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斗說勵志

    中國古代是農業文明,而且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受制於天,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才會獲得大豐收,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將會歉收,嚴重時還會發生饑荒。你翻看二十四史或者資治通鑑,你會看到歷代基本都會有人吃人的記載,而且在朝代末期,這種記載會更多。而絕大部分的人吃人,都是自然災害惹的禍。

    所以,自然災害永遠是古代各個朝代難以逾越的障礙。一些自然災害雖然沒有一時致命,但它是緩慢積累,而且當災害和內部的耗損這一面結合起來的話,這個政權也就基本完蛋了。

    我們有一句老話,叫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打江山就是在破除,當然很快,而坐江山就是在建設和守護,涉及到方方面面,自然很難。

    一個朝代建立初始,因為皇帝本人都是親自參與了本朝的建立過程,所以他知道一個朝代滅亡的可怕,也知道建好一個朝代的不容易,所以創立之君都是賢良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不賢良,又沒有什麼本事,他又怎能推翻舊時代,建立一個新政權呢?

    任何事務運轉都是開頭好,運轉的損耗會在後面逐漸顯現。

    開國皇帝厲害,他的後世子孫因為沒有經歷這個過程,從小養尊處優的生活,這在客觀上已經抵消了他們的一部分能力。假設這個人還是一個混蛋角色,那麼他就更容易把自己的江山弄丟了。

    耗損的過程是緩慢積累的,當耗損和自然災害相結合的時候,就是終結這個朝代的時候。

    在一個朝代初期,即使發生了自然災害,由於政權還很強大,所以政府有能力度過難關。而朝代越往後,積累的耗損越來越多,政權運轉肌體已經傷痕累累了,這時候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根本撐不過去了。

    自然災害的發生,在盛世和衰落時代都會有,不同之處就是盛世有能力消除它,衰落的時代,自然災害就是加速朝代滅亡的助燃劑。

    比如明朝,在末期的時候,它的整個政府機構運轉已經耗損的差不多了,政治十分黑暗,各地土地兼併很嚴重,而恰好又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明朝不滅亡才怪。

    一個朝代就像一個人的一生,最開始成長,到後來年富力壯,再到後來的逐步衰落,進而死亡。這是一個極其自然的過程,人躲不過去,一個朝代也一樣。

    一些短命的王朝,在二三代之後就顯露衰敗景象。一些久長一點的王朝,在幾代以後,也會出現頹勢。

    那麼自然災害和損耗的節點在哪兒呢?

    人口增長是關鍵因素,而糧食則是束縛人口持續增長的瓶頸。

    在朝代末期,由於戰亂和自然災害,人口會大規模銳減。當新朝建立後,人口開始緩慢回升。然而古代農業技術落後,它養活人的數量是有限的,當人口增長到一個階段的時候,糧食的產出,就不夠人的食用了。這個隱患不明顯,然而一旦自然災害發生,這個隱患變成了明患,再如果和朝代的耗損相結合的話,毀滅它的力量也就形成了。

    正因為如此,歷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視農桑發展,因為農業是根基,是不可動搖的根本所在。

    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因為採用了商鞅施行的變法,所以才能在七國中脫穎而出。商鞅變法的一個關鍵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其法律條文是強制性的規定百姓必須呆在自家的土地上從事農業活動。可以說,商鞅的變革是影響深遠的,其後歷代王朝,都圍繞土地和糧食增產做文章。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大規模抑制商業的活動。一方面,商業流通,大規模的催生出一大批不從事農業生產,而在各地流動的人口;另一方面,如果持續支援商品大規模的流通,那麼範圍一旦持續擴大,生產出來的產品則不夠供應商業活動,進而會大大削弱國家的基本實力。

    因此歷代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並非完全把商品流通杜絕,而是把它限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和一定區域裡。至少在本地的商品流通還是存在的,可一旦超出了本地範圍,國家限制不說,土地出產的物產也不夠人們拿出去賣。

    所以,中國曆代就是自給自足型的發展形態。然而即使如此,每當人口增長進入一個臨界點,自給自足便不能維持下去,變革的苗頭就出現了。

    歷史上,每個朝代末期的人口都要高於朝代創立初期。人口的增長,會增加糧食供應壓力,而自然災害是經常出現的,當人口進入一個臨界點,此時發生自然災害,人們就撐不過去了。

