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史通今

    衙門的工作人員是封建時代官吏中的吏,也是吃皇糧的,可以類比現代的公務員,其休假作息時間和官員沒有太大的分別。對於公務員的休假歷代都有不同,如漢朝是五日一休稱“休沐”。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隋朝,之後假日逐漸削減。如從南朝的梁代到元代為每十天休一天假,稱為“旬假”。而到了明清時期,政府的正式檔案中就再沒有了這方面的規定,但是周禮先生在其文中提到清朝官員仍然享受十天一次的“旬假”。

    皇上看起來越來越刻薄,其實漢代官員一般照例住在官衙而不是住在家中。由於大多數官員均寓居官衙,“休沐”的假日實際上是讓那些家住得比較近的官員們能夠在短期內在家和辦公地往返一趟。對官員住在辦公處所的要求持續到南北朝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即官員們在官衙值夜班成為一種制度,這一慣例一直持續到清代。唐代以後官員們通常上、下午在官衙,然後回家。如果是在上朝的日子,他們在去衙門之前,會一清早先在宮廷裡露面。既然多數官員始終和他們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每五天回家一次就沒什麼必要了。

    衙門

    除了常規性的假日以外,歷代封建政府還規定有節慶的假日。據統計唐代共有53個節慶假日,其中皇帝的生日放假3天。宋代有54個節慶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為“休務”,即不需要做公務,而其他天還要和平時一樣工作。到了元代認可的節假日就只有16個了。明清時期,節假日比元代還要少。朝廷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即春節、冬至和皇帝的誕辰。清朝規定春節放假五日,冬至放假三日,元宵節放假十天。明清時期在節假日的規定上有了一個突出的變化,那就是有了長達近一個月的春節“準”假期。那時官員們由政府的欽天監為他們擇定農曆十二月二十號左右的一天來“封印”。一個月後的另一天“開印”。此間,官吏們只需偶爾去去他們的官衙即可,而像司法案件這樣的要務則完全擱置了,屬於不是放假的放假。

    明清時期,遇上父母喪有丁憂3年的制度,這段時間可以放假。當然如果你的職位比較重要,又是不可取替的人才,皇帝會酌情起復。而對於衙門的低端公務員似乎沒有這樣的要求。另外除了這些規定假期,清政府對有功人員也會賜“ 賞假”。

    清代太原府巡撫衙門55名官員合影照

    古代的中央政府宣告辦公時間的開始通常是用鼓和鍾來實施的。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州縣一級的政府一般使用傳梆和打點。在唐代,輪流值夜已成制度,就已經存在了“直簿”制度(值夜班記錄) 。李商隱詩說: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嗟餘聽鼓應官去”,就是聽到鼓聲趕緊去上班,這個屬於遲到,考勤紀律很不良好,所以被投閒置散。

    從秦漢到明清,上下班時間是古人所說的“卯時”,大致上都是一樣的,早晨6點或7 點上班,下午3 點或4點下班(申時)。上班時間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卯時”(早晨5 點到7 點左右),現在我們說的“點卯”一詞就來源於此。古人上下班時間也分夏季時間和冬季時間。清朝康熙帝規定,早朝時間春夏是6 點秋冬是7 點。清代《欽定六部處分則例》也規定,京官統一的下班時間是春分後申正(約下午4 點),秋分後申初(約下午3 點)。只不過那時不叫下班,叫“散值”或“散衙”。申時不值夜的書吏、衙役都可以下班回家了。明·沈周《暮投承天習靜房與老僧夜酌》:“臨昏細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這裡的“臨昏”“散衙”就是下班時間。

    清代衙門

    當然有些重要崗位的上班時間更長。例如元代,政府金庫的官員、文書、衛士們被要求在“卯酉文歷”(上午六點至下午六點的登記薄)上籤到。當然,有時候無論是值夜記錄還是簽到都僅僅是過場,真正盡職的官員是少之又少的。除了要值班的人外,這些低端公務員的上班時間是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屬於十二小時超長待機狀態。看來古代公務員的飯碗也不好端。

  • 2 # 浦江縣職業技術學校

    古代朝臣早朝,從凌晨三點開始。早朝源於明朝的議事儀式,一般分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

    根據記載:早朝的日子,朝臣午夜就得起床,快馬加鞭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朝臣在午門外等候。當鼓聲響時,朝臣們根據品級整理隊伍;一直等到凌晨5點鐘,鐘聲響起,宮門由侍衛或太監開啟。百官依品級入內,並在廣場整理隊伍。

