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謝你未曾離去

    人窮志短在我身上深有感觸,人窮久了,說話都沒底氣了。因為窮,你所說的話別人只會當傻子看。久而久之,哪怕很有道理的話,也不願意去多說,怕被人嘲笑。我想去做任何事情,開始變得畏手畏腳,害怕失敗,怕承擔風險,儘管有宏圖大志,也只能想想而已。

    人窮了,連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誰還想理你。親人遠離你,朋友也一樣,他們都害怕,害怕向他們借錢,害怕麻煩他們。家裡感覺也沒有那麼溫暖,都是異樣的目光,而我就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

    人窮久了,真的是連自己都會害怕自己,怕自己變得更窮。有時仔細想想,我還能怎麼窮到什麼樣呢,已經窮到底了,連思想都已經貧窮了,窮到骨子裡了。

  • 2 # 我是超超超

    所謂的“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就是對現在的生活的影射,至少是對很多一部分人是如此,基本大多數人為了三餐而奔波,為了生活所必須而奔波,只有相對少數生活安逸可以做到不取自來,那些只有可能是我們眼中非富即貴的或二代之類的人了。即便如此這些人生活,精神都非常富足,但未必能逃出志短、毛長的人性特點。每個人所生活的特定層次環境都會促使人的眼光容易看到某些高度,而又看不到某些高度,也會使產生馬瘦毛長等等的習慣和問題。就拿自己來說,以前在一私企單位工作數年,後來因為現實的原因和自己思想上的問題離職,可問題在於離職這幾年過的不比之前好多少,也可以說是差了,至少我母親是這樣認為的,我母親多次以沒有離職多好之類的話語來問我,可我到現在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我知道我不離職也不會有什麼發展很難上位,那一份工作帶給我所能達到的生活水平也很平常很平常而已。如果要說我志氣多麼高遠我離開也只是想生活變更好一點而已,要說我志短那我母親那是會志比我更短了?其實不是她只是想我安穩點好結婚成家,難道作為一個非常普通的平民百姓求安穩就沒志向了嗎?事實就是如此,我們可以欺騙自己但現實生活不會。到了現在我或許能夠明白我母親所說每一句話的真正意義,現在我也很想安穩結婚然後有個家,這反過來可能又印證了人窮志短,沒有太多能力思想還不安份這又成就了馬瘦毛長吧!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註定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是我最為佩服的偉人之一,然而這句名言我只能贊同一半。因為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不單「貧窮的思想」可怕,「貧窮本身」其實也是可怕的——尤其是對於心理層面而言。

    「窮人思維」從何而來?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窮人思維」這個詞,事實上,這種現象確實存在科學依據。

    哈佛大學教授 Sendhil Mullainathan 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發現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資訊)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這種狀態下,人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

    這種長期因為資源稀缺而培養出的「窮人思維」名叫「稀缺頭腦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不僅會導致人們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即使他們隨著生活的變化已經不再缺錢,還會依然帶著這種「稀缺頭腦模式」去生活。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小時候經歷經濟困難,成年後經過努力生活已經很寬裕的人,還是會在一些重要時刻做出不恰當的判斷和選擇,這就是「稀缺頭腦模式」造成的長期影響。

    貧窮狀態下的惡性迴圈

    當人處於「稀缺頭腦模式」的時候,也意味著其很容易陷入一個貧窮的惡性迴圈當中。我曾聽到很多人講,窮人目光短淺。這並非沒有道理,但其實並不意味著是窮人天生就比富人目光短淺。相比富有的狀態,貧窮本身會令人壓力加大,結果是會讓人對風險產生抵制並且更加缺乏耐心,從而導致他們「目光短淺」,所以在做決定時更加傾向於短期收益,對於類似教育和醫療服務等未來的投入他們的意願並不大。