    除了自然災害的因素,還有王朝的土地兼併問題。每個王朝進入末期,都伴隨著土地被權貴兼併,而大量老百姓失去土地的尖銳問題。

    人口大規模的持續增長,本就給糧食供應敲響了警鐘,若在發生土地兼併的情況,老百姓沒有地,就無法保障自己的生存。這種情形下,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若恰在此時再發生自燃災害,那變革的步伐也就真的勢不可擋了。

    一個朝代的滅亡,從來不僅僅是因為某個皇帝的壞造成的,比如崇禎就不壞,但明朝還是滅亡了。

    綜合看,農業生產基礎,人口增長會加重農業生產的負擔。人為的土地兼併是關鍵因素,臨界點就是自然災害的發生。對於封建王朝而言,越往後發展,土地兼併越是不可避免。歷史上,宋代王安石的變法,明代張居正的變法,都是圍繞土地的再分配做文章。可是,你若變法動的就是權貴階層的利益蛋糕,他們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手裡的乳酪被變沒了。於是,歷代的變法也就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人口增長和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人為能夠阻擋的。當生產出來的糧食越來越不夠供應增長的人口的時候,自然災害就成了壓垮封建王朝最後的那根稻草了。

  • 2 # 行走的知識

    首先,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歷史上的朝代都是因為什麼才走向滅亡的?

    其實每個朝代滅亡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的,而朝代存在的時間卻大不一樣,有的數百年,有的寥寥幾十年。所以說一個朝代無論強大與否,何時出現促使它滅亡的人與事,何時便是它即將走向滅亡的時候,

    一個朝代的強大與否不能一概而論,很多朝代開國的時候並不是很強大的,但當出現明君,出現有能力的文臣武將,這個朝代便開始變得強大,同時當出現昏庸無道的君主,無德無才的臣子,這個朝代就會變得弱小,進而走向滅亡。

    而滅亡的原因無非三點,第一,或者某朝代的軍事能力很強,但政治上君主暴政無道,引起內部人民的不滿,進行反抗,既而走向滅亡。

    向,秦,隋,開始時軍事力量都是很強大的,但因為有太多力量反抗暴政,失去民心。

    其二,雖然政治上經濟上基本能使人民得到滿足,但軍事實力較弱,君主又不夠賢明,當外敵入侵時不能自保,頻頻割地賠款,進而走向衰落,走向滅亡,比如宋朝,雖然富足,但金,遼,蒙古族的入侵沒有能人不能抵禦時,便走向滅亡

    其三,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內不能安撫民心,外不能抵禦入侵,君主昏庸無道,臣子沒有能力,很快就會走向滅亡。像滿清政權的滅亡,無明君,有奸臣,趕上外敵入侵,內部也失去民心,必然滅亡。

  • 3 # 我是小香菜

    歷史上強盛的朝代有很多

    基本上我們所熟知的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很強的國家,已今天全球的視野來看,這些朝代都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強大帝國。

    要問為什麼最後被滅,本人認為內憂佔90,外患只佔百分之10。不接受任何反駁。

    為何筆者這麼認為,請聽我細細道來:

    一:帝王的無能。

    每一個朝代到了後期,也不知是不是詛咒,繼位的皇帝要麼不作為,要麼昏庸,任用奸佞小人,從而使皇朝初建時期臣服於帝國的附屬國蠢蠢欲動,這個皇朝後期出個一代兩代的昏庸也就罷了,然而並不是,反而一個比一個昏庸,等終於有些稍微明智的帝王想勵精圖治,已經太難太難。

    二:奸佞小人的弄權

    帝王的無能的大環境下,使奸佞小人如魚得水,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更大的利益,每每陷害忠良,忠良被害,水越來越渾,奸佞小人也就越來越多,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私慾,如饕餮般吞天吞地吞錢財,從而引起了底層的暴動。底層暴動,高層鎮壓,如此一來,國庫空了。

    三:外患

    以上兩點,國家已已經打得不可開交,讀過歷史的都知道,外患基本上都是在歷朝有叛軍的時候才來插足,然除了元朝很少有真的打得中國喘不過氣的,這裡說一點清朝滅明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

    也就是說真正導致國滅的真正凶手是內憂,想想三國,想想戚繼光,想想岳飛,想想那麼多強將殺得外患片甲不留,卻抵不住朝內一杯瓊漿玉露。

    因此,要問國家為什麼被滅,只有兩點,皇帝的無能,奸佞的當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差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