自己的大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
秦晉之好代表的第二代人物:“公子圉與懷贏”。
或許盛極而衰,得意忘形地晉獻公晚年變得昏庸,做出一系列糊塗事。其中一件事更動搖了晉國的根本,造成晉國後來內亂。這件事就是廢長立幼。
晉獻公殺長子,逐二子。眼看兄長申生被殺,重耳與夷吾分別逃往翟國和梁國避難。
晉獻公二十六年,晉獻公去世,奚齊繼位,但很快就被將軍裡克給殺了。之後,晉相荀息與裡克又擁立了晉獻公的另外一個兒子悼子繼位。但是好久不長,悼子被裡克殺於朝中。
裡克轉而向夷吾發出了橄欖枝。夷吾雖然跟重耳有一樣的顧慮,但在權利的誘惑下,還是欣然接受。於是夷吾一邊向裡克許於“汾陽”為其封地承諾,另一方面向他的大姐夫秦穆公求援,並答應一旦事成,將“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
就這樣夷吾順利地登上了晉國國君的寶座。
夷吾做了晉國國君後,並沒有兌現承諾,先殺了裡克,又忘恩負義,落井下石,趁人之危討伐了屢次資助他的秦國。
人在做,天在看。背信棄義的夷吾在一次戰鬥中被秦國俘虜了,成為了階下囚。之後在其姐姐的求助下,秦穆公選擇了原諒夷吾,並放夷吾歸國。
夷吾為了表示歸順,將兒子圉送往秦國為質子。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將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使得兩國親上加親。
之後晉惠公病危,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梁國)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於是孤身一人裝作羊皮販子跑回晉國。並順理成章地成為晉國的國君。即晉懷公。
秦晉之好代表的第三代人物:“懷贏與重耳”。
是的,你沒看錯。女主角還是上面那位懷贏。男主角則換成了公子圉的伯父重耳。是不是感到亂倫了,但在禮崩樂壞的亂世之中,這不足為奇。
秦穆公眼看自己的前女婿公子圉一點禮貌都沒有,沒跟自己打個招呼,就跑回晉國了。就知道這小子跟他父親一樣不是個好人。故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於是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
就這樣本該叫姐夫的人變成了自己的岳父。這輩分,有夠亂的。
那麼“秦晉之好”指的是哪兩位歷史人物成親呢?在真正的意義上,上面三對都是。
但是秦晉之好這個成語是出自:元代·喬孟符的優秀作品《兩世姻緣》中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兩世姻緣》講的是書生韋皋博覽群書,與上廳行首韓玉簫相愛,兩人立下白首之誓。韓母因朝廷掛榜招賢,勸說韋趕選登科。
韋皋果然狀元及第,卻因吐蕃作亂,奉命領兵西征,無暇傳遞書信,玉簫因此思念成疾,一病而亡。韋鎮守吐蕃後,派人接取玉簫母女,然而玉簫已逝,韓母亦不知去向。
荊襄節度使張權是韋皋幼時同學,聞聽老同學徵吐蕃大勝歸來途徑此地,駐紮在城外,故設宴款待並出義女張玉簫相見。
只見那玉簫於帳後看到韋皋,心中好像被揪著似的。默言道:好作怪也。這生我那裡也曾見他,莫不是我眼睛花?
千年後憶起此情此景,只見那花旦唱道:不由我心兒裡相牽掛,莫不是五百午歡喜冤家?何處綠楊曾繫馬,莫個是夢兒中雲雨巫峽。
而那韋皋於那案上一面與張延賞敘舊,一手端著玉杯且待張玉簫斟滿酒。佳人把盞,正欲道謝的韋皋轉頭看到那日久思戀的熟悉臉龐,不禁失了魂。正俯身倒酒的玉簫迎著那炙熱的眼光。二者的目光接觸,令二人不可自拔,連那酒溢位了未曾察覺。
原來張玉簫便是韓玉簫轉世。韋皋見張玉簫肖似韓玉簫故求娶張女。張延賞認為韋皋見面生情,乃那人面獸心,輕薄小人。心生大怒,幾乎動武。
韋皋見張延賞拔劍欲斬的架勢,再加上其言語難聽。心生大怒,欲召集軍隊,圍了張宅,殺了張延賞,搶了那小娘子。
韋皋道:“匹夫欺我太甚,我先殺此匹夫,掃朝面奏天子,我也有收伏西夏之功,以此將功折罪。”
張玉簫勸道:"元帥不可。你奏聖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師回朝,便當請功受賞;如何為求親不成,輒敢矯詔,劫殺節使,罪不容誅。豈不聞《周易》有云:師出以律,失往兇也。夫子雲: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元帥請自思之。"
韋皋見佳人勸言,不免消了幾分怒氣:"未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玉簫提出:"元帥如果要問親,當去朝廷奏準,來取妾身,豈不榮耀?便俺駙馬亦豈敢違宣抗敕?不思出此,而擅自相殺。計亦左矣。"
韋皋連聲說是,是。隨後解散了軍隊。
之後的情節就是:張延賞見韓母所持其女畫像,始知韋皋所言為實。而唐中宗知張女為韓玉簫轉世,又願嫁韋皋,御賜婚配成就兩世姻緣。
所以也可以說韋皋與玉簫這對戀人才是指“秦晉之好”的代表人物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