    美國麻省理工貧窮行動實驗室的心理學家 Johannes Haushofer 博士指出,貧窮的壓力和決策的關係產生了一種惡性迴圈,最終導致了貧窮的迴圈:這不是經濟上的,而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因為壓力,窮人無法承擔長期風險和未來的投資,而這又導致他們繼續保持貧窮,與此同時也加大了他們的壓力。

    貧窮會改變大腦結構

    貧窮是否會對大腦產生影響呢?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

    哥倫比亞大學行為認知神經學實驗室的 Kimberly Noble 發現:在貧窮環境下生長的兒童大腦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構。在使用 MRI 掃描研究了兒童的大腦後,發現在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兒童,大腦結構會有差異,而大腦結構對應的是人腦各項功能。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家庭收入的上升,兒童大腦的表面面積也會擴大,其中最激烈的變化發生在低收入水平層面。

    大腦結構的差異與兒童在讀寫,記憶,執行力方面的表現差異有著密切的聯絡。家庭經濟環境和大腦結構功能的聯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可以為孩子投資更多在促進其神經發育的資源上,比如書籍和玩具,讓兒童生長在更為良好的社群環境併為其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另外,家庭生活壓力不同,由於父母要花更多精力艱難維持生計,經濟困難的家庭往往無法給兒童提供周全的照顧,互動也可能更少。

    貧窮的人更焦慮,更缺乏幸福感

    雖然說,高收入並不一定帶來高幸福感,但對於低收入群體,因為貧窮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感卻會給幸福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窮人因為承受的壓力更大,他們身上主要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含量也比經濟狀況好的人更高。

    Haushofer 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肯亞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因為乾旱導致收入銳減之後,這些農民壓力水平和身體中的皮質醇水平都增高了。另一項在肯亞進行的實驗中,他們給予隨機選取的被試 700 美金(相當於他們一年收入),之後的測試中他們的壓力和抑鬱水平明顯降低,幸福感升高,身體中的皮質醇含量也下降了。在瑞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人們在中彩票之後抗抑鬱藥物的消費量下降了。

    貧窮對於自尊心的影響

    在 8-11 歲的孩子中,經濟階層和自尊心沒有顯著的關聯,在 12-14 歲有微量的關聯,到了 15-18 歲,關聯變得更大,而在成年以後,階層和自尊心的關聯則明顯變大。這樣看來,貧窮本身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有的孩子甚至對貧窮還沒有概念)。真正導致孩子自卑的(或者說隨著年齡增長使得孩子越來越自卑的),其實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自卑這個概念是後天形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就像很多人親身體會到的,貧窮的確會對一個人心理的各個層面造成影響,很多負面影響甚至在經濟狀況已經改善後仍然影響深重。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是不可改變。從腦神經科學已經驗證的事實來看,大腦的發展過程是可塑造的,我們的大腦結構和神經連線一直在不斷地改變著,這種可塑性持續一生。

    透過改變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方式,我們能夠為自己,也能為孩子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改變的第一步,是透過自我覺察發生的。當你真正瞭解到你的某些行為其實來自於早先的貧窮經歷,你就可以從一個被動的反應者變成一個主動的掌控者,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儘管過程可能艱難,但改變必須透過一次次的覺察和不同的行為選擇來促成。

    很多有貧窮經歷的父母想要避免對孩子傳遞負面影響。最好的方式是先覺察和調整自己。不管目前生活狀況如何,根據我們的案例,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最初幾年的親密陪伴和積極的情緒互動;祝大家生活幸福;身體健康!

  • 3 # 生活本應這樣

    “人窮志短”也可以理解為“言輕不勸人”,道理都是一樣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中什麼都是利益互換,你能從別人那得到的,別人也一定能從你這得到了對等的,當你“人窮志短”時,唯恐避之不及啊!這就跟“言輕不勸人”一個道理,你身為一線工人,眼看企業存在一些問題,你卻要勸跟老總如何如何去做,老總一定不會聽你的,而且還會特別反感你,即使你說的都對!

    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的花生價格怎麼樣,農民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