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山小二哥

    王獻之,為一筆書,乃是,氣脈相承,筆筆不絕,

    對於後輩書家是開先河的,其他不說,單說,米芾,就如隔代弟子,寫氣,其氣勢,實乃一脈相承。

  • 2 # 國風新色

    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均擅長書法,其中,王獻之最為突出,對後世書法家有重大的影響,主要原因來自於:

    1 改變了書法單一的審美模式:

    王羲之以前的兩晉時期,人們對書法的審美停留在“質古”,“今妍”“骨力”等觀點上,特別是對王羲之的書法評價尤其高,,而王獻之在父親的基礎上,提出了“妙有餘姿”的事項觀點,也就是說,書法要表現出書寫趣味,達到某種姿態;這就在原有單一審美的基礎上增加了書法另一種審美的可能性;

    2 創新方能出奇勝

    王羲之在書法的地位不可磨滅,而隨同父親學習的王獻之居然能與父親並駕齊驅,如果僅僅停留在繼承的角度一定難有此成就,王獻之讓後世獲知創新的重要性,王獻之隨同父親學習書法,但整體風格又不為父親教授侷限,變父親內撅手法為外拓,變字組之間相對獨立為連綿不絕的一筆書,在筆勢和氣韻上超過父親,對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寵等人繼承了王獻之奇峭跌宕的風格;

    3 在書法中融入哲學思想的作為

    王羲之注重在多種對立因素中的的調和統一,他在書法的形質(如肥瘦、方圓、短長)方面的能力非常出色,在書法的神采(奇正、氣度、韻趣)方面也別有自己的風格,王獻之在繼承此有優點的基礎上有意識予以突破,他將原有的中和哲學思想轉為“失衡”,走向以奇、險爭勝的境界;

    王獻之精通楷書、行書和草書,這幾種書體樣樣皆精,特別是他的草書作品,風格清秀,蒼勁有力,入木三分!雖然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不可撼動,但是王獻之博覽眾書、創新求變,勤奮思考的書法精神對後世書法家所崇敬,由此形成的奇峭風格開歷史先河!

  • 3 # 小馬哥聊歷史

    王大令對後世的影響可謂巨大

    前面說過,王獻之在其父過世之後,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影響時期,跨度長達一個半世紀,也就是150年左右。這段時間裡,學他的書家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屬羊欣(王獻之的外舅)。

    王欣與邱道護一樣,同受王獻之的筆法,而尤得王獻之的親傳。當時甚至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說法,就是說你對二王的書法夢寐以求而不可得,就算拿到的是羊欣的作品也不冤枉,可見學王獻之的羊欣書法已經到了何等程度。還有更多書家如薄紹之、謝靈運、孔琳、邱道護、齊高帝蕭道成、蕭思活、范曄等等,也都從小王的書法中學得一二。當然,也正是由於羊欣等人書藝獨步於王獻之之後,傳授門徒,從而也使王獻之的影響更為擴大。

    即使是在唐代李世民推大王、貶小王的時代,唐人學小王的仍然有很多。尤其是學草書的,無不以學王大令為時髦。比如歐陽詢的真、行就是既學大王,又學小王,而別具風貌、自成—體;虞世南和其他一些書家也學王獻之,張懷瓘說:“虞書得大令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王紹宗,清鑑遠識,才高書古,祖述子敬。孫過庭,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二王。”;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五代以後,楊凝式兼學“二王”,而學習王獻之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宋代米芾甚至認為小王勝過二王,稱:“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可見,米芾對王獻之的服膺可謂到了心悅誠服的程度,他的書法也有很多取法王獻之,我們上面看到的很多作品,不少就出自米芾的臨摹。

    黃庭堅也大讚“大令草入神品”。元明清以來學小王書法而成就卓著者更有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以及清代的王鐸等等,不勝列舉。

  • 4 # 千年蘭亭

    王獻之的書法大氣雄放,放縱奔騰,注重牽絲引帶,講究筆法變化,筆勢連綿不絕,開後世豪放書風。

    受世受王獻之影響最深的,非米芾莫屬,後人稱讚他“天真超越於王獻之”,王獻之的《中秋帖》,據說就是米芾的臨本。

    米芾用筆沉著飛動,深得王獻之之法,尤能擅變,從米芾的墨跡,我們可以看出,他把王獻之的風格發揚得更加光大了。

  • 5 # 快樂書法

    題主這個問題,是個很有學術味道的問題。就王獻之書風對後世的影響,說說我的認識和看法。

    一,在二王同代的東晉以及之後的南朝宋,齊,梁,陳時期,王獻之的創立的“外拓”筆法,就是以圓轉為主的,瀟灑勁健,縱逸流美書風,被絕大多數書家所鍾愛繼承。

    當時著名書家王氏一門中,王徽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珣,王志皆法王獻之 ,宋,齊,梁,陳時的羊欣,丘道護,謝靈運,薄紹之,孔琳之,王僧虔等,都是王獻之的粉絲。梁陶宏景《論書啟》載:“比世皆高尚子敬(王獻之),海內遂不復知有元常(鍾繇),於逸少(王羲之)亦然”。