    官員中若有不穩重的行為會被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叩頭禮。大禮結束後,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

    上朝的都是高官。一品站在太和殿內朝見皇帝,二品站在太和殿門口走廊,三品則站的更遠。其他品級的沒有資格。

    清朝的時候,軍機大臣,六部尚書侍郎,京城各級重要衙門的主事是基本上每天都早朝的。

  • 3 # 純鈞LHGR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皇帝一套規矩。古代的上朝制度並不是完全固定的,要看皇帝個人的意願。

    一般來講,漢代大多數皇帝執政時,官員五日一朝,每五日休沐一日。當然,雖然這樣說,但大多數皇帝並不這麼做。比如漢桓帝、靈帝,玩樂為主,一個月未必上一次朝,獻帝是個傀儡,曹操想什麼時候上朝,他得聽曹操的。後來曹操晉位魏王,根本就沒有他上朝的必要了,也就徹底停了。

    其餘朝代也差不多,各有勤奮的皇帝,有偷懶的皇帝。唐朝時期,因國事頻擾,曾改“五日休沐” 為“十日休沐”,但是到了唐玄宗中後期,因為楊貴妃的因素,李隆基幹脆什麼事都不管了,“從此君王不早朝”嘛。

    宋朝時期,由於國家較為安定,頻繁上朝又太累,所以宋朝的皇帝們就暗地裡給改成了單雙號上朝,更有犯懶的皇帝每月只有初五、十五、二十五開一次朝會,意思意思而已。

    元代基本不上朝,他們沒這習慣。

    明代按律例來說,是三六九日朝會,但是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不也那樣了。到了崇禎,天天朝會,照樣亡國。

    清代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但前期的皇帝都很勤奮,尤其雍正,只要沒事幾乎天天上朝。到了乾隆,前期也很勤奮,天天有朝會,而後期十天半個月一次朝會也是常事,後期一般不固定日子,而是臨時通知,稱之為“叫大起”,但南書房一直都有翰林值班。

    上朝的具體時間也不固定,看皇帝勤奮不勤奮,以清朝為例,康、雍、乾時期,是卯時上朝,即上午5:00~7:00,後來也曾改過辰時甚至巳時。而清末的同治皇帝比較勤奮,也曾寅時開朝。

    至於看大臣們誰來沒來,則在乾清門設有兩位稽察臣工出入的侍監首領,由他們向皇帝稟報。臣缺勤1天處笞20板,每滿3天罪加一等,如果達到20天要被杖打100大板。清朝乾隆時期,曾經有一個翰林因連日缺勤,就被下旨革職。

    當然,由於大臣都會提前到宮外等候,實際上的行動時間要比規定時間早。拿乾隆二十六年黃淮水災時來說,連續數日丑時即開朝,丑時是1:00~3:00,大臣們只好半夜就到宮門處等候,基本上一天就不用睡覺咯。

  • 4 # 漁耕樵讀

    《初學記》中有描述:“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言休息以洗沐也。”秦漢時得慣例是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洗沐。所以官府每五天給一次假。兩漢時期一直是工作四天,休息一天。這個制度一直延續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變成了旬休,就是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各休息一次。也就是十天一休。唐永徽年年,以國事繁擾為由改成了十天一休。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時期,休假制度還比較嚴格。輕易不得請假,請假還要在旬休期間補回來。休假前要告假,期滿還要銷假。若是不煩衙門銷假一個月會被法俸,甚至是解職。但是唐朝的法定節假日還是比較多的,春節,寒食節合有七天假期。一年中假期就有五十多天,再加上旬休假期還是比較多的。距離家裡超過500裡的還有探親假,而且路上的時間不包括在內。

    宋朝時期休假比較多,不但有旬休,春節放假七天,寒食節放假七天。天慶,天聖(皇帝母親生日),夏至,立春,上元,清明,重陽一年的法定節假日達到了七十多天,加上旬休就一百天了。

    到了元代,節假日就很少了,法定假日只有18天了一年,但是旬休還是有的。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甚至都想要取消旬休。特別是工作狂朱元璋時期,休假是很難的。全年只有春節,冬至,上元,元宵,中元(七月十五)。但是事實上這種高壓下效率並不高,很多官員都是到了中午才晃悠悠的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和LPL暴露的問題還能解決嗎?