    看《萬歲通天帖》,《淳化閣帖》,可知絕大多數書法家都接近,承襲王獻之書風。

    梁虞龢《論書表》說當時的權臣“玄桓耽玩,不能釋手,二王書跡,常置左右。”首先將王羲之,王獻之並稱為“二王”,作為“新體”,“今草”的代表人物與漢魏時的張芝,鍾繇並列:“洎乎漢魏,鍾,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王羲之,王獻之在書史的地位得以確認。兩個王並立,在書史上再無二例。

    二,梁武帝尚古拙,李世民講規範,二位帝王推崇鍾張(鍾繇,張芝),王羲之,反對王獻之的妍美縱逸。帝王的影響深遠而巨大。王羲之書風在唐以後世俗的影響比王獻之大。

    但歷代書法家卻不買帝王的帳。

    唐人張旭,懷素,顏真卿 ,宋米芾,黃庭堅及後世幾乎所有的帖學大家都是王獻之的粉絲。

    真正繼承王羲之“內擫”筆法的,僅唐歐陽詢,宋李建中,元楊維楨,明張瑞圖,寥寥數人而已。

    書法的繼承不是單一的就風格一個方面。具體技法的繼承,和風格的取向是兩回事。

    就書風的影響力,王獻之遠遠比王羲之大。

  • 6 # 趙少儼

    王獻之的書法,是王羲之之後重要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我們從一個方面來說,就足以證明,王獻之的重要貢獻。這就是王獻之的“一筆書”。

    《中秋帖》王獻之

    什麼是“一筆書”?有的說是一個書法作品,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如一筆寫出一氣呵成。

    有的說是一個字映帶牽絲如一筆寫成。

    我們不管這些說法對不對,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寫字如何更快一點,王獻之的書法作品,是非常明顯的,這是書法家對社會的重要貢獻之一。

    王獻之能夠在書法上有這麼一點重要的貢獻,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所以,他能夠與父親王羲之齊名,在歷史上的書法家中,只有他們父子能夠並列成為“二王”,足以說明王獻之的成就,不在父親之下。

    為什麼寫得快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在王獻之這個時代,中國書法還在實現偉大轉變的路上。

    這個時代,已經有草書,也有行書,其中草書是書寫速度最快的。所以,王獻之就趕上這個時代的需要,對草書是非常痴迷的。

    《中秋帖》區域性

    草書的重要意義就在於,能夠最大限度的與思維速度保持一致。

    而在王獻之之前甚至更早,我們漢字的寫法,都沒有比較快的方法。這對記錄思想是很大的一個限制。所以,漢字能不能有快速的寫法,就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了。

    所以,漢代末年,已經出現了草書。但是,這種書寫方法,只有很少一些書法家才能做到,一般人還是做不到的。王獻之老爸王羲之,也對草書非常痴迷,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龍飛鳳舞地寫字。

    王羲之《行穰帖》

    但是,王羲之也只能做到“小草”的程度。

    什麼是小草?就是每一個字都是草書,但是,是獨立的草書。

    到了王獻之,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幾個字連起來的寫法,逐漸突出了。這是草書重要的發展。因為,幾個字互相連綴而書,明顯會加快書寫速度。

    今天我們看到的《鴨頭丸》、《中秋帖》雖然不是王獻之的真跡,但是,王獻之的書法特點已經與王羲之有很大的不同了。米芾《賀鑄帖》 縱23.4釐米,橫36.8釐米

    王獻之的書法特點,前人認為是“外拓”。

    什麼叫外拓?拓就是“推”的意思。外拓,就是向外開張。

    王獻之的書法,確實有一種向外奔去的感覺,這可能是他敢於突破前人的最大勇氣了,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據說,米芾對王獻之有特殊的研究,所以能夠獨樹一幟。學習二王,不要忘記王獻之的厲害啊。《伯允帖》縱27.8釐米,橫39.8釐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姜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